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山脈地處浙西南,它地勢高峻,中山廣布,古木參天,層林接岫。
1000多年前黃巢起義軍入閩,沿仙霞嶺開山伐道700裏,成為當今著名的仙霞古道。並設仙霞關、楓嶺關等九處。仙霞關被譽為“東南鎖鑰”、“八閩咽喉”。
《東輿紀要》載:“仙霞天險,僅容一馬。至關,嶺益陡峻。拾級而升,駕閣淩虛。登臨奇曠,蹊徑回曲,步步皆險。函關劍閣,仿佛可擬,誠天設之雄關也。”故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仙霞嶺山勢險要,自古以來為浙、閩、贛之交通要塞。
竹獵山矗立於仙霞古道必經之地的峽口舊街村,是仙霞山脈無數山峰中的一座山峰,山峰頂部地勢平坦。山腳的須江水麵有個峽裏潭,古時,該潭水深莫測。潭的西岸象鼻山腳有龍洞向象鼻山腳內延伸,並與竹獵山頂毛大仙殿傍邊的一口泉水井相通。古傳龍洞內有一條蛟,它經過千年的修煉,終於成了龍。它想升天,土地公得知此事焦急萬分,幸好西方佛祖來東方查訪,土地公立即向佛祖彙報。佛祖聽後,指明土地公馬上托夢給當地村民建造大佛殿。用千擔泥塑成一個大臥佛,阻止蛟龍出山,並與蛟龍約定,如能吹豎大臥佛,就讓它升天。於是蛟龍便每晚落日時分開始,在龍洞內由東向西吹風,次日日出而止。天越晴風越大。但大臥佛一直安臥不動。後來,大佛殿被改名為古虹寺。
伴隨峽裏風而來的是峽裏潭龍洞口發出的“嗚嗚”的呼嘯聲,據傳龍洞裏的蛟龍吹風所發出的“龍呤”聲。此“龍吟”聲在山頂毛大仙殿傍邊的一口泉水井裏,聽得異常清晰。後人便在此建造一座小屋稱其為“龍吟閣”。每逢天旱時節,山下村民便會在“龍吟閣”布施求雨,異常靈驗。
竹獵山相傳為明代孝子毛道誌修煉並證道升仙之地。毛道誌被後人稱為毛大仙,並在此地修建了“毛大仙殿”以便朝拜。
曆經千年,如今,古虹寺和“毛大仙殿”不斷得到修葺,已頗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