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地理環境,包括宇宙的、地質的、氣象的、水文的、地文的、生物的等等因素。一般說來,作為生態基石的地理環境可大略區分為有機環境和無機環境兩大部類。這兩大部類共同構成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石,是創造人文的自然前提。地理環境並不僅僅是文化的消極襯托物,自人的因素滲入地理環境後,地理環境又成為各民族、各國度文化機體的構成部分,成為人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那麼,中華民族的文化地理環境是怎樣的呢? 中國位於地球上最遼闊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側,俗稱東亞大陸。其東南瀕臨最浩瀚的大洋——太平洋,北部、西北部則深居歐亞大陸的中心,可謂陸海兼備,是一個“西高原,東大海”的大陸—海岸型國度。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屬於大陸——海岸型民族。中華民族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世界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多有地理屏障:東瀕茫茫無際的太平洋,北臨漫漫戈壁和浩瀚的原始針葉林,西部則萬裏黃沙與高山雪峰相間,西南壁立著世界上最龐大而高峻的青藏高原。這種一麵朝著古人難以超越的太平洋,其他三麵為陸上障壁所阻,而內部回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造成一種與外部世界相對隔絕的狀態,這對中華民族及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可謂久遠而深刻。
將中華民族生存的空間置於世界地理的總背景上加以考察,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中華大地領域廣大,腹裏縱深,回旋天地開闊,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繁複多樣,形成一種恢弘的地理環境,這是其他多數古老文明發祥地所難以比擬的。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是黃河流域。這片七八十萬平方公裏的黃土高原和衝積平原,在古代曾經是林茂草肥、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域,華夏先民在這裏狩獵、放牧,進而發展農耕業,奠定了文明的根基。不過,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並不限於黃河流域。雲南元謀、陝西藍田、北京周口店等猿人化石的發現,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100多萬年至幾十萬年前,已棲息於東亞大陸的廣大區間。 近幾千年考古發掘證明,不但黃河流域,而且長江流域乃至遼河流域、青藏高原、塔裏木盆地以及西南崇山峻嶺間,也都有長達四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樣也是中華文化的搖籃。這些區域的總麵積,當在500萬平方公裏左右。
中華文化自發生起,即因環境的多樣性而呈現豐富的多元狀態。自春秋以至戰國,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已大體形成。秦漢以後,各區域文化融合為漢文化。中華民族先民繼續開疆拓土,實行民族交彙,經唐宋元明清曆代的發展,終於奠定了今日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遼闊領土,為中華民族及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中國不但領域廣大,而且地形、地貌繁複,氣候豐富多樣,多條大江大河縱橫其間。中國的地勢大體是,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三分之二,盆地和平原約占三分之一。山脈大多東西走向,河流因而也大多東西走向,所以古代中國東西行較易,南北行則較難。曆史上南北運河的開鑿,正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氣候方麵,中國地處北半球的溫帶—暖溫帶,這種良好的氣候環境,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滋生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中國大部屬溫帶,亞熱帶區域,最南部伸入熱帶,最北部伸入亞寒帶。這種占有完備的氣候帶的狀況,提供了農業經濟多樣發展的地理基礎。如秦嶺淮河以北成為以小麥、粟米為主要作物的旱地農業區,秦嶺淮河以南成為以稻米為主要作物的水田作業區。
降雨量的大勢是東部充沛而西部稀少,這是造成東部為農耕區,西部為畜牧區的 自然條件。中華文化內部的南北之別、東西之異,正是植根於這種與地理環境有密切依存關係的經濟生活的土壤之中。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繁複多樣,造成了長期以來中國內部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狀況。值得注意的是,中華文化滋生地與隻依托一個江河流域的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不同,它一方麵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這兩個氣候、土壤等地理格局差異較大的大區段,當黃河流域因自然及人為 等因素而導致農業自唐以後漸趨衰落之際,長江流 域後來居上,以巨大的經濟潛力成為糧棉、財賦的主 要供應區,發揮了重要的文化補償作用,並為農耕文 明提供退守、複興的基地;另一方麵,嶺南的珠江流 域、閩南濱海地帶、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台灣和海南島,更增添了這一回旋區間的豐富性和廣闊性。可以說,中華文化的綿延不絕與這種地理形勢大有關係。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的中心,大體沿著自東向西,繼之又由西北而東南的方向轉移。到近代,文化中心進一步向東南轉移。
【祖國領土麵積數字統計】
傳統認為我國領土麵積為960萬平方公裏,據1985年度量結果,我國領土總麵積為1045萬平方公裏:陸地9440000平方公裏,島嶼75400平方公裏,灘塗12700平方公裏,內海693000平方公裏,領海228000平方公裏。
