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仁宗以後,內閣大臣權力漸重,品級亦有提高,皇帝用內廷司禮監代替自己處理政務,使之淩駕於內閣之上,以製約閣臣。清代對軍機處權力,亦有種種限製。軍機處官印收藏於“大內”,凡有須用印信時,必須奏事太監處“請印”,用畢即行歸還;皇帝處理政事,除通過軍機處外,還由皇帝與親信密折往還,如有必要,皇帝可避開軍機處,直接召見大臣。“麵為商酌,各交該衙門辦理,不關軍機大臣指示。”
現代企業管理與封建專製製度下純粹為了保住皇帝個人的權力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樣的。管理要以史為鑒,就是要從中汲取有益的養分,而不可良莠不分。
巧用“鋸箭”處理法當別人需要我們幫助,出於麵子和感情的緣故,“不行”這兩個字難以出口時。托辭法就派上了用場。掌握了托辭法並恰當運用,既可以達到拒絕的目的。又不至於使對方難堪。
李宗吾在其《厚黑學》中寫道:有人中了箭,請外科醫生治療,醫生將箭杆鋸下,即索謝禮。問他為什麼不把箭頭取出?他說:那是內科的事,你去找內科好了。
古往今來,許多人都善用這種方法。譬如批呈詞:“據呈某某等情,實屬不合已極,仰侯、會飭該縣知事,查明嚴辦。”“不合已極”這四字是鋸箭杆。“該縣知事”是內科。抑或“轉呈上峰核辦”,那“上峰”就是內科。又如有人求你辦一件事情,你說:“這個事情我很讚成,但是還要同某人商量。”“很讚成”三個字是鋸箭杆。“某人”是內科。或者說:“我先把某部分辦了,其餘的以後辦。”“先辦”是鋸箭杆,“以後”是內科。此外,有隻鋸箭杆,並不命其找內科的,也有的連箭杆都不鋸,命其徑直尋內科的。種種不同,細參自悟。
一個問題出現了,隻解決表麵現象。根本問題依然未能解決。而“根本問題”是最不好處理的,這不好處理的部分則推到別處去了。事實上。這是一種常見的搪塞性處理問題方法。
蕭伯納的劇作大受觀眾歡迎。好萊塢的影片商非常眼紅。其中一位登門拜訪。請蕭伯納允許他把這些劇作搬上銀幕。為了擺脫討厭的糾纏,蕭伯納同意了。
但是,蕭伯納又聲明道:“我同意你們把我的話劇拍成電影。但你們也必須依我三個條件:其一。你們不能用我的劇作的原名;其二,你們必須把我劇作的內容作根本性的改動:其三,在影片的任何地方以及廣告上不許提我的名字。”
製片商悻悻而去。
此事例中。“同意了”是鋸箭杆,“依我三個條件”是找“內科”。
菲菲是沿海某省一個開放地區的文工團歌手。她的演技不算出眾,卻自恃才高,頗有英雄不得誌之感。眼見著同齡的小姐妹,一個個都走紅了,而自己還是默默無聞,菲菲十分著急,絞盡腦汁地想法子出名。
一天,菲菲剛進團,就聽團裏議論紛紛,她好奇地問道:“你們議論什麼?”平時跟她關係不錯的小孫對她說:“菲菲,機會來了,下個月,咱們地區要舉行青年歌手大獎賽。聽說決賽還要上電視呢。你想想,誰要是上了電視,不一夜走紅才怪呢。咱們團有一個名額,誰不想爭啊!哎,你不試試?”菲菲一聽,不由一驚,心想:“我沉默了這麼多年,也該成名走紅了。”
下午,她敲開了團長的門。五十出頭的老團長笑容滿麵地問她:“菲菲,有什麼事嗎?”菲菲不好意思地說:“團長。這麼多年了。我一直默默無聞的,眼看青春時光就要過去了,跟我差不多大的姐妹都比我強。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呀。聽說咱們地區有一個歌手大賽,我能不能去呀?”老團長拍了拍她的肩膀,話重心長地說:“菲菲。你的心情可以理解。現在不少人對我講過這種想法。但名額隻有一個,所以我現在很棘手呀!當然了,我會從實際情況出發。我們選派的這名歌手不但平時表現好,而且拿出去就要打響。給咱們團掙來榮譽,你的想法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再考慮一下。”
“你的想法我知道了”這是鋸箭杆。“你先回去再考慮一下”是“內科”。
白宮正在進行全麵修繕,柯立芝總統順路來到樓頂視察。正巧,一位建築師和一位工程承包商正在那兒查看大梁和椽子的情況。建築師發現屋架木料被燒焦了,這是1812年英美戰爭時英軍在白宮放火造成的。建築師認為房梁必須全部更換,他征求柯立芝的意見:換上木結構的還是價格昂貴的鋼結構的。
柯立芝查看了一下那些燒焦的房梁。轉身對工程承包商說:“換上鋼結構的。至於賬單嘛,寄給英國國王,讓他們付錢。”
柯立芝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換上鋼結構的”是鋸箭杆。讓英國國王付錢是“內科”。
運用鋸箭效應,必須根據客觀實際。靈活多變地采取適當方法。
一是以“推”待機。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產生、發展、終結的過程。主客觀條件是否成熟,這是是否采取推托法的基本依據。推一下,是觀察,是等待,也是在選擇最佳時機。對需要處理的問題不知底細。一無所知,推一下,就是要調查研究、搞清原委。當矛盾非常尖銳,爭執不下,不好立即拍板決斷。推一下,暫時擱置起來。留下充足的緩衝時間,以利於化解紛爭,求取一致。
