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幹預與區域協調發展(2 / 3)

(二)保持宏觀經濟穩定

宏觀經濟穩定也可看做是一種共享物品。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會出現經濟周期性的波動,時而一片繁榮,時而百業蕭條,嚴重時還會產生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那種大危機。在市場經濟中,物價和就業水平波動的根本原因在於,總需求和總供給很難維持一個穩定的關係,因為有關生產和支出的決策是由千千萬萬分散的廠商獨立作出的,而追逐最大利潤的廠商們作決策的依據是他們各自對經濟前景的估量。雖然所有的廠商都希望宏觀經濟能相對穩定,但沒有人願意為實現宏觀經濟穩定作出犧牲。這就需要國家財政和金融政策來調節總需求水平,以實現充分就業、相對穩定的物價水平、健康的對外貿易和適當的經濟增長速度等目標。

(三)使經濟外部性內在化

經濟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實體的行為使他人受益(正外部效應)或受損(負外部效應),卻不會因之得到補償或付出代價。例如,新產品的研製與開發具有很強的正外部效應,而汙染則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效應。正外部效應的極端便是共享物品或公利。反之,負外部效應的極端便是公害。由於外部效應的存在,社會收益或成本大大高於行為者的個體收益或成本。因此,在外部效應很強的領域,市場機製(價格信號)不可能有效率地進行社會資源的、配置。具體說,在正外部效應很強的領域,市場經濟活動會顯得不足;而在負外部效應很強的領域,市場經濟活動卻來得太多。總之,單靠市場中的自願交易,經濟的外部性無法被內在化。隻有站一在單個人之上的政府出麵幹預時,經濟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內在化。

(四)限製壟斷

市場的真諦在於競爭,但不受政府幹預的市場又可能產生壟斷。這是因為,現代經濟的一個特性是收益隨規模擴大而遞增,或邊際成本隨規模擴大而遞減。大企業因此在競爭中占據自然優勢。久而久之,一些行業便會由幾家寡頭所壟斷。壟斷一旦形成,便會用降低產量或提高價格的方式謀取最大收益。這就阻礙了市場機製的有效運作。既然市場本身不可能防止壟斷的出現,反壟斷的職責隻能由政府來承擔。

(五)調節收入和財富的分配

即使市場競爭能有效地解決資源配置問題,隨之而來的分配格局卻不一定是公平的。根據福利經濟學第二定理的說法,任何帕累托有效配置都可能在不同價格水平上實現。每種價格水平雖然都可使配置達到市場均衡狀態,但其產生的福利分配後果卻各不相同。問題是如何確定哪一種配置方式最符合社會認可的公平分配原則。很明顯,市場作不了這個選擇,因為它根本不具有這種倫理價值判斷的功能。隻有政府解決是惟一出路。

(六)彌補市場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對稱性

“市場的不完全性”不是指有些市場可以建立但由於曆史的原因還沒有建立的那種情況,而是指有些市場在本質上就不可能完全,如未來市場和風險市場。未來市場和風險市場對長期投資關係重大,但這兩種市場卻嚴重缺失。因此,指望靠市場來指導長期投資是靠不住的。“信息的不對稱性”是指交易雙方對與交易有關的信息的占有量嚴重失衡。更一般地講,在產品或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中,信息分布往往十分不均勻,假藥、假酒便是明顯的例子。指望市場競爭就能保護消費者的利益,恐怕常常會落空。事實上,市場經濟是一個包容性很大的概念。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市場經濟。美、英、德、法、加、北歐、拉美、非洲、東亞、東南亞的市場經濟都不一樣,市場失靈的頻率、嚴重程度因而也各不相同。此外,對市場失靈的態度以及為校正市場失靈而采用的方法更是各有千秋。例如,日本和美國實行的都是市場經濟,但兩國對什麼是市場失靈和如何糾正市場失靈的看法大相徑庭。美國的態度是,隻要市場運作沒有帶來明顯的惡果,政府就不應插手。日本則對袖手旁觀的政府是否有利於優先產業的發展、公眾利益的實現和民族目標的達成持懷疑立場。結果,在日本,政府的“有形之手”與市場這隻“無形之手”往往同時起作用,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另外,日本政府幹預的範圍時寬時窄,但總的趨勢是越來越窄。這似乎說明,市場失靈的情況會因各國當時追求的目標、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國家大小、文化、國際環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各異。如果這個推測正確的話,那麼希望在理論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國家與市場的關係便無異於癡人說夢。

區域經濟政策國家幹預市場是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也是一種再分配政策;無論是市場經濟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再分配政策是各種政策中最易引發的衝突政策。

早在本世紀20年代,區域能否協同發展,就引起了經濟學家及政治家的嚴重關注。

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提出了絕對利益理論。他認為,每個生產者為了他自身的利益,應集中生產該區域內對社會最有利的產品,然後用其銷售所得,去購買其所需要的由其他區域生產的物品;如果每個地區都按此原則進行專業化生產,通過貿易交換,會使各地區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這樣,各個地區的生產水平和經濟生活都將趨向均衡。

繼斯密之後,另一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了比較利益理論。即兩個國家中的一個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各種產品,兩國之間的地域分工和貿易也會使雙方均為有利。那麼同樣發生在兩個區域之間也可以根據比較利益理論進行分工。通過雙方的平等交換,將有效地促進各自經濟的發展,使之相對均衡化。

新古典經濟學秉承斯密、李嘉圖的思想,認為,區域差異僅僅是由於均衡機製失靈。區域的長期增長,取決於資本、勞動和技術三大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有由低工資區域向高工資區域流動的傾向。資本則有由高工資區域向低工資區域流動的傾向。這兩個作用力相反的因素相互影響的結果應是均衡的區域增長,亦即各區域的協同發展。即隨著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經濟一體化,區域差異將會自動消失。瑞典經濟學家俄林則以新古典經濟學的上述理論為基礎,在其代表作《區際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發展了新古典經濟學。他認為,隨著地區間貿易的充分展開,生產要素和商品的價格將趨於均等,所以分工和貿易的發展,將會使區域差異消失。這一派經濟學家是樂觀主義者,他們堅信市場的力量能自動地燙平一切區域差異。這一派人相信人的理性,相信曆史的進步性,相信經濟的自動調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