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破壞了許多博物館,而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的大革命,把皇宮變成了人民的博物館。它就是盧浮宮,堪稱世界規模第一的博物館。1792年,即法蘭西共和國元年,時任國民政府內務部長的羅蘭先生宣布把皇宮建成博物館,從此讓盧浮宮成為“富麗堂皇的藝術殿堂、人民戰勝暴君的象征、法國榮華的描繪”。
拿破侖對盧浮的建設也是“功不可沒”--他在對歐洲的南征北戰中掠奪了大量珍寶,源源不斷地運進巴黎的盧浮宮。當然也包括英法聯軍在中國頤和園搶來的文物。
盧浮宮經常人滿為患。當地的旅遊小冊子上都是勸阻性的語言:“沒有什麼比呆在盧浮宮裏一整天還要可怕的了。”但是我們還是迎難而上,不到盧浮宮能說到過巴黎嗎?不看盧浮宮,還算是文化人嗎!來自台灣的劉小姐曾給李嵐清當過導遊,她長得很秀氣,普通話說得比我們還標準。她用豐富的知識和細致的講解把我們引進博大的古老世界。我們戴著無線的耳麥,她用袖珍的小話通娓娓道來,我們聽得很清晰。
沒想到盧浮宮前門的拿破侖廣場聳立一座玻璃製造的現代化的金字塔,那是1983年修建的入口處--華裔設計大師貝聿明銘先生的作品,當時曾遭到一片反對聲。貝先生1917年出生在廣東長於蘇州,17歲到美國學習建築,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建築設計大師。當時巴黎市向全世界征集盧浮宮的修建方案,密特朗總統邀請世界頂級的15位博物館長對方案進行評選,結果有13位選中貝聿銘的“金字塔”。現在看絕對是蓋世精品了。透明高大的建築並沒有遮住周圍的宮殿,並且相得益彰。金字塔是古埃及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歐洲文化的源頭,建在盧浮宮的入口,適得其所。上尖下寬棱錐的金字塔形,使盧浮宮的入口擴大,陽光透過玻璃使盧浮宮的地下大廳一片明亮。我們跟著來自各國的遊人從金字塔走進盧浮宮,抬頭仰望藍天和四周的宮殿,真有一種中國人的自豪。劉小姐說,過去盧浮宮入口狹窄,遊人一多擁擠不堪,建成金字塔後出入寬敞,才使盧浮宮的遊人成番論倍地增加,最後不得不每天限量參觀。這個建築先遭到憤怒的抵製,後又被讚美為“充滿激情的幾何結構”,“現代主義建築的精典”。1993年11月28日,在盧浮宮開館200年的慶典上,密特朗總統為貝先生授予“榮譽軍團司令勳章”。
整個盧浮宮的展覽分7個部分:古埃及、古希臘、伊特魯利亞和羅馬、古代東方藝術、油畫和雕刻、藝術品和家具、繪圖藝術。40萬件展品布置在相連的幾座皇宮裏,走馬觀花地走一遍,也要幾天的時間。根據劉小姐的建議,我們也隻能觀賞希臘雕塑《米羅的維納斯》、《勝利女神雕像》和意大利大師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這三件“鎮館之寶”了。
穿過擁擠的人群,我們終於在一樓的古希臘大廳裏看到了那尊白色大理石的高2米的雕像--維納斯被人團團圍住,像正在表演的模特。你好,維納斯!在眾目睽睽下,她目光沉靜溫柔,矜恃有度,落落大方。她上半身裸露,肩頭圓潤,雙乳挺秀,小腹微凸,線條柔和。下半身由一條披巾圍住,身姿轉折有致,頭微傾,神態安祥。這坦蕩而自尊,柔而不妖,媚而不蕩的女神形象,為整個世界傾倒,為全人類迷戀。她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羅馬人稱她為維納斯。在奧林匹斯門下,她是愛情和美的女神;在羅馬神話中,她是愛情的保護神,還司豐產和植物,她給人類帶來食物。我看,她又是活生生的人,在這尊潔白光滑的大理石麵前,你會感到她血液的湧動和肌膚的溫度,你會
有親近和觸摸她的欲望。
維納斯來自法國一個叫米羅的小島。1820年,一位農民無意間在山洞裏發現了她,並把她獻給了國王路易十八。她的精美讓全世界震驚,但斷去的雙臂,讓人類傷感遺憾,讓藝術家們浮想聯翩。德國人福爾托溫戈拉設想,女神應該左手前伸,小臂擱在一根立柱上,手裏托著一個金蘋果,右手自然下垂,扶著自己自然下滑至腹部以下的衣裙;英國人克羅蒂阿斯則認為,女神應該左手上臂向前平伸,小臂上曲,手裏握一隻金蘋果,右手下垂拉住下滑的衣裙;還有一種較為流行的的意見是維納斯左手前伸,緊握一麵盾牌,右手騰空,略向前下垂。我發現維納斯的左臂上還有當年有人要為她安裝假臂的洞眼。但這所有想像和努力都是畫蛇添足。“斷臂女神”的殘缺美,更增加了這一藝術品永恒的魅力。如果有人問,這標誌著希臘雕刻藝術極品的維納斯美在哪裏·我說因為維納斯更像人。人是萬物之靈。人之美,為萬物之絕美。希臘文化藝術的人文主義光彩照亮了人類進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