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文體與精神分裂症(2 / 2)

人類的理智與感覺終於被不同文體分頭管理,被學者與作家分頭管理。而管理者們在日益職業化與技術化的競爭壓力之下,畫地為牢,自我囚禁,單性繁殖,自我複製,直至陷入精神枯竭和絕育的境地。他們心智空空卻自居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言詞滔滔卻總是對當下重大的精神逼問視而不見或者避實就虛。他們使出版物汗牛充棟,但人們仍是閱讀的饑民,常常在書店裏翻了半天,不知道有哪一本可讀。

閱讀的饑民們更有充分的理由,對文本中的理性與感覺一並失望。

一個中產階級日益龐大的社會裏,文化過剩的真相其實是文化缺位。以前是“文學高於生活”,現在差不多是生活源於文學並且高於文學了。以前是“理論高於生活”,現在差不多是生活源於理論並且高於理論了。從表麵上看,文化營銷轟轟烈烈五彩繽紛,但世界曆史和現實生活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舊的解釋係統力不從心,越來越不能與人們內心最深處的焦慮接軌。倒是很多在現實生活中摸爬滾打過的普通人,總是有書本之外太多驚人的故事和太多奇妙的想法,為文人墨客們聞所未聞。他們有足夠的理由對文士們的忙碌表示疑惑。理科學子也有足夠的理由瞧不起文科弟兄的幾句酸腔——這種高等院校內外的普遍現象,似乎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

這樣一個文明高峰的現代社會裏倒是邪教迭出。特別是美國九一一事件以後,原教旨極端宗教主義、原教旨極端民族主義、原教旨帝國主義以及原教旨等級主義……以各種準邪教的方式卷土重來,在很多地方一呼百應大獲人心。這些思潮基本上用不著理論和文學,卻使理論與文學無法招架一觸即潰。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思潮都具有精神分裂的特點:或是理智到教條主義的程度,強詞奪理,冷血無情;或是感覺到享樂主義的程度,聲色犬馬,縱欲無羈。很多人就是這樣缺乏完整人格,其偏執、自閉、僵固以及欲罷不能是常有症狀。問題是:知識界對此是否毫無責任?那些泡沫化的理論和泡沫化的文學,是不是促成了這一場精神危機?那種人類理智與感覺被分隔管理以後的雙雙失血,雙雙無根,雙雙惡變,是不是終於麵臨著精神分裂以後的如期反應?

葡萄牙作家費爾南多·佩索阿說在今天,正確的生活和成功,是爭得一個人進人瘋人院所需要的同等資格:不道德、輕度狂躁以及思考的無能。(見《惶然錄》)

“瘋人院”的最大心理特征就是感覺與理智失衡,是感覺脫離理智的控製,或者理智缺乏感覺的支撐。因此,現代社會的修複,不能不從人的心智修複開始。在這裏,對文體的關注,也許是我們必要的基礎性作業之一。我們當然不必要也不應該統統投入跨文體和多文體的寫作,不必要也不應該接受對任何形式的迷信。但我們至少應該心腦並用,通情同時達理。“通情”的理論就是富有經驗感覺積蘊的理論,哪怕最為枯燥的思辨推理中也伏有情感的脈跳。“達理”的文學就是富有思想智慧積蘊的文學,哪怕最為衝動的詩情畫意中裏隱有思想的重力。很自然,我們還應該對文體分隔壁壘抱有必要的反思與警覺,對某些“非典型寫作”援以寬容。這不是什麼很高的要求。這隻是無法禁錮的心靈自由,讓我們自己在寫作之前,首先成為一個精神健全的常人,像常人一樣來感知與言說這個眼前的世界。

200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