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犀角杯(1 / 1)

在古代,犀角視為比象牙更為稀貴,它常與夜光璧、明月珠以及金銀奇寶相提並論。犀角,自然是指犀牛之角。

犀牛,體形粗大,吻上有一或二角;前肢三或四指,後肢三趾。它身上毛較為稀少,皮膚厚而韌,色微黑。現存的犀牛僅五種,即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答臘犀、非洲犀、白犀。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犀字,篆文象形。”還特別指出我國的滇南、蓋州是犀牛的衍生地,而且,“今出武陵、交州、寧州諸遠山”。《韓詩外傳》記載:太公“使南宮適至義渠,得駭雞犀以獻紂。”《戰國策·楚策》亦稱: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璧於秦王。”《漢書》也有這方麵的文字: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可見犀角在商周秦漢時,已是稀世之寶。

何謂“駭雞犀”?即指通天犀之角,相傳雞見而驚駭不已,故名。通天犀乃“腦上之角,經千歲,長且銳……能出氣通天”(《本草綱目》)。犀壽千歲,自是傳聞,但角質優良,則為事實。

犀角是一味中藥,“性寒,味苦酸鹹,功能涼血、清熱、解毒,主治熱病神昏、譫語、發狂、斑疹、吐血衄血等症”(《辭海》)。

因為犀角有解毒、清熱之效,因此明、清時,流行以犀角雕刻為酒杯,傳世的不少。在此之前,工匠往往以犀角雕製工藝品,《抱樸子·登陟》記載:通天犀“得其角一尺以上,刻為魚而銜之入水,水常為開。”這當然是誇飾,犀角不可能分開水路,隻是說明當時已有雕刻犀角而成的工藝品了。

明、清時代,擅長雕刻犀角的藝匠甚多。在明代總領風騷的要算蘇州的鮑天成,他的犀角雕稱為“吳中絕技”之一,上海博物館藏有他的“透雕浮槎犀角杯”。清代的首屈一指者是無錫的尤通,有“尤犀杯”之譽,故宮博物院藏有他的傑構“乘槎杯”。

在《國寶大觀》一書中,有專文介紹“螭紋犀角杯”:“杯體製作係古觚,身較長,腰頗細,口大而平,體高而方,且有八棱”。因“犀角本質,渾厚蒼深,古香古色,仿古銅之器皿,自有其得天獨厚的妙處”。更為讓人叫絕的,是它“以觚為體,以螭為紋……蟠螭布紋疏密有致,觚體浮雕三三兩兩,觚緣透雕層層疊疊”(姚世英《螭紋犀角杯》),這些蟠螭爭相攀向杯口,仿佛欲去嚐試美酒。其構思之巧,雕工之精,為此類作品之冠。

犀角雕仿古銅器皿,大概始於清雍正時,鼎盛於乾隆朝。

今天,在我國已無犀牛之蹤跡,犀角雕這個傳統工藝自然成了空穀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