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人民爭取獨立和自由的鬥爭曆經曲折。就在1848年的秋天,不甘心失敗的奧地利王朝,又糾集沙俄軍隊一起向匈牙利進攻。英勇不屈的匈牙利人民奮起反抗,裴多菲拿起了筆號召人民,也拿起了軍刀上戰場。他擔任國防軍總司令貝姆將軍的副官,也衝殺在槍林彈雨中。1849年夏天,沙俄出動了14萬大軍撲來。匈牙利雖然頑強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戰敗。在西格什瓦爾戰役中,裴多菲消逝在峭煙迷漫和屍橫遍野中,有人說他戰死,有人說他被俘,也有人說他逃亡國外。匈牙利人在猜測,在尋找。1930年有人在維也納檔案館發現了一份當年奧地利軍隊的一名聯絡官寫的證明材料,說他在西格什瓦爾戰役後在戰場上看到一具身穿黑衣的屍體,根據相貌、胡須和佩帶的勳章,可以斷定死者就是裴多菲。這份證明大概就是我在博物館看到的那一件。此後,裴多菲便被確認為真的在戰鬥中犧牲了,因此受到匈牙利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愛戴。
但是裴多菲沒有戰死的說法一直沒有消失。對他的下落的爭論到了上世紀的80年代更加激烈。1989年,一位名叫莫爾毛伊·費倫茨的匈牙利私營企業家,自願出巨資,組織匈牙利、前蘇聯和美國專家參加的考察隊,要搞清裴多菲的真實下落。他們根據各種可靠的材料認為,裴多菲的戰鬥中沒有死,而是被俘獲後流放到了西伯利亞了。當時蘇聯正推行戈爾巴喬夫的“公開化”,許多曆史檔案已公開,考察隊竟然在1849年的被俘名單中找到了裴多菲的名字。後經一個80多歲的莫斯科老人的指點,他們找到了座落在貝加爾湖以南四五十公裏的巴爾古津諾村,這裏也是當年中國的蘇武牧羊的地方,交通閉塞,貧窮落後,大半年的風雪交加、天寒地凍。經當地政府同意,他們挖掘了這個村的21座古墓,在7月17日,發現了一座墓主的頭骨,匈牙利的一位專家認定這就是裴多菲的遺骸。因為詩人生前的頭顱形狀很特殊,而且長著很顯眼的虎牙,這些特征和頭骨完全相同。他們又挖出了整個屍體,和已掌握的其他特征相比,無任何矛盾之處。按著人體規律,在每3億人中才有可能出現一例結構相同的人。而當地居民一百多年來一直傳說,這裏埋葬著一位“匈牙利詩人”。這就更證實了考察隊的結論。經過進一步證實,死者姓氏為彼得羅維奇,這正是裴多菲家族的姓氏。據進一步了解,裴多菲流放到這裏後和當地郵差的女兒了結婚,他死於1856年5月,現在還留有後代。而他們並不知道裴多菲為何人。
裴多菲的重新發現引起世界輿論嘩然。匈牙利政府和人民對此十分冷淡,學術界指責考察隊的結論是“無稽之談”,為考察出資的莫爾毛伊備受責難,還多次遭到不明身份人的毒打。可以理解,匈牙利人民不願意麵對讓自己的英雄蒙羞的“事實”,在他們心中裴多菲永遠是“戰死疆場、寧死不屈”的英雄,這是他們不可動搖的信念。
我十分讚成長期駐匈牙利的新華社首席記者侯鳳菁先生的意見:“實際上,裴多菲被俘後所遭受的苦難勢必遠遠超過戰死。”他了解和記錄了考察隊重新發現的過程。他說,詩人在那裏生活的日子,無論在肉體上還是心靈上,都受到極大摧殘。可以想象,在漫長的冬季的零下40度中從事繁重勞動,在漫漫的長夜中思念祖國、親人,其痛苦程度真是生不如死。從挖掘的遺骸上還可以看到,裴多菲死時嘴張得很大,而且理葬時隻有衣服裹屍,未被裝入棺材。專家判斷,他可能死於被殺或者血液中毒。裴多菲被俘之後他隻活了七年。這難道不也是他為革命付出的代價嗎!他隱名匿姓,沒有出賣祖國和同誌,難道他的表現不頑強,不英勇嗎!
請聽一聽裴多菲《聽!子彈呼哨,軍刀擊響》的詩句吧:
“用不著任何人向我宣講,
哪裏是我葬身的地方?
隻要盡了天職,在這裏,
我願去作戰,走進地獄!”
我想對匈牙利的朋友說,無論戰死疆場,還是被俘後屈辱而死,裴多菲都是真英雄,都是大英雄!因為他盡了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一個英勇的戰士的“天職”!裴多菲是不死的,他活在匈牙利的山水之間,活在熱愛他的人民之間,活在他永存曆史的詩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