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在後台的後台(2 / 2)

周作人歸附了侵略者政權。是真心還是假意?是虛無順勢的表現,還是怯懦媚權的表現?是某種文化背叛的政治延伸,還是某種私憤的政治放大?抑或他隻不過是偶然的一時腦子裏進了水?……也許這些因素都存在,不過是在不同情況下構成了不同的主從和表裏。他捫心自問,可能也不大看得清自己,更遑論旁人和後人。有些人根據他的政治表現,把他的前期定為革命文學家,把他的後期定為反動文學家,顯得過於簡單,也不無失真的危險。由此可知,知人論世也常常落個一知半解,不一定總是很可靠。

俗話說,生活是一個更大的舞台。這個舞台的後台縱深幾乎是無限,不是輕易能走到頭的。

人的真實越來越令人困惑,也是一個千古難題。

戲劇家布萊希特對真實滿腹狐疑,提倡“疏異化”,就是喜歡往後台看,把前台後台之間的界限打破,把文學的看家本領“擬真”大膽放棄。小說家皮蘭德婁讓他筆下的人物尋找他們的敘述者,寫下所謂“後設小說”,即關於小說的小說,也就是將小說的後台示眾。這些方法後來侵人音樂、繪畫以及電影,已成為文藝創作潮流之一。創作本身成了創作的主題,藝術天天照著鏡子,天天與自己過不去。藝術家們與其說仍在闡釋世界,毋寧說更關注對世界闡釋的闡釋。這是本世紀的一個特征。

這個自我清查運動的特點是長於破壞性,短於建設性。它不斷揭破虛假,衝擊得真實感的神話防不勝防和潰不成陣。但造反專家闖入後台的消極結果,是真實無處可尋,真實從此成為禁忌。神聖的大活人們一個個被消解以後,一層層被消解以後,先鋒文化隻好用反秩序的混亂、無意義的瑣屑、非原創的仿戲,來拒絕理解和知識,來迎頭痛擊人們認識世界的欲求,給滿世界布播茫然。

這種認識自戕,具有對偽識決不苟且的可貴姿態,但它與自己的挑戰對象一樣,也有大大的軟肋,比如把真實過於理想主義地看待。在這些造反專家們看來,似乎凡真實必須高純度,容不得一點雜質,因此它像寶礦一樣藏在什麼地方,隻等待求知者去尋找。問題在於,世上有這樣高純度的真實嗎?沒有任何雜質的真實革命、真實自由、真實愛情、真實懺悔、真實自我……藏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呢?

其實,那樣的礦點並不存在,那樣的礦點子虛烏有也並不值得人們絕望。真實不是舉世難尋的甩赤金,而是無處不在的空氣,就像虛假一樣,或者像虛假的影子一樣。對任何虛假的抗爭,本身就是真實的義舉,如同暗影總是成為光源的證明。當布萊希特從戰爭廢墟和資產階級偽善窒息中汲取了憤怒,當他對人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假象展開挑戰,他本身就是在呼吸著真實,就活在真實之中一一不論他對戲劇追求“真實”這一點是多麼狐疑。

當然,這完全不能保證他永遠代表真實。一旦他放出明星的光輝,成為沽名者和牟利者的時尚,連他所發動的反抗也可能淪為做秀和學舌,成為虛假透骨的表演、畢業論文、沙龍趣談、紀念酒會以及政客們嘴裏的文雅典故。這就是說,真實離虛假隻有一步之遙。

真實是一種瞬間事件,依靠對虛假的對抗而存在。因此它是重重疊疊文化積層裏的一種穿透,一種碰撞,一種心血燃燒,這在布萊希特以及其他作家那裏都是如此,在任何文學現象裏都是如此。

人遠遠離開了繈褓時代的童真,被文化深深浸染和不斷塑造,自覺或不自覺地進人了各種文化角色,但未嚐不可以呈現自己的自然本色。隻是這種本色不可遠求,隻存在於對虛假的敏感和拒絕,存在於不斷去偽求真的鬥爭。在這樣的過程中,本色以相對本色的形式存在,自然以相對自然的形式存在。同樣在這一過程中,相對本色將在角色裏浮現,相對自然將對文化輸血。我們身上無法擺脫的文本載負,也就有了人味和人氣,獲得生命的價值。

對於文學而言,這既是作家走出層層無限的後台從而展示自己的過程;也是讀者越過層層無限的前台從而理解作家的過程。每一次智巧的會意,每一次同情的共振,每一次心靈的評然悸動,便是真實迎麵走來。

讀任何書,讀任何人,大概都是這樣的。

199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