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委婉地指出錯誤更容易讓人接受在一些特定條件下,批評他人、指出別人工作中的錯誤和疏漏不能過於直接,因為那樣容易造成對抗情緒,從而導致他錯上加錯。而委婉的批評、善意的指導則更易讓人接受。

約翰?瓦納梅克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店裏去一趟。有一次,有位顧客等在櫃台前,沒有人理會她。而店員們正聚集在另一個角落裏聊天嬉笑。瓦納梅克不說一句話,靜靜走到櫃台後,親自幫那位女士結賬。他把東西交給店員包裝後,便走開了。

有許多人在真誠的讚美之後,喜歡加上“但是”兩個字,然後再開始一連串的批評。舉例來說,有人想改變孩子漫不經心的學習態度,很可能會這樣說:“傑克,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但是,你如果能多加強一下代數,那就更好了。”

在這個例子裏,原本受到鼓舞的傑克,在聽到“但是”兩個字之後,很可能會懷疑到原來的讚美之辭。對他來說,讚美通常是引向批評的前奏。如此,不但讚美的真實性大打折扣,對傑克的學習態度也不會有什麼助益。

如果改變一兩個字,情形將會大為改觀。我們可以這麼說:“傑克,你這次成績進步了,我們很高興。如果你在數學方麵繼續努力下去的話,下次一定會跟其他科目一樣好。”

這樣,傑克一定會接受這番讚美了,因為後麵沒有附加轉折。由於我們也間接提醒了他應該改進的注意事項,他便懂得該如何改進,以達到我們的期望。

間接指出別人的錯誤,要比直接說出口來要溫和,且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反感。

瑪姬?賈可布有次談到,她是如何使懶散的建築工人養成良好的事後清理的好習慣的。

賈可布太太請了幾位建築工人加蓋房間。剛開始幾天,每次她回家的時候,總發現院子裏亂七八糟,到處是木屑。由於這些建築工人的技術比較好,賈可布太太不想讓他們反感,便想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她等工人們離去之後,便和孩子把木屑清理幹淨,堆到園子的角落裏。第二天早上,她把領班叫到一旁,對他說:“我很滿意昨天你們把前院清理得那麼幹淨,沒有惹得鄰居們說閑話。”從此以後,工人們每天完工之後,都會把木屑堆到園子的角落裏,領班也每天檢查前院有沒有維持整潔。

許多後備軍人在受訓期間,最常抱怨的就是必須理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仍算是普通老百姓。一級上士哈理?愷撒談到這個問題時說:他有次奉命訓練一群後備士官,按照舊時一般軍人管理法,他大可對那群士官吼叫,或出言恫嚇。但他並沒有這麼做,隻是用迂回戰術達到目的。

“諸位,”他這麼說,“你們都是未來的領導者,你們現在如何被領導,將來也要如何去領導別人。諸位都知道軍隊中對頭發的規定,我今天就要按照規定去理發,雖然我的頭發比你們的還短得多。諸位等一下可以去照照鏡子,如果覺得需要,我們可以安排時間到理發室去。”結果可以料到,許多人真的去照鏡子,並且遵照規定理好了頭發。

管教孩子的方法可分“限製”和“要求”兩種。孩子在餐廳吵鬧時,大人大聲吼住是限製管教。這方法雖能嚇阻孩子的行為,卻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相反,斥責後再指示該怎麼做,便屬於後者——要求管教。

美國的心理學家以八歲的孩子為對象,調查孩子的上進心與幼兒期的管教方式的關係。結果顯示,有上進心的一組孩子,均是接受要求管教而成長的,而缺乏上進心的孩子,自小到大完全是接受限製管教。

為什麼接受限製管教而長大的孩子缺乏上進心?因為行為受限製,自然會產生不滿,使向上精神降低。行動被禁止或抑製,是表示欲求遭受阻礙,這會使人失去意願,也會缺乏去改變行動的積極精神。限製管教法用久了,孩子便會喪失上進心。

