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殖民者統治的1900年和1910年,海泊河是青島市區的“分界一護城河”,雖然沒有城牆分割,但是、德國殖民當局以海泊河一線作為市區、郊區的分界線。那時的海泊河,河水清清,兩岸垂柳輕拂,青草滿山坡。
不遠處有吳家村,楊家村,錯百嶺等小村,肥沃的農田,綠色的莊稼,那時,海泊河還承擔了向市區提供飲用水的任務。
德國殖民者為淨化海泊河水源地水質,在河中、上遊兩側栽植水源涵養林2000餘畝,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島後,又補植、新辟林地1400畝。
北洋政府收回青島後,膠澳商埠農林
事物所在海泊河建東鎮苗圃,可見曆史上曆屆統治者對海泊河綠化環保的重
海泊河的水源主要發源於浮山北麓,太平山,錯百嶺等地,是一條注人膠州灣的間歇性河流。記得在我們童年的時候,經常看到大雨後的太平山東側,山洪從山溝傾瀉而下,流進仲家窪的河道,洪水浩浩蕩蕩從河道向海泊河流去,現今的寶應路、北仲一路就是太平山舊河道遺址,不過現在已經成為暗渠,暗渠仍然起著重要的排水作用,它穿越南仲家窪、東仲家窪、北仲家窪、延吉路,沿洮南路南段北流,半環繞太平鎮,緊依和興路拐彎向東北流去。浮山,錯百嶺的山水也是穿越現今的紹興路、吳興路,於連雲港路口處和來自遼源路的主流會合。如此進人海泊河,青島人把海泊河稱為市區的“母親河”是恰如其分的。
在冬天季節,海泊河道中河灘裸露,但仍有潺潺細流。到了夏季,大雨過後,水位激增猛長,很快高達河堤平麵。那時,河水洶湧、翻滾著浪花奔騰人海。記得在2000年,在改造帆布廠廠區的施工中,我們發現了太平山上下來的暗渠,水勢很大,暗渠用水泥灌注,穿過延安三路地下,直通寶應路的河道。
解放後,為了發展經濟,海泊河兩岸開辦了許多工廠,從東吳家村的電冰櫃廠,沙發廠,日用化工廠,建材一廠、鋼球廠、元珠筆廠、到吳家村汙西染嚴重的人民印刷廠、人民造紙廠、電鍍廠、四方橡膠製品廠、還有模型廠、環境衛生修理廠、第二絲織廠、壓鑄廠、水箱廠等企業。這些企業排放的汙水散發著難聞的臭氣向大海流去。遇上陰雨天,海泊河兩岸的居民根本沒有辦法開窗,就是關窗,也阻擋不住那海泊河汙水的陣陣臭氣。正象許多詩人所寫的那樣:“散發著毒氣的汙水流進媽媽的港灣,我們的母親河、海泊河在哭泣”!
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海泊河流域,青島市人民政府多次發動植樹造林運動,使海泊河下遊的林地初具規模。1952年,以海泊河畔的陽本染織廠為主捐資建設公園,始稱“陽本公園”。自1956年至80年代,青島市人民政府多次對公園進行建設,先後建成了溫室、長廊、建動物籠舍、廁所等
公共設施,以及露天劇場的化妝室、
演員宿舍和多種大型兒童遊樂玩具。
因文化活動的主題相對突出,自1984年更名為海泊河“文化公園”。
1957年,青島市對公園進行建設,在康寧路建大門垛,定名為“海泊河公園”,由青島的清末舉人趙泮馨題寫園名並刻石。主要建設項目有麵積為100平方米的長廊1處、260餘平方米的溫室1處,園內添設了石桌、石凳。60年代建動物籠舍1座,
展有猴和孔雀。70年代建成溜冰場、
辦公樓及職工更衣室、夥房等附屬設施,以及建起園林小品“收租院”。
80年代修複長廊、增建更衣室、洗澡間、托兒所、倉庫等附屬設施,裝配多種大型兒童玩具、建成露天劇場的化妝室、演員宿舍等
海泊河是青島市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海泊河汙染的治理工程在1999年拉開帷幕,2001年10月,海泊河中水回用工程完工並投人使用,
昔日的臭水溝變成風景河,兩岸加大綠化,使海泊河煥發了青春,真正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在仲家窪、在太平鎮、在吳家村、
各地方政府、辦事處整治海泊河的工程也全麵打響,仲家窪的裏院沒有了,河道變成了暗渠,北仲和太平鎮的平房變成了高樓,河道變成了享譽全市的體育街。
仲家窪,太平鎮,吳家村、海泊河流域的房子升值了,人們奔走相告、歡呼雀躍,看兩岸:“最美夕陽”“白領會所”“永浴愛河”“青春港灣”“民
心橋”“美食艦隊”、把一條古老的河賦人了新的生命。
海泊河在流淌,海泊河在歡笑。海泊河見證了青島的百年曆史,海泊河在今天煥發了青春!
話說青島的小鮑島
在1897年德國占領軍侵占青島以前,小鮑島隻不過是青島的一個魚村碼頭,那時的碼頭海岸線就在青海路附近,隨著德國占領軍對城市的規劃,設計和開發,以及後來的日本侵略者對青島長期占領與許多日本僑民的遷人,海岸線逐漸向北推移,居民宅不斷增多,其中大鮑島村由於燒窯和城市開發建設,許多大鮑島村的居民也被遷移安置到小鮑島,時代的變遷,侵略者的涉人,把小鮑島村變成了以普通住宅區和日本建築風格為主的居民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