第10章 羿人族(3 / 3)

隋唐之後又置牂州,隻是牂州管轄範圍加大麵積廣闊了,大體北起鬆坎移入四川,南包荔波移入廣西,西部經綏陽、施秉達榕江,又經桐梓、息烽、修文、清鎮、長順抵盤江北岸,東自正安,地形狹長,北銳南豐,直自今貴州中郎,這就是且蘭古國的曆史,老黃平的曆史,舊州的曆史,兩千多年疊成撂厚的文化。

羿人族老者介紹道:他們的家族領導體係分為陰、陽兩係組織,分別對家族中死去的、活著的人們的生活進行著權威性的組織管理,是古代氏族製度的遺存。陰係由“盎尕”(族長)、“盎梗”(蘆笙師)、“典撈”、“典汝”和“把登”組成,組織通曉羿人及本家族的曆史沿革,傳承羿人族文化,熟悉祭祀禮儀,主持祭祖盛典,陽係組織則負責執行族規、族法,調解糾紛等。

他們羿人族崇拜祖宗,崇拜物是一個神秘的祖鼓。他們祭祀祖先的儀式主要有三種方式:每飯必祭、每年冬至小祭、“哈衝節”大祭。“哈衝節”為羿人族最隆重的祭祖節日,一般為十幾年至幾十年舉行一次,主要有殺“象”祭祖(儀式中稱“牛”為“象”)、吹笙祭祖、樓祭、砍芭茅蔸祭、射太陽鳥等祭祀環節,包含了上古時期的諸多遺風,他們羿人過世後都要回到祖宗那裏,這一過程主要通過神秘的歸宗竹、歸宗牌、歸宗詞等來完成。

相傳羿人先祖在一次打獵中遇猛虎,急而跳進一樟樹洞中躲避才幸免於難,羿人由此受到啟發,從而開創了一段時期的居住樹洞的生活,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需要遷徙,他的便用樟樹樹莖基部挖空製成祖鼓,作為祖先靈魂的住所,以便隨之遷徙,“牽著水牛留繩來,抬著祖鼓留種來!”這一在羿人族世代傳承的遷徙詞中反複出現的句子,反映了羿人族在曆次遷徙中必帶祖鼓相隨的狀況。

同時,羿人族在祭祀活動中,也以祖鼓為核心,由於當時生產工具十分落後,羿人製作的祖鼓,狀似樹圪蔸,因而漢族便稱羿人為“圪蔸”,現記為“亻革兜”,史書記載為“犭革兜”、“犵兜”、“仡兜”等。

羿人老者還介紹說,他們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敘述創世、遷徙、信仰及生產生活的文化典籍,在祭祀活動及婚嫁、生死等重要活動中,羿人族都要唱古歌、敘古詞、奏古樂、跳古舞等。其中,最著名的是羿人家傳承的《遷徙詞》、《擺解轟詞》、《蘆笙詞》、《歸宗詞》。《遷徙詞》敘述亻革家人的遷徙曆程,《擺解轟詞》敘述創世傳說、射日傳說及新生命誕生的喜悅等,《蘆笙詞》反映羿人的曆史、生產、勞動、生活等,《歸宗詞》係引導亡人的靈魂回歸到另一個世界自己的祖宗那裏,進入祖鼓,和祖宗在一起生活。

羿人族用草藥與土醫生治療甲肝、結石、驚厥、腹瀉、骨折、蛀牙等疾病,往往是藥到病除。

最後,動物專家章含煙、考古專家柳青蕪極力奉勸這些羿人族抽空回(且蘭古國都)舊州看一看,如今的且蘭古國都,美得讓人垂涎欲滴,前麵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萬畝良田,腳下卻是清澈見底的舞陽河水,河麵水光映照的石壁上,人們看到一行行讚美的詩句:“覽完勝景意猶盡,欲以留下作籬笆。且蘭古國舊州地,蚩尤後人世代發。能與夜郎並齊名,千年流傳苗文化。軍師伯溫到此遊,勝讚江南不如她。來後空觀不作墨,驥才盛讚美無涯。”