隻要能記取這些要點,對提高批評效果會有所助益。因為大多數的領導都誤以為批評就是管理。也以為不常常批評下屬反而會被下屬輕視,所以,為表示自己的地位高於下屬,便以批評作為管理的重要手段。

像這樣以簡單的批評來懲罰下屬,不免會削弱下屬的幹勁。如此將會使下屬的欲求不滿,上進心也隨之減弱。基於這點,批評人之際,首先要確定批評內容。在腦海中先演示批評的經過情形,才能增加批評效果。

下屬的錯誤是管理者需要經常麵對的問題,有時需要坦率指出來,有時則需要迂回一下,委婉一點。兩者的區別和火候需要管理者用心揣摩才行。

無聲的責備有時候,你的下屬可能會犯一些比較嚴重的錯誤。此時,他的內心一定充滿了恐懼,他怕同事們的埋怨、領導的斥責。而你最好不要去責怪他,用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策略,會更加有效。

惶惶不可終日。如果你看到他表現出這樣的神態,那麼,此刻你完全不需要因為他的過失在一座寺廟裏,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他手下有一個非常不聽話的小和尚。這個小和尚總是深更半夜越牆而出,早上天未亮再越牆而入。長老一直想批評這個小和尚,但苦於沒有證據。

這一天深夜,長老在寺廟裏巡夜,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椅子。他知道必定是那個小和尚借此越牆到寺外。於是,長老悄悄地搬走了椅子,自己就在原地守候。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回來了。他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突然,他感覺“椅子”不似先前那麼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的小和尚才知道,椅子已換成了長老,小和尚嚇得倉皇離去。

在以後的日子裏,小和尚覺得度日如年,他天天都誠惶誠恐地等候著長老對他的懲罰,但長老依舊和從前一樣,對這件事隻字未提。

小和尚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他不想每天都在煎熬中度過。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長老,誠懇地認了錯,哪知長老寬容地笑了笑,說:

“不用擔心,這件事隻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你還怕什麼?”

小和尚從此備受鼓舞,他收住心,再也沒有翻過牆。通過刻苦的修煉,小和尚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老和尚圓寂,小和尚成了長老。

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校園裏。

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總是低著頭,不知在畫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隻是憨厚地笑著。他告訴那位學生,課後再畫,而且要畫得像一點。

但是,從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畫過畫,各門功課也都學得不錯。後來,他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得手後,盡管美軍損失慘重,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是在一些美國議員之中,還有為數不少的議員反對美國向日本宣戰。

當時羅斯福已經將局勢分析得十分明朗,他明白如果不趁日軍立足未穩時發動戰爭,等到將來會變得異常艱巨。同時,他也明白那些持反對態度的人的想法。一戰中,美國在最後階段才參戰,而且戰爭沒有在美國本土進行,美國反而因一戰而大發其財。所以,現在美國一旦參戰,國內經濟必受影響,同時戰爭的勝負很難預料。如果戰事對美國不利,到時如何收場?

羅斯福明白這些人的憂慮,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覺察出這些擔憂是毫不必要的,所以美國必須參戰。雖然那些反戰的人沒有把戰爭的前途看得很對,但也並沒有太大的過錯,責備他們顯然有點不合適。那麼,怎麼能表達出他對這些人的不滿和對戰爭能夠取勝的信心呢?

在一次會議上,當大家為戰還是不戰而爭論不休時,羅斯福突然要站起來,因為他雙腿殘疾,所以平常總以車代步。當他掙紮著要從車上站起來時,兩名白宮的侍從慌忙上前想幫他一把,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羅斯福憤怒地將他們推開。

於是,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羅斯福搖搖晃晃地掙紮著,從椅上緩緩地站了起來。然後他滿臉痛苦卻倔強地堅持站著,默默地看著周圍的人,一言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