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2 / 3)

鬆下公司的代理店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該店的社長是—位非常熱心的生意人,公司起先隻是小規模的,不久銷售額逐漸提高,公司的業務蒸蒸日上,從業人員也跟著增加到一百多人。

可是從那時開始,不知怎麼搞的,銷售額竟不再增長。這絕對不是因為該公司的社長被過去的成績衝昏了頭,以致疏忽大意,他甚至於比過去還更加努力經營,絲毫也沒有鬆懈,所以確實令人費解。

該社長為此憂心忡忡,最後歸納出如下的結論:“我竭盡全力地奮鬥,也無法獲得好成績,原因是不是公司過度膨脹呢?員工三五十人時,公司內上上下下我都可以注意到,每一個員工也都能徹底了解我的意圖及公司的方針,這樣全體員工才能有效發揮功能,公司的業績才得以伸展。然而現在人數增加這麼多,我既無法完全照顧到所有員工,我的意圖也不容易讓每一個員工都知道,因此即使員工拚命為公司效力,也無法收到100%的效果,這可能就是最大的原因。”

因此,雖然需要極大的勇氣,他還是想趁機把公司分成兩家。於是前來找鬆下商量,詢求意見。

本來鬆下對該代理店的近況已有些擔憂,覺得該社長說得也有道理,因此鬆下說:“你的主意很好,我們完全讚成你的想法。請放手去做吧,我們會盡量支援你。”

幸虧,該公司也已經培養出一位踏實可靠的主管人才,所以就順利組織成一家30人不到的新公司,由他來擔任社長,全權經營新公司。該社長除參與重大問題的協商外,就全心全意去經營他原來的公司。

結果,真是令人瞠目結舌,半年多以後,那個社長在原來的公司又開始充分發揮他的經營才幹,銷售額竟達到新公司分立以前的總銷售額,新公司方麵也達到開張時銷售額的兩倍。換言之,雙方的銷售額加起來時,新公司的銷售額正好是完全多出來的。這成果確實令人難以相信,而這些成果是由該社長的決心與勇氣產生出來的。每一個人的能力都有限度。個人企業的經營者用兩三名員工時,或許還很順利。但員工一增加到10人、20人,就有人無法經營下去。有人增加到50人還不成問題,但也有人增加到500人、甚至1000人都還綽綽有餘。

這位社長的能力大約是以100人為限吧,可是這位社長了不起的地方,就是他自己也能了解這一點。如果這位社長不考慮這一點,不自量力地繼續經營擴展,公司說不定早就關門大吉了。事實上,這種“小”時出色,“大”未必佳的例子,可說是屢見不鮮。

經常聽到,有人當小職員時,工作利落、能力強;但一升為科長,就無法讓部下充分盡職,自己的工作表現也不怎麼好。或當科長時,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長,但一升為處長就乏善可陳了,這也就是說,他沒有與地位相稱的能力。

升遷太快,沒有足夠的積累知識和經驗的時間,十分不利於人才的鍛煉成長。一般來說,一個好的管理人才能夠踏踏實實地在各個部門工作,有相當的時間和經驗,有協調溝通各類人際關係的熟練技巧,有處理應付各種複雜問題的知識、能力。而晉升太快肯定不利於培養這些技巧、能力,難免顧此失彼,並不利於人才成長。同時,被人家視為上級特別厚愛的人,也容易招致大家的嫉妒、不滿,這種風氣甚至會蔓延到整個公司。不管這種心理失衡存在的程度如何,但畢竟會影響大家的士氣,影響工作的正常進行。

隻有五分能力的人要從事需要七分能力的工作就會失敗。但如果有十分能力的人隻從事需要七分能力的工作,即使不會失敗,也未免太浪費、太可惜了。具有十分能力的人也應對此有正確的認識,至少也要從事需要九分能力的工作才對,不然對自己、對社會都是一種損失。

人適其位、位盡其能是管人有方的一大特點,領導者若都能經常檢討評估部下的能力,讓他們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就會減少許多不滿與牢騷,推進工作也會得心應手。

用好另類的“能人”

怎樣處理與另類“能人”之間的關係,如何應對由這樣的人引發的組織衝突,對於管理者來說,是一個難題,也是一種挑戰。

在很多企業中,都有所謂的“刺兒頭”,這些人狂妄自負,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裏,但企業的很多事情偏偏離開他們還不行,這些“刺兒頭”可謂是另類的能人。

通常情況下,這些“刺兒頭”的背景對管理者來說,是一個現實的威脅。“背景”就是他的資源,可能是政府要員,可能是老板,也可能是你工作中的某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合作夥伴”。這些背景資源不但賦予了這類員工特殊的身份,而且也為管理者平添了許多麻煩。

這些“刺兒頭”員工在工作中常常有意無意地向管理者和其他同事展現他們的背景,為的是獲得一些工作中的便利。即便是犯了錯,某些“背景”也可能使他們免受處罰。但是,“背景”這種資源往往在某些關鍵的時候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用常規的方法無法處理的這類難題,到了這類員工手裏,有可能隻是一句話的問題。他們就像管理者身上的“腫瘤”一樣,時常擔心一旦處理不好會惡化,但真的割掉,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實在是為難。

還有些“刺兒頭”往往是那些具有更高學曆、更強能力、更獨到技藝和更豐富經驗的人。正因為他們具有一些其他員工無法比擬的優勢,所以能夠在工作中表現不俗,其優越感更進一步的凸現。這種優越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時,直接體現為高傲、自負,以及野心勃勃。他們不屑於和同事們交流和溝通,獨立意識很強,協作精神不足,不把領導放在眼裏,甚至故意無條件地使喚別人以顯示自己的特殊性。從工作能力上看,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是“精英”,是領導們倚重的骨幹,但從公司管理角度來看,這些人很多時候扮演了一個“組織破壞者”的角色,可能會因此造成其他同事的反感,也可能因為與其他同事越走越遠而成為團隊衝突的源頭。

