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張湛對《愚公移山》一節的幾條注釋
(1)“北山愚公者”──俗謂之愚者,未必非智也。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俗謂之智者,未必非愚也。
(3)“河曲智叟亡以應”──屈其理而服其誌也。
(4)“懼其不已也”──必其不已,則山會平矣。世鹹知積小可以成大,而不悟損多可以至(致)少。夫九層起於累土,高岸遂為幽穀;苟功無廢舍,不期朝夕,而無微而不積,無大而不虧矣。今砥礪之與刀劍相磨不已,則知其將盡。二物如此,則丘壑消盈無所致疑。若以大小遲速為惑者,未能推類也。
(5)“無隴斷焉”──夫期功於旦夕者,聞歲暮而致歎;取美於當年者,在身後長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於大人以天地為一朝,億代為曠息,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在我之與在彼,在身之與在人,弗覺其殊別,莫知其先後。故北山之愚與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與(歟)?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願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背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讚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裏,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毛澤東引用愚公移山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作閉幕詞時,用了這個典故。他說:“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愚公移山”從此成為表現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不懈奮鬥精神的典型用語和口號。解放之後,它又發展成“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成為鼓舞全國人民改變中國一窮二白落後麵貌的動員口號。
毛澤東會議原文:愚公移山
我們開了一個很好的大會。我們做了三件事:第一,決定了黨的路線,這就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第二,通過了新的黨章。第三,選舉了黨的領導機關中央委員會。今後的任務就是領導全黨實現黨的路線。我們開了一個勝利的大會,一個團結的大會。代表們對三個報告發表了很好的意見。許多同誌作了自我批評,從團結的目標出發,經過自我批評,達到了團結。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範,是自我批評的模範,又是黨內民主的模範。
大會閉幕以後,很多同誌將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將要分赴各個戰場。同誌們到各地去,要宣傳大會的路線,並經過全黨同誌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
我們宣傳大會的路線,就是要使全黨和全國人民建立起一個信心,即革命一定要勝利。首先要使先鋒隊覺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但這還不夠,還必須使全國廣大人民群眾覺悟,甘心情願和我們一起奮鬥,去爭取勝利。要使全國人民有這樣的信心:中國是中國人民的,不是反動派的。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麵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
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昨天有兩個美國人要回美國去,我對他們講了,美國政府要破壞我們,這是不允許的。我們反對美國政府扶蔣反共的政策。但是我們第一要把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相區別,第二要把美國政府中決定政策的人們和下麵的普通工作人員相區別。我對這兩個美國人說:告訴你們美國政府中決定政策的人們,我們解放區禁止你們到那裏去,因為你們的政策是扶蔣反共,我們不放心。假如你們是為了打日本,要到解放區是可以去的,但要訂一個條約。倘若你們偷偷摸摸到處亂跑,那是不許可的。赫爾利已經公開宣言不同中國共產黨合作,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到我們解放區亂跑呢?
美國政府的扶蔣反共政策,說明了美國反動派的猖狂。但是一切中外反動派的阻止中國人民勝利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現在的世界潮流,民主是主流,反民主的反動隻是一股逆流。目前反動的逆流企圖壓倒民族獨立和人民民主的主流,但反動的逆流終究不會變為主流。現在依然如斯大林很早就說過的一樣,舊世界有三個大矛盾:第一個是帝國主義國家中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個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第三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帝國主義宗主國之間的矛盾。這三種矛盾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發展得更尖銳了,更擴大了。由於這些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所以雖有反蘇反共反民主的逆流存在,但是這種反動逆流總有一天會要被克服下去。
