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銅鼓(1 / 1)

鼓,是中國一種極為古老的樂器,流傳到今天風采依舊,許多慶典上,仍以它獨特的音韻而受到青睞。

鼓字左邊當中的“口”是鼓麵,“口”下麵的兩點一橫象征鼓架,右邊的“支”表示一隻手握著鼓槌的樣子。故鼓字有敲擊的意思,《說文》:“鼓,擊也。”

《五經要義》說鼓為群音之長,“凡鼓瑟、鼓琴、鼓鍾、鼓簧、鼓缶皆謂之鼓,以五音非鼓不節”(《群書考索》),就是說五音中非鼓不足以調節其節奏,可見鼓的重要地位。

鼓在生活中,運用的範圍相當廣泛。用於陣前作戰的鼓,謂之鼙鼓,“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舞”(唐·白居易《長恨歌》);祭社稱靈鼓、社鼓,“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宋·辛棄疾《永遇樂》);打獵有合獵鼓;行一裏擊一槌的為路鼓;設衙門旁獄訟鳴冤的叫衙鼓。而用於戲劇曲藝中的鼓,更是名目繁多,光大鼓書就有梅花大鼓、京韻大鼓、山東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上黨大鼓、廣西大鼓等等。

,擊鼓之數,以“通”為單位,一“通”鼓並不是擊一槌,而是三百三十槌,故三“通”鼓,為九百九十槌。

在京劇劇目中,有不少是與鼓有緊密聯係的,鼓成了舞台上不可少的道具,如《擊鼓罵曹》、《擊鼓抗金兵》等,演員往往依照鼓譜,擊打出動聽的鼓聲,贏得觀眾的喝彩。

還有一種鼓身、鼓麵全以青銅澆鑄而成的商周銅鼓,為世之珍寶。銅鼓是一種古代樂器,大體分為兩類:單麵銅鼓、雙麵銅鼓。單麵銅鼓曾風行於雲、貴、川、桂的少數民族地區。“雙麵銅鼓,可置可懸,從側麵敲擊。這是華夏文化的傳統樂器,比較罕見”(史石《商獸麵紋雙麵銅鼓》)。

這類雙麵銅鼓,目前已知的幸存於世的僅兩麵,一麵為日本住友氏收藏,一麵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即商獸麵紋雙麵銅鼓,重四十多公斤,仿獸皮木鼓式樣,鼓身邊緣各環飾三圈乳釘紋,恰似木鼓上的鼓釘。

鼓的用處還很多。如鼓噪群眾。孔子學生冉求幫助魯國季氏搜刮百姓,孔子就說:“小子鳴鼓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銅鏡

“鏡,景也”(《說文解字》),“景”,指的是影子,因此鏡為能照見影子的用具。古代的鏡子多以銅製,表麵磨光,用來整容照麵。“朝服、衣冠窺鏡”(《戰國策·齊策》)。南北朝時的著名長詩《木蘭詩》寫花木蘭征戰十年回到家中,重整女兒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還有唐人溫庭筠的《菩薩蠻》詞,描寫了一個女性早上起床後在鏡前梳妝打扮的情景,十分生動傳神:“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後鏡,花麵交相映。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

而古代心懷大誌的男兒,常從鏡中看到青春易逝,事業未成,嗟歎不已。“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唐·李白《將進酒》);“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宋·陸遊《書憤》)。

銅鏡在我國何時產生?最早的傳說見於《黃帝內經》:“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麵,隨月用之。”還有《玄中記》中說:“尹壽作鏡,堯臣也。”這些都不足信。在商周甲骨文和金文中,沒有“鏡”字,但有“監”字,字形正如人臨器皿作俯視之狀,即“人監於水”。“監”者,是一種大盆,盛上水,人俯而照之。《說文解字》解釋為:“監,臨水也”。因這種大盆後來多為銅鐵所製,故在“監”的左邊加上“金”旁,或寫作“鑒”,所以“鑒”與“鏡”相通,都作照影之用,隻是“鏡”字是後來才有的。根據我國的考古發現,銅鏡最遲出現在商代後期。到戰國時代,銅鏡開始盛行,多為圓形,也有方形的,形製比較輕巧。

在西漢時,所製銅鏡比較厚重,紋飾有幾何形圖案,出現了半球形鏡鈕,鏡背開始有了銘文,是一些通俗的吉祥語,常見的有“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

唐代的銅鏡,潔白光亮,有圓形、八棱形、菱花形、帶柄手鏡等款式。宋代則多菱花形鏡。

直到清代乾隆時期,我國出現了玻璃鏡,並迅速流傳開來。以後,銅鏡也就日漸稀少了。

因銅鏡可以整容照麵,古人便借鏡以喻自省,而且衍生出一些專門的名詞,如:“鏡考”、“鏡誡”、“鏡鑒”……。“太宗謂群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猶一鏡亡矣’”(《唐書》),這是一段很有名的話,常為後世所讚賞。

因“監”、“鑒”之意與“鏡”相通,故《增廣賢文》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還有“鑒察”、“鑒諒”之類名詞的產生。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常用的“監督”、“監察”之類詞語,亦可追源索流到古代“監”字的本意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