【華夏之中】
我國大陸的幾何中心在蘭州附近。若以蘭州為圓心,以2500公裏的半徑畫一個大圓,大陸領土基本上都在這個圓內。 我國大地坐標的中心在西安附近。在西安北10公裏的涇陽縣,有國家測繪局新建的中華大地的基準點,即中國大地原點。其主建築為一寶塔形,地下室有一紅瑪瑙做成的圓形原點標點。上麵鐫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隸體字。大地原點係國家進行大地測量、用以推算地麵各個控製測量點大地坐標的起始點。 曆史上我國的中心是在河南省駐馬店地區的汝南縣。原來周公幫助周武王打下了江山,進行了土地測量,把全國分為九州,豫州在九州之中,又稱中州。而豫州之中,則在汝南城北1.5公裏處的一座大台處,人稱天中台,又稱天中山。現僅存石碑兩塊,均刻有唐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手書“天中山”三個大字。
【我國大陸主體的形成】
我國秦嶺、大別山、蘇北以北的華北地塊和它以南的揚子地塊原來是彼此獨立的陸地,中間隔著海洋。這兩塊陸地最早在距今8億年,最晚在距今6億年發生碰撞,中國大陸主體從此形成。這是在武漢結束的“中國及鄰區構造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學術成果驗收交流會”上,由地質專家們宣布的研究成果。 50年代前,中國地質學家就發現中國東部的北方和南方在地質構造上存在著重大的差別,其間有一條重要的地質界限,大致從秦嶺、大別山、蘇北、南黃海到朝鮮中部,這就是地質學上著名的秦嶺——漢城線。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學者指出,華北地塊和揚子地塊原是兩個彼此獨立的、相距甚遠的大陸塊體,由於它們相向運動,最後發生碰撞和對接。
【我國南北分界線】
我國南北分界線既不是黃河,也不是長江。從地理學的角度看,長江與黃河之間的秦嶺至淮河一線才是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此線全長1700公裏。這條線的南北兩側無論在氣候、水文、土壤、植被,以至農業生產、人民風俗習慣等方麵都有明顯的差異。 如在氣候方麵,它是我國亞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冬天,高大的秦嶺山地阻擋和削弱了北風的南下,使山南山北的氣溫相差2~5℃,有時竟達7℃。降水量也不同,南側雨季長,降水多,年降水量800~1300毫米;北側雨季短,降水少,黃河中下遊每年隻有600毫米,再如從河流水文特征來看,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北的河流,其特點是流量小,汛期短,水位季節變化大,冬季有結冰期,而南方河流的特點恰好相反。
【中國四大高原】
中國的“四大高原”是: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達4500米,號稱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係列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000多個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鹹水湖,湖中的鳥島馳名中外;納木湖是世界上地勢最高的湖泊。高原上還有很多的盆地。 內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它地勢坦蕩,水草豐茂。 黃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發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麵覆蓋50~80米的黃土層。黃土高原每年要流失黃土10億多噸。 雲貴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異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隱忽現的地下河流,高原上北盤江打幫河上源的黃果樹大瀑布,從57米高的陡崖上直泄犀牛潭,氣勢磅礴,是我國最大的瀑布之一。
【我國的幹旱及沙漠化】
在我國北方地區,曆史上形成的沙漠化土地已有約12萬平方公裏。近50年來,每年因沙漠化而喪失土地約l千平方公裏。沙漠化潛在危險的土地達15.8萬平方公裏。 20世紀在我國曆史上旱災並不突出,1940—1974年的34年中大旱隻有l年。而清乾隆年間北京曾有過連續20年幹旱,其中6年達到大旱標準。最嚴重的是崇禎年間1637—1643年大旱,有5年為大旱年。長江流域雖然雨水豐沛,但旱災仍很突出。1646—1649年間,四川連旱4年,3年為大旱年,出現“全蜀大饑,人相食”的慘象。我國有“旱一片,澇一線”的說法,說明旱的麵積往往十分廣闊。崇禎大旱就席卷整個華北及長江流域,使得地方之間也無法相互調劑。根據以上情況,我國還有必要作好抗禦更嚴重旱災的準備。
【我國三大“走廊”】
河西走廊介於祁連山脈和北山山脈之間,是甘肅省西北部的一個盆地。它因地勢較低、形狀狹長,並在黃河以西而得名,全長約1200公裏不等。走廊的自然環境很有特點,那裏有山嶽區、戈壁區、綠洲區。古代有名的絲綢之路,就通過河西走廊,迸入塔裏木盆地,再進西亞到達歐洲。
遼西走廊
遼寧省西南部是低山丘陵區,但在渤海沿岸有一條狹長的平原。平原的寬度從一兩公裏到十幾公裏不等,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曆史上東北地區和黃河中下遊地區的陸上聯係,主要通過這裏。
海上走廊
台灣海峽是連接東海和南海的重要水道,被稱為我國的海上走廊。台灣海峽中的澎湖列島,是南北航行要衝。我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就從台灣海峽經過,據說還在澎湖島上休息過。
【“五嶽”之高誰為冠】
關於我國“五嶽”的海拔高度,學術界公認北嶽恒山最高,華山次之。根據最新實測數據,“五嶽”的實際海拔是:西嶽華山南峰2160.5米,北嶽恒山2016.8米,東嶽泰山玉皇頂1524.0米,中嶽嵩山1440.2米,南嶽衡山祝融峰1289.8米。可見華山海拔居“五嶽”之最,從海拔400米的山麓到絕頂,直線距離為5公裏,高差竟達1760米。
【古代南嶽在何處】
五嶽之一的南嶽衡山在湖南省衡山縣,高900公尺,以其七十二峰聞名。但在隋代以前,南嶽不在衡山,而是指安徽霍山縣之霍山。霍山屬大別山脈,其主峰天柱峰高1690米。由於中國重心逐漸南移,霍山從以中原為中心的王朝邊疆退縮到腹地,已不屬“南”嶽,到隋王朝就將南嶽往南移800公裏,定為衡山。因此,中國前期曆史上的南嶽,是指霍山而言。
【愚公移山在何處】