且蘭古國都舊州2006年還被國務院授予“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建設部授予“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且蘭古國都、雲貴最秀地”的美稱,對舊州是早已名副其實的,可謂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且蘭美景勝江南”,曆史文化悠久,原生態苗風迷人,古典古雅的且蘭古城風貌在許堅強的反射下嫣然含笑,昔日高大的烽火塔仿佛在向觀光遊覽的遊客致禮。

在且蘭舊州的天官寨裏,熱情好客的苗家姑娘為遊客免費當向導,銀鈴般的笑聲醉人心田。且蘭古都天官寨,苗語叫“王且”,漢語稱“皇城”,天官寨則是客家人的叫法,是指天上派到人間的天官或皇帝。相傳,且蘭酋長國的始皇是一位女王,她長得貌似天仙、美豔絕倫,就連天上的太陽和月亮都偷偷地下界與之談情說愛,於是,且蘭國便逐漸發展壯大起來。

專家們的目的是讓這些羿人走出大山,到當今的太平盛世去看一看,以便為將來專家們建議政府另擇生活基地、動遷這批居民、回歸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作準備。因為洞中石漠化嚴重,近處連貧瘠的土壤都沒有,基本的生存條件都難以達到,當年先輩們來到這個地方,麵對地貧人多的艱難條件,選擇以洞為家或許是最具生存智慧的,但如今和平盛世居山洞,就有點兒不合時宜,甚至是逆時代潮流而行了。

另外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專家們不敢和盤托出,他們怕說出來以後,這些原始住民不肯遷出,而是據此跟政府討價還價,甚至漫天要價。大家都知道,現在政府要動遷百姓,拆房賠款多難呀,而且坐地不走漫天要價的釘子戶,逐年增多,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所以,專家們多了個心眼,沒有將他們先前來時發現此地貯藏豐富礦產的事,告訴羿人族。

他們還告訴這些羿人:建於且蘭古國邑時的一些村寨,由於戰爭、水災加上年久失修,已殘存不全,後來的大多古建築也是宋理宗保佑六年所建,明萬曆初年,貴州巡撫郭子章設州固城牆,至清光緒時做了一些補修,但且蘭古城能經曆2000多年至今仍保存下來,實屬不易,這不僅是舊州人的驕傲,更是貴州人的自豪,由此也體現了舊州人的包容和涵量以及圖強奮發的精神。

專家們還驕傲自豪地告訴這些羿人們,他們一部分支的先人石讚清是從舊州石榴寨走出去的,官至晚清工部右侍郎,在天津任團防時,獨赴夷營痛斥英軍統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軟弱無能的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時,國難當頭的石讚清不顧個人安危,誓死與清軍做鬥爭,在被英軍扣押的日子裏,他視死如歸、大義凜然,表現出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他死後被天津人民尊稱為“石父母”。

再就是史可法,他幼時隨任州官的祖父史應元到舊州讀書、生活,明天啟元年(1621年),19歲的史可法成為順天府秀才,26歲中舉入仕,官至兵部尚書,1644年清軍攻占北京後,他受命前往揚州守城,由於敵眾我寡,最終城破被俘,但他氣節不改,神聖的殉難壯舉,足以驚天地、泣鬼神。

著名作家郭沫若的生母杜邀貞出生在舊州,並在舊州度過了艱難困苦的童年。一代偉人******,二萬五千裏長征的1934年12月26日路過黃平,指揮了黃平之戰——尖山坡戰鬥,並在舊州度過了他的41歲生日。

美國“飛虎隊”隊長陳德納將軍,這個1893年9月6日出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個農家孩子,1941年率領美國“飛虎隊”來到中國,支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在舊州機場頻頻起降,先後參加了長沙會戰、湘西會戰、武漢保衛戰、衡陽保衛戰等著名戰役,共作戰100餘次,擊落日機272架,擊毀地麵日機225架,沉重地打擊了日軍,創造了驚人的戰績,名聲大震。

也就是說,如今的後羿後人,不再是為了生存而東躲西藏的猥瑣民族,而是努力上進奮起抗爭,與漢民族等其他各族和諧相處,羽翼比肩,共謀發展進步。這些羿人對專家們如數家珍的演說驚呆了,他們也以之為榜樣而引以自豪,他們也希望他們在政府的幫助下,再一次走出大山,回到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