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赤小豆中所含的維生素B1,能促進體內的澱粉和糖類轉化為熱能,有利於減肥。
(3)赤小豆中所含較多的粗纖維,能增加飽腹感,減少攝入量,有利於減肥。
(4)赤小豆中所含的維生素B2,能直接維持新陳代謝旺盛的上皮細胞正常更新,可防止顏麵脂溢性皮炎、糠狀鱗屑和皮膚幹燥瘙癢。
(5)赤小豆中所含的煙酸,能防止日光性皮炎及其所致的皮膚粗糙、增厚。在臨床上,煙酸用於防治癩皮病。
(6)經試驗證實,20%赤小豆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傷寒杆菌等有抑製作用。
按中醫理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赤小豆具有通氣、和血、健脾胃(《藥性論》、《本草從新》)的功能,故能防治水腫、泄瀉、痤瘡、酒渣鼻、黑斑、雀斑,防止肌肉鬆弛、皺紋叢生。
【用法用量】
(1)藥用:10~30克,煎湯內服或入散劑。
(2)食用:煮粥、做飯、作饅頭餡或製成糕點食用,數量不限。
【美容食譜】
(1)赤小豆煮粥、做飯、作饅頭餡或食用含有赤小豆的糕點。
(2)赤小豆30克,煮湯代茶飲。
(3)赤小豆100克、粳米適量,煮粥,早晚食用。可利水、行血、消腫、健脾胃、減肥。
(4)赤小豆、綠豆、百合各30克,煮粥,早晚各食用1次。可治療麵部黑斑、皮膚黧黑。
上述食譜,皆具有減肥、消腫、祛斑和治皮膚瘙癢、癭瘤、疣痣等功用。
【宜忌】
(1)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2)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3)赤小豆中的赤小豆胰蛋白酶抑製劑,能抑製人體精子頂體蛋白酶活性,從而阻止精卵結合。準備懷孕期間的男女禁食赤小豆。
【外用美容】
(1)治雀斑:赤小豆粉末75克、米糠25克,均勻混合後,每次取5克,用紗布包好,置250毫升開水中。水涼後取水擦拭患處,每日2~3次。
(2)治腮頰熱腫:赤小豆末和蜜塗之,或加芙蓉葉末(《綱目》)。
(3)治疽(腫脹堅硬而皮色不變的毒瘡)初作:小豆末醋敷之,亦消。(《小品方》)。
12.花生
花生又有落花生、長生果、落花參等名稱,為豆科植物落花生的種子。原產巴西。我國栽培極廣,以黃河下遊各地最多。果期9~10月。種子(花生仁)呈長圓、長卵、短圓等形狀。種皮有淡紅、紅等色。
【性味歸經】
甘,平。入脾、肺經。
【成分】
每100克花生米含蛋白質26.2克、脂肪39.2克、糖類22.1克、熱量2284千焦、粗纖維2.5克、鈣67毫克、磷378毫克、鐵1.9毫克、胡蘿卜素0.04毫克、維生素B11.07毫克、維生素B20.11毫克、煙酸9.5毫克、維生素B60.4毫克、泛酸2.5毫克、維生素E(炒花生為9.7毫克/100克)和生物素。
含氮物質除蛋白質外,還含氨基酸、卵磷脂、嘌呤和生物堿(花生堿、甜菜堿、膽堿)。
種子中還含有三萜皂苷、豆甾醇、菜油甾醇、膽甾醇、24-甲撐膽甾醇。
種皮含脂質,其中烴17.1%、甾醇酯12.4%、三酰甘油8.4%、二酰甘油9.9%、單酰甘油25.2%及遊離脂酸3.9%等。
又含致甲狀腺腫的花生苷。
花生油中含多種脂肪酸的甘油酯,脂肪酸中主要為油酸(占39.2%~65.7%)、亞油酸(占16.8%~38.2%)、棕櫚酸(占7.3%~12.9%)、硬脂酸(占2.6%~5.6%)以及花生酸、山崳酸、二十四烷酸、肉豆蔻酸、蠟酸、落花生油酸、月桂酸等。
【功用主治】
(1)潤肺,和胃。治燥咳,反胃,腳氣,乳婦奶少。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花生和花生油中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等功能因子,可防止心血管疾病。
(2)花生和花生油中,含有較多的美容功能因子,能細嫩肌膚、祛斑除皺、生發烏發。
【文獻摘要】
(1)《滇南本草圖說》:“補中益氣,鹽水煮食養肺。”
(2)《本草備要》:“補脾潤肺。”
(3)《現代實用中藥》:“治腳氣及婦人乳汁缺乏。”
(4)《藥性考》:“生研用下痰,炒熟用開胃醒脾,滑腸,幹咳者宜餐,滋燥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