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農村城鎮化的差別
農村城鎮化是農村社會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農村城鎮是城鄉物資文化交流中心,是二三產業發展的基地,也是改變農村傳統生活方式、造就新一代農民的舞台。農村城鎮化能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利於農村人口、人才、資源集中,使生產形成規模效益;它還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便於產業分工,促進農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和信息便捷,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我國東西部農村的差距也主要表現在城鎮化水平上。1998年,西部地區非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7.9%,比東部地區低10個百分點。如果僅從建製鎮來看,改革開放20年,東部地區發展迅猛,而西部地區絕對量雖有增加,但相對值卻有所下降。1978年,東部地區農村建製鎮701個,占全國的32.3%,西部地區建製鎮630個,占全國的29%;到1997年,東部農村建製鎮達到8291個,占全國的45%,而西部農村建製鎮4503個,僅占全國的24.5%,比改革開放初下降了4.6個百分點。
(四)農村工業化水平的差距
鄉鎮企業發展水平的差距是西部地區與東中部地區最大的差距。西部地區鄉鎮企業無論總量還是效益均低於全國水平,與東部地區的差距更大。全國農村工業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比重早在90年代初就超過了一半以上,而西部地區至今不到50%,個別省區僅為20%左右。由於鄉鎮企業落後,西部地區農民的勞務收入僅占農民收入的12.5%,而東部地區達到37%。農村工業化是全國工業化的一部分,西部工業化也是全國工業化的一部分,沒有西部農村的工業化,也不會有全國的工業化,也達不到縮小工農差別的目標。所以,加速西部地區農村工業化進程,既是西部問題,也是具有全國意義的問題。
(五)勞動力就業渠道和文化素質的差別
勞動力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能動的因素,是農村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勞動力的就業渠道可以直接反映出農民收入的不同來源。1997年,西部地區農村勞動力從事種植業的比重高達81.2%,比東部地區高12.4個百分點,而從事農村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僅為11.6%,低於東部地區15.2個百分點。同時,勞動力文化素質的高低對生產力發揮的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勞動力文化素質越高,其收入就越高。1997年,西部地區農村住戶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96%,而東部地區為93.2%。其中,文盲半文盲西部為21.6%,東部為10.2%。
(六)農業現代生產要素的差距
現代農業生產要素體現了農業現代化的水平。西部地區由於受地理、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現代生產要素低。1998年,西部地區農村用電量、化肥施用量、農膜用量、農用柴油用量、農藥用量等和農田水利基本情況均低於全國水平區域經濟增長與發展是一個極為複雜的動態過程,構成這個過程的各種變量並不遵從線性原則,決定因素的相對強弱性也經常發生變化,因此,無論區域經濟增長速度的差距,還是區域產業結構的差距,在目前西部的發展條件下,都是計劃手段和市場機製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差距中既有合理的、適應社會發展趨勢的成分,又有不合理的、導致不協調發展的地方。說是合理是因為根據梯度發展理論,區域經濟的差異是絕對的,並且在經濟發展的初期,非均衡過程的擴大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而當發展到一定水平後,均衡過程即發展差異縮小的過程又是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說是不合理是因為這種不均衡要有一個適當的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會影響社會評判的價值。衡量我國東西部地區發展差距的程度,現在應該是處在依靠縮小差距來促進整體發展的過程當中。從這一結論評判,現在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是極為適宜的。
三、西部地區農村經濟運行的特征
分析西部地區農村經濟運行的特征,目的是尋求西部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為確定今後發展思路提供依據。作為經濟運行規律,其既有現實的外部表象特征,又具有在長期發展中積累和形成的內在特征。這裏偏重於分析內在的特征。
(一)農業自然資源豐富,但受客觀經濟技術條件的製約,缺乏對資源的深度綜合開發利用。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向發達地區提供初級原料和低級產品,由於不能完成由資源生產供給型向資源開發加工型的轉變,以致豐富的資源優勢未能轉化為強大的經濟優勢。據統計,西部地區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1997年僅為0.23:1,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7%,是東部發達省區的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