這些“厲害”的員工,都令管理者十分的頭痛。怎樣處理這些“厲害”的員工呢?如果將這些員工全部炒魷魚,以保持組織的純潔度,而到最後可能形成一個非常聽話卻平庸無比的團隊——根本無從創造更高的管理績效。

毛澤東曾說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這些“厲害”的人物都團結起來,充分利用這些有強大能力或特殊資源的人,為企業的共同目標去努力。作為管理者,賦予這些另類的能人以重任,不但可以有效減少組織衝突,還可以讓這些擁有各種資源和能力的人積極效力。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有一天,有位名叫巴恩的銀行家前來拜訪林肯,正巧看見參議員蔡思從林肯的辦公室走出來。於是,巴恩對林肯說:“如果您要組閣,千萬不要將此人選入,因為他是個自大的家夥,他甚至認為自己比您還要偉大得多。”林肯笑了:“哦,除了他以外,您還知道有誰認為他自己比我偉大得多的?”巴恩答道:“不知道。您為什麼要這樣問呢?”林肯說:“因為我想把他們全部選人我的內閣。”

事實上,蔡思確實是個極其自大且嫉妒心極重的家夥,他狂熱地追求最高領導權,不料落敗於林肯。最後,隻坐上了第三把交椅——財政部長。不過,這個家夥確實是個大能人,在財政預算與宏觀調控方麵很有一套。林肯一直十分器重他,並通過各種手段盡量減少與他的衝突。

後來,《紐約時報》的主編亨利?雷蒙頓拜訪林肯的時候,特地提醒他,蔡思正在狂熱地謀求總統職位。林肯以他一貫的幽默口吻對亨利說:“你是在農村長大的吧?那你一定知道什麼是馬蠅了。有一次,我和我兄弟在農場裏耕地。我趕馬,他扶犁。偏偏那匹馬很懶,老是磨洋工。但是,有一段時間它卻跑得飛快,到了地頭,這才發現,原來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它的身上,於是我把馬蠅打落了。我的兄弟問我為什麼要打掉它,我告訴他,不忍心讓馬被咬。我的兄弟說:‘哎呀,就是因為有那家夥,馬才跑得那麼快的呀。”’然後,林肯意味深長地對亨利說:“現在正好有一隻名叫‘總統欲’的馬蠅叮著蔡思先生,隻要它能使蔡思不停地跑,我還不想打落它。”林肯的胸襟和用人之道,使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學習林肯,把那些像蔡思先生一樣“另類”又有強大能力或特殊資源的能人充分利用起來,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別讓豹子去捉老鼠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隻要你能很好地掌握他們的特點,把他們放到最能發揮其作用的位置上,就能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古人指出:用駿馬去捕老鼠,不如用貓;餓漢得到寶玉,還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於得當;使用不當,埋沒了寶物、人才,還收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管理者在與員工合作共事時,應根據人的不同情況而采取不同的辦法識別和利用。

有個叫猗於皋的人聽說尾勺氏養了一隻豹子,非常擅長捕獵,不禁十分羨慕。他想,要是我也能有一隻豹子來幫自己捕捉動物,那該有多好!於是,他不惜用一對上好的白璧換到了豹子。

猗於皋得到了豹子非常高興,大擺筵席以示慶賀。酒過三巡,他牽出豹子向朋友們誇耀,豹子也果然是名不虛傳,金黃色的皮毛閃閃發亮,兩隻眼睛光芒四射,四肢直而長,走起路來輕盈而矯健。

猗於皋對豹子寵愛有加,他每天喂它吃新鮮的家畜肉,給它係著飾有美麗紋彩的絲綢,就連它脖子上套的繩子都是鍍金的。猗於皋常常一邊撫摸著豹子的腦袋喂東西給它吃,一邊自言自語地說:“豹子啊豹子,我如此厚待你,你可不要辜負了我的希望啊,哪一天,你才能對我有所回報呢?”

有一天,猗於皋看見一隻大老鼠從屋簷下溜過,他想機會來了,急忙解開那隻豹子,讓它去捉老鼠。而豹子卻像沒有看到老鼠一樣,無動於衷,猗於皋氣得將豹子責罵了一頓。

不久,又有一隻老鼠經過,猗於皋又放豹子去捉,豹子還是無動於衷。猗於皋憤怒了,用鞭子狠狠地將它抽了一頓,關進柵欄裏,每天隻喂些剩飯剩菜,以前的貴族級的待遇全部取消。

猗於皋的朋友安期子佗聽說了這件事,責備他說:“我聽說巨闕寶劍雖然鋒利,如果用來補鞋,卻不如一把小小的錐子;錦繡綢緞雖然華麗,如果用來洗臉,卻不如一尺粗布;豹子雖然凶猛,卻不如貓那樣能捕鼠。你為什麼不用貓去捕鼠呢?”

猗於皋恍然大悟,便找來貓去捕鼠,放豹子去捕野獸。不久,貓把老鼠都捉光了,豹子也捕獲了無數的獐子、鹿、麅子、麂子等。

獸類固然善於捕捉,但也是各有所能,用人也是如此。要講究適才適用,才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文韜武略,計謀無窮,但如果讓他出去與敵軍肉搏,恐怕生還的可能性不大。

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這是因為:周瑜年輕氣盛,處理外事比較擅長,但對於內部關係卻處理得不好;張昭老謀深算,但生性膽小,對內部尚能處理,對外部隻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