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住在貯水山下的第一條街吉林路,最大的樂趣就是每天爬貯水山,攀登貯水山的100蹬石級,然後爬到山頂,鑽進德國碉堡和小朋友做打遊擊的遊戲,那情、那景、至今在眼前浮現。
貯水山海拔180.6米,占地23公頃。明朝為防倭寇人侵,曾在貯水山上建烽火台,故又名烽台嶺,德占時期以德國將領毛奇的名字命名“毛爾托克山”。後因在山上修忙水池而得名貯水山。
曆史的資料顯示:一戰日德戰爭中,德軍在貯水山配置了88毫米加農炮3門、85毫米加農炮3門,105毫米大炮兩門。還有6門12厘米、22門9厘米和22門3.7厘米的火炮部署在該地區的12個露天陣地上。這些火炮大部分是1870—1871年同法國作戰的戰利品,這種防禦陣地隻能抵禦當時中國人的進攻,而對日英聯軍的強大攻勢卻是杯水車薪。
曰軍攻占德軍前進陣地後,迅速轉人對青島要塞的進攻。右翼隊由第二十九旅團第六十七聯隊及部分炮兵、工兵組成,向海岸堡、貯水山炮台進攻;1914年11月6日,日軍攻占了德軍中央堡壘,德軍小湛山至海泊河防線崩潰。7日,日軍又向德軍最後一道防線發起進攻。在炮火掩護下,日軍先後占領太平山、青島山和貯水山,德軍全線崩潰。德總督邁爾瓦迪克見大勢已去,命餘部炸毀防禦設施,在觀象山上掛起白旗投降。11月10日,日德雙方開始談判。16日,日軍進占市區。從此,青島又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我們童年遊戲的碉堡就是德占時期修建的碉堡了,站在貯水山頂,好象看到了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個殖民帝國在忙水山為了爭奪青島的利益而戰鬥。
曰本占領青島,把貯水山改成了“若鶴山”,又稱“青島株式觀物園”,並於1915年在山的北麵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日本神社。以後青島人就稱其
為日本大廟,而將山名也叫成“大廟山”了。
日本人除了在貯水山山頂建立神社之外,還將山體做了統一規劃。在山上遍植櫻花樹,修上寬大的神道和石階,又在麵對遼寧路的正門建造石牌坊。
從我家門前的吉林支路上山,一條整齊的小路,牌坊,石雕,兩旁櫻花樹,一條小路直通大廟,右側是荷花灣,秋日、荷花紅、荷葉綠、旁邊紅楓林如火、雪鬆林肅穆、好一張圖畫,多少年以來,我經常在飯後和小同伴沿著這條櫻花路去尋找這幅美麗的景色。
在泰山路和吉林路拐角的有一'個I!二水山的東門和幾座廟舍,【現在是針織三廠的車間】廠子裏栽滿了白果樹,童年的我和弟弟們經常翻牆進人廠裏采摘那許多的白果。
現在的吉林路小學老校舍也是在40年代抗戰勝利後由廟堂改造而成,我們經常奇怪的看著那些鐵欄杆上奇怪的符號,追問老師,這是什麼意思?老師也搖搖頭,因為她也不知道學校的曆史,那時也沒有人去尋找過去的故事。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日本神社作為“忠烈祠”,紀念抗日犧牲的將士。但久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役的青島人,群起搗毀了日本神社。在今忙水山路的齋戒堂辦了一所國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