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在《楚辭·招魂》中唱道:“昆蔽象綦,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注釋者說:“象牙為綦(棋),《古博經》雲:綦十二枚,六白六黑。”所謂“五白”,是博戲中的用語,指擲骰得到五個骰子都是不刻畫的一麵在上。可見當時的象棋,玩法、格局和現在大不相同。在先秦的文獻中,多數將象棋稱為博(博);也有單獨稱象棋的,《說苑·善說》稱孟嚐君“燕則鬥象棋而舞鄭女”。
至於象棋到底創製於何時,由何人發明,古籍中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說神農氏、黃帝的,有說周武王的,有說北周武帝的。但可看出象棋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很早,,經曆了種種演變,特別是在戰國時期“六博棋”的基礎上,經過曆代棋藝家的不斷創新,才形成真正象棋的定位。北周武帝寫成了《象經》棋譜,“天和四年,五月乙醜,帝製《象經》成,集百寮講說”(《周書·本紀》)。從北周起,曆隋唐,到北宋末年和南宋的初年,象棋都稱之為“象戲”。
宋代發明了火炮,皇帝集軍權、財權、司法權於一身,都在象棋中有所反映,增加了“炮”,改“王”為“將”。北宋末年,棋盤上出現了“九宮”,“將”被限在“九宮”之內行動。至於“帥”的出現,則是明朝的事了。
北宋末年,以宋徽宗趙佶為首的統治集團日益腐敗,下棋成了他們醉生夢死中度日的一種工具。棋盤以白檀木製成,象牙琢成棋子,以密陀僧混合金粉塗寫成字,在大紅蠟燭的光焰中下棋為樂。“白檀象戲小盤平,牙子金書字更明,夜靜綺窗輝絳蠟,玉容相對緩移聲”(趙佶《宮詞》)。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和後妃被擄北去,其中有個韋妃還用象棋算卦,希望她的兒子趙構登上王位。她將寫有兒子名字的小紙貼在“將”字上,“一擲,其將果入九宮,他子皆不進”(宋·曹勳《北狩見聞錄》)。從此,韋妃下棋,她用此枚有靈驗的棋子代替“將”,再也不換。
民族英雄文天祥,是一位象棋高手,而且可以下“盲棋”。每逢生日,少時朋友皆來祝賀,當然少不了要下幾盤棋,“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桔裏枰”(宋·文天祥《生日山中和蕭敬夫韻》)。因古譜有《桔中秘》一書,故有“桔裏枰”之謂。
明代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幼年好下象棋,母親屢勸不止,乃將棋子拋入大河中,他便作了一首詩:“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隨河皆不救,將軍弱水一時休。馬車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詩詞趣話》),一時傳為佳話。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亦是一個象棋高手。當時北京香山行宮的東宮門前,有一個專供人們品茶對弈的“春秋茶社”,主人姓趙名博儒,為八旗宗室,善書畫,精象棋,在香山一帶號稱無敵手。他下棋前,往往用鐵釘把“將”釘住。曹雪芹和他連下三局,前兩局平了;第三局,逼得對方的“將”不得不移動,並俯首稱臣。
清代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在大富後,窮奢極欲,以大廳之地畫成棋盤,以美女代棋子,為世人所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