現在中國正在開著兩個大會,一個是國民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一個是共產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兩個大會有完全不同的目的:一個要消滅共產黨和中國民主勢力,把中國引向黑暗;一個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和他的走狗中國封建勢力,建設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把中國引向光明。這兩條路線在互相鬥爭著。我們堅決相信,中國人民將要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大會的路線的領導之下,得到完全的勝利,而國民黨的反革命路線必然要失敗。
毛澤東說過:“我們應該學習老愚公,隻要有了這種精神,就不怕搬不走這兩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
【珠穆朗瑪峰高度的準確測量】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在中國西藏自治區和尼泊爾接界處。過去外國人曾進行過測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多次試測。其中最準確的一次測量是在1975年5月。 1975年5月27日14時30分,中國9名男女登山健兒從北坡登上珠峰,在頂蜂豎起了紅色金屬測量覘標,測量了積雪深度。同時,分布在東、中、西絨布3條冰川的9個測站點上的測量隊員,冒著凜冽寒風,對珠峰覘標觀測了水平角和垂直角,由這些垂直角和交會出的水平距離確定出各測站同珠峰之間的高差。為了取得更多折光影響小的中午觀測數據,從27日至29日連續觀測3天,有的測站觀測了三四十個測回,取得了不同時間段的觀測數據,圓滿地完成了精測珠蜂高程的任務。整個測定中,綜合利用了三角測量、導線測量、水準測量、三角高程測量、天文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水準測量以及溫度垂直梯度測量的成果,經過各種改正,最後得出珠峰高程為8848.13米,誤差僅±0.35米,這是測量珠峰高程迄今最精確的記錄。這次珠峰高程測定有四大特點:第一,這是第一次在珠峰樹立了高3.52米的覘標,使觀測目標時,照準誤差很小。第二,高程測定的結果中扣除了覆蓋雪的厚度0.92米,得到的是珠峰地麵的高程。第三,采取了一係列技術措施,有效地削弱了大氣折射對三角高程測量精度的影響。第四,在嚴密的理論基礎上,推算了高程化算的改正數,正確得出了珠峰的高程。【江河湖海長和大】
長江6300公裏洞庭湖3900平方公裏黃河5464公裏洪澤湖3780平方公裏黑龍江4370公裏青海湖4427平方公裏 珠江2129公裏納木錯湖1993平方公裏塔裏木河2179公裏渤海77000平方公裏京杭大運河1794公裏黃海380000平方公裏海河1090公裏東海770000平方公裏淮河1000公裏南海3500000平方公裏鄱陽湖5050平方公裏
【黃河:一條黃金的河流】
早在史前時期,黃河流域就是我國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最多、也最為密集的一個地區。舊石器時代的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與新石器時代的仰韶、龍山等文化類型遺址,既是黃 河流域,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遠古文化的代表。進入有文字可考的曆史時期以來,上自夏代,下迄北宋,在長達3000年的時間裏,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的主體,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政治上,盡管這一時期王朝時有更迭,但幾個強大統一王朝的都城,如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商都湯毫今鄭州商城、西毫今河南偃師縣屍鄉溝商城、殷今安陽市小屯村,西周都豐、鎬均在今西安市西郊,東周都洛邑今洛陽市,隋、唐都長安,北宋都開封,西夏都興慶府今銀川市,均在黃河流域,一直主宰著我國的政局。經濟上,由於中原地區率先使用鐵製農具,先後在下遊豫東、豫北平原和中遊的關中、寧夏一內蒙古的河套平原興修了大型水利灌溉工程及推行了先進生產技術,因而流域內農業興盛,人口繁衍。 舉世聞名的大量文化遺跡證明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她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她始終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古代的黃河,河水流量大,水流清澈,直到唐代。“黃河”一名才成為這條大河固定名稱。在唐宋後的近千年曆史中,我們偉大的母親患病了,給黃土高原地區和中原大地帶來了深重災難。 黃河的病患,是上千年來生產活動和戰爭造成的結果,特別是近代工農業和生產力迅猛發展以及人口增長過程中違反了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結果。針對這些問題,一方麵我們要看到治理環境的艱巨性、長期性,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能抱悲觀的看法,那些認為“黃河始終是中國的憂患”以及“嶄新的文明,它不可能再從黃河裏流淌出來了”的看法,是極其錯誤的。 事實上,黃河並非“始終是中國的憂患”,黃河是中國的巨大財富,她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極豐富的能源資源。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的能源資源在全國占極大優勢,上遊是水電,中遊是煤炭,下遊是石油。最大優勢是中遊的煤炭,優勢礦產占全國探明儲量大致的百分比,煤炭為60%,鋁土為50%,稀土為95%,其他如金、銅、鉛、鋅等也有相當儲量,僅占全國麵積8%的黃河流域,其礦產資源財富幾乎占到全國的一半。
