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是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且善辭章,他曾寫過一篇《秋風辭》,其中有“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的句子,感歎人生短促,歡樂難永。他也和秦始皇等許多皇帝一樣,祈願長生不老,盡享尊榮。他曾命人以銅鑄成銅人,立於漢宮前的柏梁台上,伸開手掌,捧著銅盤,承接空中的露水。他用這種露水和玉屑拌和,製作所謂長生不死之藥,以供服用。
《漢書·郊祀誌》載:“又作柏梁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三輔黃圖》引《廟記》:“神明台,武帝造,祭仙人處。上有承露盤,有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雲表之露,和玉屑飲之以求仙道。”
在漢代,因國力雄厚,冶煉技術發達,宮殿前喜歡鑄銅人以炫耀帝王的尊貴威嚴,“複修玉堂殿,鑄銅人四”(《後漢書·靈帝紀》),李賢注:“時使掖廷令畢嵐鑄銅人,列於蒼龍、玄武闕外。”銅人又名金人,東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在《西都賦》中說:“立金人於端闈。”宮西北門謂之端闈,這裏是泛指宮門。
漢武帝雖以銅人承露,但他到底不能生命不滅。到魏明帝曹睿(曹操的孫子)時,他又重蹈舊轍,為求長生不老,下詔將承露銅人搬往魏的京都洛陽,但“盤拆,銅人重不可致,留於霸城”(《魏略》)。相傳,在搬遷銅人出宮時,銅人的眼中流出了淚水。
唐代詩人李賀,寫了一首《金銅仙人辭漢歌》,他在詩序中說:“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這首詩更是寫得想象豐富,警策動人:“……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還有一位梁代的官吏沈炯,作了西魏的俘虜,途徑漢武帝的通天台時,作了一篇名賦《經通天台奏漢武帝表》,漢武帝當然早已作古,葬於茂陵,他借此賦來抒發自已的身世之歎,同時針貶了漢武帝“漢道既登,神仙可望……橫中流於汾河,指柏梁而高宴,何其甚樂!”最終卻是“運屬上仙,道窮晏駕(武帝死亡)。甲帳珠簾,一朝零落”。
後來的封建王朝,在建造宮殿時,“仙人掌承露盤”仍是宮門前的一個重要擺設。《金瓶梅》第七十八回中寫道:“李三道:‘老爹還不知,如今朝廷皇城內新蓋的艮嶽,改為壽嶽,上麵起蓋許多亭台殿閣,又建上清寶籙宮、會真堂、璿神殿,又是香妃娘娘梳妝閣,都用著這奇禽異獸,周彝商鼎,漢篆秦爐,宣王石鼓,曆代銅鞮,仙人承露盤,並希世古董,玩器擺設,好不大興工程,好少錢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