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打開於向陽老師《閑話青島浮山後》書稿時,我立刻想到這樣一句話:“一本城市檔案的書,就是一部厚重的曆史。”青島建市的曆史雖然隻有一百多年,但這是一座經曆三代帝國主義侵占,奴役的城市,更是一座到處呈現著異國風情建築的城市。在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城市的角角落落散落著誘人的掌故。如何將這些活生生的故事記錄下來,使其發揮呈現市井發現、民俗勾畫、風習打撈,乃至美好傳統的重建與修複等社會學和民俗學的價值,讓生生不息的文脈得以延續,讓人們在匆忙的奔波裏放慢腳步,去感受那些匆匆逝去的時光,追尋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是一個有責任的作家應該有的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講,於向陽老師做了一件大好事。
《閑話青島浮山後》這部滿載厚重曆史的作品,把許多曾經鮮活、質樸和人情怡怡的場景,用細膩和生動的筆觸一一描繪下來,它是一座城市百年記憶的再現,也足以使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後來者,都在其中看見先輩的生活影像。或者說,能夠使今天的每一位熱愛青島的人、熱愛故鄉的人,都重新記起自己的傳統,甚至轉向往昔,去淘洗、追尋和擦亮一些美好的東西,加以珍視、尊重和熱愛。也隻有這種心靈與記憶的追尋,才能構成所謂一個城市的文化史和厚重感。
在這本書中,於向陽老師對老青島的依戀和熱愛之深,源自他對這座城市的洞悉和理解。從他的文字裏,我們能夠感到他對街巷裏院舊時風情的留戀。例如在繪寫“台東三路商業街”的場景時,他寫道:“追溯台東三路商業街的曆史應該從1891年,那是清膠澳總兵章高元率兵駐防青島,在全市設立了許多炮台,為了和北京內閣總理衙門電訊聯係,在台東一路建立了電報房。
也就是現在的台東郵電局,並修建了連接海邊,碼頭,市內各個炮台到台東的道路,促進了台東商圈的發展……這樣的文字,帶著恬淡而懷舊的散文韻味,生動而鮮活的細節,來自童年時代深切的記憶與體驗。也因此,他才成為老青島生活風情最好的爸釋者。
翻過一篇篇文章,我們不僅看到青島的貯水山,浮山後、中山路、仲家窪、海泊河、吳家村、小鮑島,迎賓館的曆史滄桑,也讓我們了解青島諸多百年的老企業,老字號,百年的廟會等曆史的積澱。歲月不居,日月逾邁。曾經輝煌一時的老街巷,慢慢退出了商業曆史的舞台,如今的街巷裏院,腳下再也不是那種光溜映人的鵝卵石和青石板,而是灰不灰白不白的水泥塊了。特別是在老城區的巷子裏,除極少幾位老人或是坐在簷下沐浴著夕陽之光,或是步履蹣跚麵無表情地走過,偶爾飄過一個時尚女子,那實乃驚鴻一瞥和鳳毛麟角。正因為如此,《閑話青島浮山後》一書就更顯得珍貴,它不僅給我們帶來心旌搖蕩的懷舊之情,同時也促使我們對這座城市的文明延續、對諸多“非物質文明”的被忽略、遺忘、甚至被毀棄,而有所反思。人們常常感歎“時間太瘦、指縫太寬”,在流水般的光陰裏,祖先的智慧與文明是沒有理由被取代和遺忘的。歲月留痕,有多少動人的故事,都在訴說我們青島的昨天,那永遠割不斷的曆史,值得我們銘記。
曆史學家,文學家郭沫若曾有一首詩:“前事不忘後事師,自來墳典萃先知。猶龍柱下窺藏史,呼鳳輿前聽誦詩。國步何由探軌跡,民情從以識端倪。上林春訊人間滿,剪出紅梅花萬枝。”正是如此,青島市在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有許許多多的故事等待作家們去發掘,去編寫,為我們的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今天讀著這部厚重的《閑話青島浮山後》隻有感動!想必我們的許多讀者讀後也會陶醉在這些曆史的沃土中,深思昨天、珍惜今天、追夢明天!
原青島市北區宣傳部長、青島市市北區作家協會主席、
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吳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