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68年12月由青島去農村插隊的老知青,1972年12月返回青島,在青島飲食服務公司基層核算店擔任青島日報通訊員負責企業的宣傳報道,1976年調到公司宣傳科搜集整理所屬基層核算店的曆史,並成功的編輯、舉辦了青島市商業局係統第一屆曆史教育展覽會。在采訪老職工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青島飯店的資方經理魯壽山老人,他詳細地講述了青島開埠時期中山路的繁榮和最早在彙泉廣場的青島咖噴和青島飯店由洋人開辦的曆史!
還有四方大酒店、長征旅社的前身隻不過是一個簡陋的馬車店、後來改造成青島市飲食服務公司的星際酒店。將近四十年過去了,青島飲食服務公司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已經解體,但是、這些曆史、這些文字卻一直在我的心頭環繞,甚至成了沉重的包被,因為我當時采訪的老人都已經陸續離開了人世,我也已經退休多年,由於我在青島新聞網、半島網建立了幾個文學論壇,每天利用空閑時間和文友們一起寫點文章發表,打發那晚年的時光。
2009年冬,市北區檔案局的劉偉和葛燕悌二位局長找到我,說出了市北區政府想編寫市北區地方曆史的書,增加檔案的館藏,讓我協助。我與李岩版主召開了青島市部分作家動員大會,讓全青島市的作家一起編寫市北區的曆史。這樣,在2010、2011、2012、2013年連續出版了《記憶中的市北1、2、3、4集》,《走四方》《四方民俗館的故事》2本,並協助呂銘康老師提供稿件編輯出版了《行進在市北》1、2集。
市北區是青島最大的一個城區,它是由原來的台東區、四方區、市北區、滄口區和峻山區的一部分合並而成,城區人口超過100萬。所以,市北區的曆史就是青島市的曆史。
從青島曆史來看,浮山是防衛青島的門戶,明朝就開始在浮山設防,浮
山衛的稱呼就是從明朝開始,如果從浮山劃界,浮山前基本屬於市南,浮山後屬於市北區,嚴格地來說,本書主要記載的是青島最大的城區、市北區的掌故,而由於我在市南區生活工作將近20多年,許多記憶難以割舍,就增添了青島飯店,劈柴院、三新樓、玉生池等老字號。
為了搜集曆史,連續幾年的編輯出書,我積攢了200多篇青島的曆史奇聞、風俗、傳說、商業老字號、老企業、村莊、道路、街巷裏院的故事,其中一部分發表在《中國作家網^青島街巷裏院傳奇》,又有將近五十篇被本書收錄,在此、向負責本書編輯工作的張海君等各位老師表示敬意,感謝他們為青島的曆史留下一筆貴重的財富。
在編輯本書過程中,由於本書是彩圖文字交暉,需要大量的大圖片。有許多朋友在我提出需要圖片後積極給予協助,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的副會長李岩老師,副秘書長陳怡霖老師,還有劉淑琴老師、徐建軍老師,市北區檔案局的葛燕悌局長,李詰和朱峰科長都積極地幫助我提供他們珍藏的青島曆史照片,還有區委書記王光耀和攝影家任錫海的照片,最令人感動的是攝影家吳保華老師,當接到我的求助信息後,晚上按照我的需求挑選他珍藏的照片發給我一直忙到夜間11點,確實讓人感動,還有晚報的記者魏振西老師和張一先生,直接帶著相機,犧牲周日休息時間,開車拉著我到現場去拍攝需要的圖片。今天、在新書即將發行的時候我不得不把這些名字寫在此書上,並向他們表示深切地感謝,他們的作品為青島的曆史增添了色彩!
“前事不忘後事師,自來墳典萃先知。猶龍柱下窺藏史,呼鳳輿前聽誦詩。國步何由探軌跡,民情從以識端倪。上林春訊人間滿,剪出紅梅花萬枝。”很喜歡郭沫若先生的這首詩歌,讓我們共同那裏、追憶昨天、珍惜今天、追夢明天、攀登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