二是以推待變。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提高有一個過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通過這樣的循環往複,人們原來固執的見解可能會自行改變。而事物的發展過程或結局,也會用鐵的事實來促使某些人改變看法、提高認識。
三是以推代否。有的矛盾、問題無關全局,完全可以不予理會,如果認真、較勁,不僅有傷團結,而且會影響、幹擾大局。對這樣的矛盾、問題,必須一推到底,讓它自生自滅。當然,運用推的藝術,必須視事而定,不能不分輕重緩急,不分事情大小,一概推托。要掌握火候,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有許多問題需要別人幫助解決,別人也可能需要我們幫助解決某個問題。當別人提出了某項要求或請求時,聰明的人當然不會輕易許下諾言,出於各種必要的和理智的考慮,有些事兒顯然應該拒絕了才對自己更有利。這時不妨用一下“鋸箭”法去應對。
幽默管理往往能有意外之效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具備許多特質,其中幽默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幽默是與人溝通的潤滑劑,在管理手下人時不可缺少幽默。因為有的幽默能讓人含著微笑接受勸慰、忠告或批評。
據說,有位青年要向蘇格拉底學習演講術,為了表現自己的才華,他滔滔不絕先講了許多大話。蘇格拉底沒有直接批評他的淺薄與輕狂,表示願意收他做學生,但是要收取兩倍的學費。年輕人大感不解:“為什麼對我要加倍收費呢?”蘇格拉底一本正經地說:“除了教你怎麼演講之外,我還要再教你一門功課——怎麼閉嘴。”
許多員工心目中理想的管理者形象是:具有幽默感,善於調節與員工、客戶之間溝通的氣氛,可以讓大家在工作的壓力下同時感受到輕鬆。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但是,要想做一位受員工歡迎的管理者,絕對有必要了解如何運用智慧的幽默。真正會開玩笑的人從不輕易傷害別人,隻會使別人和自己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風趣和快樂。這樣的管理者是一位令人快樂的成功的交際家,也將是一位倍受員工喜愛的人。有經驗的管理者都知道,要使身邊的人能夠和自己齊心合作,就有必要將自己的形象人性化。
《辭海》對“幽默”是這樣解釋的:“美學名詞。通過影射、諷喻、雙關等修辭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乖訛和不通情理之處。”此說固然有理,但我以為它還包容不下幽默的全部內涵。有的幽默也不限於批評什麼、揭露什麼,它好比生活的調料、開心果、滑潤劑,或是啟迪思維的鑰匙,增進身心健康的良藥。
有一位年輕人新近當上了董事長。上任第一天,他召集公司職員開會,自我介紹說:“我叫陳剛,是你們的董事長。”然後打趣道:“我生來就是個領導人物,因為我是公司前董事長的兒子。”參加會議的人都笑了,他自己也笑了起來。他用幽默的口吻和“反諷”的修辭手法來證明他能以公正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地位,並對此有著充滿人情味的理解。實際上他僅是采取這種方式來委婉地表示:我更要跟你們一起好好的幹,讓你們改變對我的看法。我是靠自己的努力來登上董事長的位置的。
如此看來,聰明的管理者如能把他的聰明才智運用到幽默中來,不僅使別人和自己都享受到歡樂,還由此得到更多人的喜歡、欽佩;得到更多員工的支持和幫助。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幽默是一種輕鬆的深刻,麵對膚淺,露出玩世不恭的微笑。”體會起來,這話確有道理。
不久前,一位老板朋友向我談起遇到的一件怪事:一日。他在飯店用餐,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湊上來乞討:“可憐可憐我吧,大哥給俺點吃的……”老人枯瘦如柴,雙手顫抖,怎能不令人憐憫?便問:“聽說鄉裏都辦了養老院,您老人家為啥不去那裏呢?”老人說:“不是俺不願去。村長說啦,上級規定,養老院不收有兒的,俺80多歲有兒就不收,俺兒60多歲沒兒早就收進了養老院了。”老人的敘述令人啼笑皆非,這個幽默分明是對教條主義的控訴,能不發人深省嗎?
我們且不說這位老者是如何成功地運用他的智慧的,試想,作為一位管理者,在與員工的交往中必然也會發生一些不必要的尷尬,如果在那些情況下,你也能從容地開個玩笑的話,你與員工之間緊張的氣氛相信就能消失得無影無蹤,而且員工還會被你的魅力所吸引,被你的寬廣胸懷所感動,進而欽佩你,最後真正接受你、服從你。
善於幽默的管理者,大多能把幽默的力量運用得十分自如,真實而自然。由此,當管理者開玩笑時,員工們不會感到聳人聽聞,或是嘩眾取寵,而是歡樂。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好的管理者,就請開口時不妨多些幽默。因為“幽默的根本是人性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