此外,黃河流域還有黃土的優勢,有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光能資源等農業自然資源的優勢。黃河有560億立方米的多年平均天然年經流量,雖不算十分豐富,但隻要用得恰當,是很能為工農業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 曆史上黃河流域已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成長,創造了光輝的古代文明,那麼,黃河流域豐富的地表資源加上近代發現的極豐富的地下資源將更是創造強大的生產力和振興黃河流域的雄厚的物質基礎。在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中,黃河流域的作用和戰略地位將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我國今後的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中將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片黃土地和這條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今後還將哺育我們茁壯成長。
【渭河本是古黃河】
新第三紀時,黃河本是逆現今甘肅洮河下遊,過鳥鼠山順現稱渭河的河道截直地向東流,形成了滔滔大河的寬闊的河床。由於新生代以來,陝北間歇性波浪狀不均衡拱起;西秦嶺榆中至鳥鼠山發生近南北向長垣狀隆起,造成從渭河而流的古黃河,在劉家峽襲奪改道,環繞陝、甘、寧黃土高原拱起邊緣薄弱地帶北流,使黃河一直流到山西晉北地區,通過桑幹河上遊一直向東入海。今天,人們在集寧市附近的豐鎮和涼城之間看到的一條東西延伸很長的寬闊凹地,就是那時古黃河東流時留下的古河道。由於內蒙集寧市一帶又一度地殼隆起,又一次逼使黃河在內蒙托克托附近轉向南流,穿過晉陸峽穀,出禹門龍門抵潼關,重與黃河故道交彙。 原遺留的古黃河故道——渭河,由於源遠的黃河上遊水係被截斷,渭河河源水係在一條直線上分叉散出,河源水係短,源流水係數量與彙水量顯著減少,致使偌大的河床無大量供水來源,形成床體與水量不匹配。 這一巨大的山水變遷,是劇烈的新構造運動造成。千百年來,人們常為突然寬綽的渭河而無長流源頭而困惑不解。原來現今寬大的渭河河床,是鳥鼠山沒有隆超之前,從西部眾多浩長的河源水係帶來充沛水量,長期侵蝕堆積作用形成的。
【黃河曾一度由渾變清】
黃河由渾變清聽起來似乎難以置信,但這一自然現象在中國曆史上確曾出現過。據《大清世宗憲皇帝實錄》卷58記載,清雍正四年1726十二月,河道總督齊蘇勒等,先後馳奏,黃河自陝西府穀縣曆山西、河南、山東以至江南之桃源今江西泗陽縣,冰開水清,湛然澄澈。其在陝西、山西,始見於十二月九日,止於翌年正月十三日;其在河南、山東,始見於十二月九日,止於次年正月十日;其在江南,則始於十二月十六日,止於是月二十三日。可以看出,其清是自上而下,及其複舊則是自下而上。對此亙古未見的現象,剛剛上台的雍正帝把它稱為“上瑞”,視作天人感應的結果,專遣大臣致祭河神,並於雍正五年六月十一日,特諭頒布“禦製黃河澄清碑”,勒石於江南清口今江蘇淮陰縣西南和河南武陟縣河神廟內,以誌其事。
【黃河河道變遷概況】
黃河向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據曆史記載粗略估計,在解放前約2600年間,黃河下遊為患550多年,決溢1800多次處,較大改道26次,平均不到5年一患,3年兩決,百年一改道。河道擺動和泛濫波及的範圍,西起太行山、伏牛山山前平原,東抵山東丘陵與渤海、黃海之濱,北至海河,南達淮河、蘇北,地跨河北、河南、山東、安徽和江蘇5省。麵積達25萬平方公裏。 又有資料說,黃河從公元前23世紀到本世紀上半葉4000年間有1500多次決口,其中7次大決口造成7次大改道。這7次大決口與改道時間、流經路線如下表:【黃河口四大景觀】
夏秋季節,假如您有幸來到黃河口,千萬別錯過這裏的四大景觀,一曰“黃龍入海”。滾滾濁流劈開萬頃碧波,衝入深海幾十裏,金黃的“水舌”伸在湛藍的海麵上,輪廓十分清晰。如趕上洪水與海潮相會,其壯觀直可與錢塘江大潮媲美。二曰“河口日出”。絢麗的朝陽從河濤海浪中跳蕩而出,變幻多姿,其神韻絕不在泰山日出之下。三曰“長堤望海”。黃河口北岸被稱作“大孤島”的方圓千裏的衝積扇,是黃河泥沙填海造陸的傑作,也是近年勝利油田石油開發的主戰場。其屏障即是一道蜿蜒雄偉的百裏長堤。臨海堤坡為石塊漿砌,鑲嵌著密密的“破浪石”。沿堤北巡,堤外渤海灣煙波浩淼,堤內茫茫草原綠浪翻滾,別具一番情趣。四曰“鵠鶴迎賓”。黃河口地區是華北最大的海灘自然植被區,又是省級自然保護區。有檉柳、葦荻等草木本植物近百種,國家一二類重點保護有鳥類115種。保護區內,僅白天鵝即“鵠”就有近萬隻,丹頂鶴、灰鶴等鶴類兩萬餘隻。
【第二長城:黃河大堤】
萬裏長城有個孿生兄弟:那就是黃河大堤——人稱“禦洪長城”。 與萬裏長城相比,黃河大堤有幾個重要的相似之處: 長度。黃河大堤北岸起自河南省孟縣中曹坡,南岸起自鄭州邙山腳下,伸向渤海河口。長度達4000餘公裏。如果加上貫穿豫、魯、皖、蘇四省的黃河故道兩岸之堤,總長超過7000公裏。 資曆。在“年紀”上,黃河大堤又與萬裏長城幾乎同齡,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開始修築。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黃河大堤得到統一管理。曆代的堤防建設都有發展,尤其是明代。 另外,與長城上的垛樓、雄關相似,黃河大堤上還臨堤建有5000多座石壩,這就是“險工”護岸工程。這些大壩把激流層層挑開,削弱它的衝擊力,確保大堤安全。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開封的柳園口,石壩高達20多米包括水下部分,底寬40多米,體積約相當於普通的6層大廈,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