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春雨樓頭尺八簫(1 / 1)

多才多藝的文人墨客,琴棋書畫自然是嫻熟的。在他們的書房壁上,往往還掛著一支洞簫,興致好時,對著良辰好景,他們會吹出縷縷簫聲。在他們的詩文裏,也常常出現“簫”的形象,以渲染環境氣氛。

南社詩人蘇曼殊,寫過《本事詩》十三首,其中有一首最為人稱道:“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詩中的“尺八簫”,即單管洞簫。

現代作家鬱達夫也寫了一首《懷揚州》:“亂擲黃金買阿嬌,窮來吳市再吹簫。簫聲遠渡江淮去,吹到揚州廿四橋。”詩中用了“吳市吹簫”的典故,這裏的簫,不是單管的洞簫,而是排簫。

排簫的產生相當早,是一種編管樂器,《尚書》中說:“簫韶九成,鳳凰來儀。”《詩經》中亦說:“簫管備舉,喤喤厥聲。”它的形製是“編小管為之”,《風俗通義》說得更加明白:“其形參差,象鳳之翼。”排簫是由許多長短不同的管子直排而成,有廿四管、十六管、十管等多種,因此它還叫做雲簫、鳳簫、參差。演奏的方法有如吹口琴,隨時要移動口的位置,演奏起來非常費力。

我們所說的“尺八簫”,是由橫吹的笛演變而來。笛,古寫為“篴”,創製於周代。《說文解字》說“笛七孔”,《風俗通義》也說笛“長一尺四寸,七孔。”到漢武帝或稍後的時侯,傳入了西部少數民族的羌笛,羌笛是豎吹的,隻有四孔;以後變為五孔。進而增加到六個按孔,與現在的簫就基本相似了。於是,笛子分為橫吹和豎吹兩大類,使我們難以從詩文中辨別。但一般來說,如提到“羌笛”,必是豎吹的笛,“羌笛何須怨楊柳”便是一例。“在宋代以前,凡是提到簫的,都是指排簫”(臧立《古代的笛與簫》)。宋代的朱熹在《朱子語錄》中雲:“今之簫管,乃是古代之笛,雲簫方是古之簫,雲簫者,排簫也。”

由此可知,伍子胥吳市吹簫乞食的簫,即排簫;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客有吹洞簫者”的洞簫,就是蘇曼殊所稱的“尺八簫”了。

清末明初的翻譯家林紓,寫過一篇筆記小品《洞簫徐五》。“徐五,南安人,精武技,能吹鐵洞簫,聲徹雲表。”他碰到一個也善吹洞簫的李澤,因其妻“疫死”,十分悲慟,關門閉戶日夜吹簫,聲極淒婉。徐五阻止了鄰人欲破門而入以救李澤的辦法,而用鐵簫“作愉婉和悅聲,以殺其悲。”待李澤停止吹簫,眾人破門入,隻見李澤暈倒在地。徐五叫人劈碎李澤之簫,“簫中縷縷皆血痕矣”,煎出液汁讓李澤飲下,使其蘇醒過來。

這真是一件關於簫的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