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我知道親眼目睹意大利的藝術是中國畫家從來都向往的,這次你去意大利,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父:是藝術家的勞動,原來真正的藝術家首先都是一個普通勞動者。

女:你說的勞動者我理解,但普通意味著什麼?

父:一個常人,一個普通人對於勞動的概念。

女:常人的勞動和一個“非常人”,比方藝術家的勞動區別又在哪裏?

父:常人勞動是要講效率,講勞動量的,比如在街上擺攤修車的、修鞋的師傅,還有計件掙工錢的人們,勞動量是他們追求的第一目標。有活兒他們便拚命幹,不會拒絕顧客,因為幹活兒直接維係著他們的生計。如此累計,一個修自行車的人每天修十輛,一年他將修三千餘輛。有了這被修的三千餘輛自行車,他的生存才有保障。

女:藝術家的勞動概念不是這樣麼?

父:不是。我是就目前中國的藝術家而言,就我自己的體味而言。在中國,一年畫一張畫和畫一百張都可以。

女:你的意思是不是說,這是因為中國藝術家的“鐵飯碗”所致?

父:也不完全。依我看,主要是我們的很多藝術家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清晰。藝術家首先應該是個手藝人,而不是一個自封的不著天地的貴族天才。現在讓我們談一談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始終把自己看成一個手藝人。他從家鄉來到佛羅倫薩,又到羅馬,幹什麼來了?耍手藝來了。許多教皇、富豪向他“訂件”,也是把他當做了一個聰明的手藝人。於是他手下的活兒便越積越多,有很多他一生都沒來得及完成,因為那些“訂件”太龐大了,每件活兒都要幹上十年八年。比如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長四十米,寬十三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繪畫,米開朗基羅畫了四年,因為整天躺在離地麵二十米高的腳手架上畫,據說天頂畫完成後,他的胡子的生長都改變了方向,向上長。接著他又用七年的時間為西斯廷教堂畫了壁畫《最後的審判》。這還不是最大的,最大的是尤利烏斯一世教皇的墓,他邊設計邊創作,花了四十年時間才完成了一小部分,像其中的摩西像、奴隸……

女:據我所知,米開朗基羅不僅是雕塑家、畫家,還是建築家,他在建築方麵的成就,我知道有聖彼得大教堂、羅馬市政廣場等。

父:對,你想吧,這個手藝人一生幹了多少活兒。

女:是啊,太不可想象了。從前我隻注意到我們的藝術家,還有一些作家,一生畫一張畫,寫一本書就可以吃老本了,現在看這是一件很不正常的事。在米開朗基羅接受的“訂件”中——索性我們也叫它們“訂件”吧,你認為最值得一提的是哪幾件?

父:所有的作品都值得一提。我最喜歡的是雕塑《大衛》和《聖母的哀傷》。

女:剛才你先談到的是他的天頂畫和《最後的審判》。

父:那是他的畫作。米開朗基羅在藝術史上的地位,首先還應該是雕塑家,那麼,《大衛》和《聖母的哀傷》就格外重要。

女:你認為這兩件作品最值得一提的是哪些方麵?能不能先談《大衛》?

父:大概三個方麵。一是沒有人敢幹的活兒他幹了。你想,在佛羅倫薩杜莫大教堂的工地上,閑著一塊四米多高的細長石頭。曾經有幾位雕塑家想把它雕成一件作品,都是試一試就走了。後來米開朗基羅來了,他發現石頭裏蘊藏著一位體魄健美、力大無比的男子,這就是大衛。第二是他的不落俗套。大衛的題材不是米開朗基羅的首創,在他之前,雕塑家一向把這位具有象征意義的男性,雕成一個美少年樣的男孩:手裏提著劍,髖部向一邊扭著,有點女氣。是米開朗基羅把大衛處理成現在的這種樣子的,他是力量和美的象征,渾身的細胞都顯示出藐視困難、義無反顧的決心。三是《大衛》的經典性。當時他是一群弱小的人民建立共和製勝利的標誌,現在他是佛羅倫薩這座古城的象征,他被後人矗立在市中心的一座小山上,使你覺得,佛羅倫薩少了他就不再是佛羅倫薩了。

女:那麼《聖母的哀傷》呢?

父:這是一件標誌著米開朗基羅天才的作品。當時的米開朗基羅年僅二十一歲,雖然還受著古典雕塑的影響,但你仔細看他對一些細節的獨到處理,已經顯示出這個青年的過人才華了,而這些細節往往是被藝術家忽視的。比如基督的那條右胳膊,鬆弛而無力地垂下來,大臂上的幾塊肌肉也鬆塌了,小腹也下陷著。這都是米開朗基羅的意願,他表現了基督剛從十字架上被救下來的那個瞬間時刻,被抱在瑪利亞懷中的基督已是死人。

女:我看米開朗基羅對聖母瑪利亞的處理也很獨到。這位聖母顯得比基督還要年輕,她那平攤著的左手,像常人,不像有些被程式化了的聖母。還有她那平攤著的左手,都能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再看那些繁瑣的服飾、衣紋,你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用一塊石頭雕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