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大廟的對麵是海軍俱樂部,軍人的軍號聲,出操,打靶吸引我們每天都要到山上遊戲。記得在五十年代我們在吉林路上小學的時候,那紅色的大廟還沒有拆掉,裏麵擺滿了佛像,在1958年大煉鋼鐵後,裏麵的銅像,
鐵器都被清理出來,在吉林路小學操場矗立著許多煉鐵高爐,被融化煉成了鐵錠。我們那時隻有8歲,學校組織我們每天都要去很遠的地方搬磚支援大躍進煉鋼鐵。搬兩塊磚走3裏路,一路上要休息好多次。
我們每天還要在學校對麵的山坡平地,通過勞動,給學校平出一塊操場,後來,我們用辛勤勞動填平的操場做了兒童樂園,而在櫻花路的旁邊給了我們母校吉林路小學一塊操場、至今使用。
記得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貯水山門前小路的那些石柱子,石頭雕像都被紅衛兵砸倒,不知道運到那裏去了。紅色的大廟成了市北中學的校舍,海軍俱樂部把房子讓給了青島市少年宮。
當時到處都在響應毛主席的號召:“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街道主任又動員我們這些學生去貯水山上挖防空洞,有一天,當防空洞挖到十幾米深的時候,我的鐵鍬突然碰到鐵器了,我慢慢挖下去,竟然挖出2把鎊跡斑斑的日本馬刀,街道主任聽說,急忙趕來把馬刀要了去,並不允許我們學生挖了,安排挖幹道的“先鋒戰士”去探尋地下的秘密。
大廟山1956年定名為貯水山公園。1983年改稱青島市兒童公園。園內安裝了多種兒童遊藝設施,山坡上布置了十二屬相石雕像,蒼鬆翠柏環繞中還有樓榭亭閣,山上曾經修築了亞洲最高的電視鐵塔,發射無線電視信號,後來隨著有線電視的推廣,停止使用拆除了。
許多青島人不知道貯水山路,它雖在市中心,但在山麓上,是一條支線馬路。貯水山路海拔較高,它的走向也極不規則,東端從登州路近黃台路開始,曲折而西,有一條支路通往貯水池,主路曲折而下至黃台路,解放後又修一條支路曲折通到原電視塔。這時已經說不清楚貯水山路是一個什麼形狀的馬路了,我從1963年起,隻是每天爬山走貯水山路去登州路我的母校上學,我的學校開始在二中,後來在海洋大學、三十九中學,走這條路是不錯的選擇。
當時由遼寧路走到貯水山路是一條沙土道,現在已經鋪上柏油,兩旁雪鬆長得雄壯肅穆,旁邊山坡栽有大片櫻花樹。貯水山路旁、少年宮的對麵曾有柔道館,滑冰場、現在已經改成大酒店。原來路口的高大牌坊已經拆除,新建的花崗岩門樓高大矗立在進山的通道兩側,百級石梯前建造了一個圓形的噴水池。
今年我們的老屋吉林路25號大院已經拆遷,我們很難再回到貯水山的這個美麗的地方居住了,隻有閑暇時候再回貯水山,看看100蹬石級,看看荷花灣,看看櫻花路,回憶那過去的歲月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