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將軍作曲家的鄉情(1 / 2)

--記傅庚辰

提起傅庚辰將軍,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熟悉,但要說到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和《紅星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並且張口即唱,一唱就情不自禁。“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

那優美激越的曲調,明快清新的節奏,不知打動和感動了多少個聽眾和觀眾。記得《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放映時還是中國政治乍暖還寒的季節,經過10年百花凋零的嚴冬,中國人的聽覺幾乎麻木了,一曲“小小的竹排”好像是來自天堂的“春之聲”,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精神一振,側耳傾聽,激動不已。接著“小小竹排”和那首“紅星閃閃放光彩”成了最普及的群眾歌曲,大人唱、小孩兒唱;台上唱,台下也唱,令現在的所有通俗歌曲都望塵莫及。這是中國音樂史上值得記憶的一段佳話。

其實,《閃閃的紅星》中的這幾首插曲隻是傅庚辰同誌創作的37部電影音樂、22部電視音樂、十幾部歌舞劇和700多首歌曲中很普通的片斷。他創作的歌曲精品不勝枚舉,電影《地道戰》的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其普及率並不低於“小小竹排”。還有《雷鋒,我們的戰友》、《歌唱大別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的《長征》,紀念周總理的《請允許》,為葉劍英詩詞譜曲的《八十抒懷》等,也為許多人熟知。

也許傅庚辰的貢獻不僅因為他是一位部隊作曲家,還因為他是部隊文藝工作的組織和領導者。他1948年參軍,先後在東北文工團、誌願軍歌舞團、八一電影製片廠、總政歌舞團從事過音樂創作,還擔任過總政歌舞團團長和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他是中國僅有的幾位從事文藝工作的解放軍少將之一。作為國際上有聲望的作曲家,他還擔任過著名的索波特世界歌曲節評委。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整整50年後,傅將軍回到了夢牽魂繞的這片養育他的黑土地。8月,是黑龍江最美好的季節,作為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的傅庚辰,陪同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一行來黑龍江考察農村文化工作。我有幸與他們同行,從哈爾濱出發,經佳木斯,進入三江平原腹地,領略了北大荒的壯美;然後又逆江而上,由同江到富錦,又穿過小興安嶺,到達紅鬆之鄉。一路上,張副主席及傅庚辰、於洋、王世光、王鐵成、畢克官、李羚、李文珊、程道喜委員無不對北疆山河的壯美富饒,黑土文化的神奇豐厚,黑龍江人的質樸熱情而感慨萬端。而對這片土地最動心動情的是傅將軍。他說哈爾濱這座充滿藝術的城市是他的發祥地。小小少年,他告別家鄉雙城,來到這裏學習藝術。13歲,他在這裏參加了解放軍的文工團,當時住在南崗河溝街的一座舊房子裏,在鋪滿稻草的大通鋪上和共和國未來的藝術家們做著金色的夢。今天他站在鬆花江畔,凝視著靜靜流淌的江水,久久不肯離去。他說,鬆花江是我的生命之河。汽車在城市通往鄉村的大道上奔馳,他望著窗外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玉米,想起了那支“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和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他心中永遠永遠不變的主旋律,而後他寫出那麼多音樂作品,都是這個旋律的變奏和副歌。

進入北大荒的路十分顛簸。大家說,我們一路經過了三個城市--“紐約”、“倫敦”和“劄幌”。可一看到北大荒人在沉睡萬年的荒原上開出的那一眼望不到邊際豐收在望的田野,所有人把一路的辛勞都忘卻了。在興奮地觀看了飛機在萬畝豆田上噴灑農藥後,我們來到勤得利農場的小學校參觀。這是位於祖國東北角,緊靠黑龍江畔,人跡罕見的邊塞小學,它第一次迎來了這麼尊貴的客人,已經放假的學生從十裏或幾十裏的家裏,趕回學校,穿上節日的盛裝,打起隊鼓,列隊歡迎我們。當穿過山花和真誠的笑臉編織成的隊伍時,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流下了熱淚。他們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們的爺爺--十萬轉業官兵在這片荒原上建起了一個個農場;他們的父輩--轉業官兵的後代和百萬知青又使這裏成了國家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人“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精神,讓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心潮難平。特別讓大家欣慰的是北大荒的孩子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學大樓,設備齊全的電腦教室,讓許多大城市的學校相形見絀。更讓大家驚歎的是孩子們當場創作的美術作品和演出的文藝節目水準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