愚公移山之精神,令世人敬佩。那麼,王屋山在什麼地方呢?它在今山西省垣曲和河南濟源等縣交界處,屬中條山脈分支。傳說,山有三重,丘陵環抱,穀深洞幽,其貌似王者之屋,故名。 王屋山,氣勢巍峨,山道險峻,宮觀廟宇,星羅棋布,素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稱。主峰有天壇,相傳4000年前軒轅設壇於此,祈天求雨,故又名天壇山。天壇兩翼,東有日精峰,西有月華峰,天壇西崖下有太乙池,潛流地下,至龍潭複出,為濟水之源。山上氣候異常多變,風雨無常;白雲繚繞,蔚為壯觀。主峰周圍群峰突兀,峽穀縱橫,綠林密布,溪水潺潺,道觀映輝,景色秀麗。山南麓有愚公村、愚公祠、愚公井等名勝古跡,村東南有一大山口,傳說這裏是當年愚公挖山之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麵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方圓七百裏,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愚公(這個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大山的正對麵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讚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而且怎麼擱置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簸箕和籮筐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剛開始換牙,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不聰明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麼樣呢?”北山愚公長歎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竟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擔心什麼挖不平?”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誇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後,就變得家喻戶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隻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列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誌》“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衝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誌》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一)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頭腦一時發熱,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確。“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說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懲,苦。這裏是意動用法。塞,閉塞,堵塞,指阻礙交通。迂,繞遠道兒。全句是說苦於北山擋道,出來進去要繞遠,很不方便。這句話說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體會,而是所有“麵山而居”的人們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謀”,立即得到熱烈的讚同。這是從消極方麵說的。從積極方麵說,對於搬掉兩座山會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愚公心中也是有數的。“指通豫南,直達漢陰”,說的就是移山之利。這裏的“指通”“直達”都有筆直地來往的意思,與上文“塞”“迂”相對應。可見愚公對移山的利害關係,早已考慮再三了。其次,對於山能夠移走這一點,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駁智叟的一段話裏,就說得十分清楚。這段話是用“頂針”的修辭方法寫的,一句頂著一句,層層緊扣,充分說明子子孫孫綿延不絕的道理。最後用“無窮匱也”做結束,肯定了人力的無窮無盡,很有說服力。接著用“而”字一轉,又指出山隻能是越挖越少,不會“更增高”。這樣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結論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這說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對人力和自然的發展變化關係的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由此可見,愚公在移山的整個過程中站得高、看得遠,考慮問題十分周密,駁斥智叟有理有據。像這樣可敬的老人,誰還能相信他是“笨老頭”呢?
(二)智叟
智叟是一個自作聰明的老人。他輕視愚公,反對移山。文中寫智叟的文字不多,卻把這個自以為是的老頭刻畫得淋漓盡致。他對愚公移山“笑而止之”。這種笑是嘲笑,是輕蔑,顯得既傲慢又武斷。“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裝句強調愚公不聰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對愚公的輕視。“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說“憑你這一大把年紀和剩下的一點力氣,還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塊石頭怎麼樣呢?”這話說得尖刻、誇張,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用“其”加強反問語氣。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對移山的頑固態度。但最後他反被愚公駁斥得“亡以應”。智叟從開始時的振振有詞,教訓別人,到被駁得啞口無言,一副窘態,這正是自作聰明的人應得的下場。智叟目光短淺,知難而退,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好為人師,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