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劈柴院的曆史,得從青島的百年建製初談起,1973年我從農村返回青島在中山路的服務業工作了20年,接觸了許多從十幾歲就來青島學徒從事服務工作的老人,他們談起中山路的劈柴院,總是眉色飛舞,好象帶有無限的懷念和感慨。
1897年德國侵略者占領青島,就開始從國內抽調許多建築規劃工程師來青島勘測規劃布局,1898年就開始了城市大規模基礎建設,水泥,磚瓦用軍艦和輪船從德國國內長途運輸成本太高,便開始計劃在青島燒製磚瓦和水泥等建材用品。
德國捷成洋行成立於1895年,它在德國人侵占青島之前,就在香港設有一家“分號”,主要業務是“貨運代理”,以後轉變成進出口貿易公司。1897年,德國占領膠澳以後,捷成洋行也是最早將生意做到咱膠澳的公司之一,其貿易範圍主要是租借地往來航線,代理郵政等。但在1899年,隨著膠澳德國當局開始大規模基礎建設,捷成洋行抓住這一時機,投資建立了一家規模很大的“磚瓦廠”,開始大量生產德國標準磚瓦,並統一打上1;0160161~10118611161386111的德文標記,這也是為什麼咱島城這些年考古屢次挖出的磚瓦上,都有此德文標記的原因。
“大鮑島村”村北有一小村落叫“孟家溝”,在這裏居住的村民多姓“孟”,村頭有一條大溝。德國當局在1901年,就象收購“彙泉村”一樣,整體收購了“孟家溝”,並將這條大溝挖山填埋,將土地拍賣給“捷成洋行”,而後者就在此建立了“磚瓦廠”。這就是“大窯溝”的由來。
由於當時青島的建設很快,需要大量的磚瓦,而德國人的窯廠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木柴,因此,江寧路到河北路、天津路到北京路自然形成一個買賣
劈柴的市場,在1902年,德國人對該市場進行了規劃修建,劈柴院的建築也應該是和華人區中的其他四合院建築同時建設,但因集市商販習慣聚集於此,
‘劈柴’商人仍在江寧路買賣,據說劈柴院的10號院在改為戲園子之前,一直就是個買劈柴的院子,由於賣劈柴的生意漸好,劈柴市由五天一集改成天天有賣劈柴的長攤。我在70年代在中山路工作,聽三新樓30年代就在店裏工作的張殿臣老師傅說:那裏的劈柴很有名,四鄉郊區的農民把虎口長整齊的劈柴一捆一捆的碼成垛,夜間運到院內,白天進行交易,買者講好價錢,賣者用扁擔挑著送到家門或者店鋪。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窯溝結束了為城市燒磚瓦的使命,整個孟家溝被納人德國人的城市規劃,而燒磚瓦的窯廠搬到大窯,小窯一帶,劈柴院的柴禾需求量減少,院子許多柴禾點也改成了經營小吃的鋪麵和飯店,戲院等娛樂消費場所。
禮賢中學和崇德中學的國文老師劉筠是三十年代的著名詩人,在1923年被禮賢中學招聘,隻身一人從諸城來到青島。1939年寫就《青島百吟》。在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有這樣一段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這就是說,劈柴院當時為了銷售柴禾,在裏麵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這些“劈柴屋”,為一些老青島人所熟知,大多是一些隨意搭建的破板房,低矮潮濕。後來經過改造,也隻是一些二層土樓和一層磚瓦房院子內開辦的許多小飯鋪,形成當時青島聞名的小吃街,這些飲食店在解放後的50年代公私合營時候劃歸青島市南區飲食服務公司,到60年代一80年代主要經營大眾飯菜,失去了劈柴院的特色飲食,在80年代改革開放後青島飲食服務公司恢複老字號,開始恢複了特色飯店。
當時在二三十年代江寧路形成規模的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李家混沌館,張家壇子肉,排骨米飯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北街則是賣熟肉的,有德州扒雞、福山燒雞、南肚、嗇肝等。論小吃,這裏的鍋餅、爐包、餛飩和豆腐腦最有名,也最搶手。市民們來逛劈柴院,都是一邊買著一邊吃,一邊吃著一邊逛,聽三新樓的老師傅安為滋講,許多洗澡的顧客洗澡到了中午,打發夥計到劈柴院買回中意的小吃和事先預定可口的飯菜,到中午時分,那飯鋪的夥計提著食盒去澡塘送飯也是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