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與長江源頭僅隔200米】

中日聯合黃河水源探察隊到黃河的兩個發源地——青海省的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探察證實,在卡日曲,作為黃河源泉的有5個大池子。這些池子裏的水很滿,溢出的水成了黃河最初的源流。在這些源泉的對麵,隔著一條高度為20米左右的分水嶺,還有一股小水流。這股水流注入了長江發源地——通天河的支流,用直線計算,這股水流和卡日曲的一些水源的最近距離隻有200米。長江、黃河發源地如此接近,乃是個重要發現。

【長江水曾西流去】

長江源出青海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在青藏高原上流向東南,玉樹以東折向南行,雲南石鼓附近繞過玉龍雪山,轉而滾滾東流,直入東海。長江幹流穿行於青、藏、滇、川、鄂、湘、贛、皖、蘇、滬,全長6380公裏。 可是,萬裏長江並非從生成的那天起就滾滾東流去的。原始的長江,發源於三峽地區的山地,沿著東高西低四川、雲南一帶的盆地底部,滾滾西去,直入地中海。直到5000萬年前,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在地中海東部漸漸隆起,從而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形成西高東低的地勢,迫著長江另找出路。順著水往低處流的規律,長江隻好調頭東流。由此算來,長江向東流的曆史也不過5000多萬年,而長江西去的曆史倒有1億多年呢!

【三峽究竟有多長】

常言道,長江三峽堪稱四百裏天然畫廊。也有一說,是“二百裏三峽”。那麼,三峽究竟有多長呢? 長江三峽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瞿塘峽懸岩壁立,雄偉險峻,自白帝城至大溪,長8公裏。巫峽姿態秀麗,嫵媚動人,自大寧河至官渡口,長44公裏。西陵峽灘多水急,迂回曲折,自香溪至南津關,長76公裏。在瞿塘峽與巫峽之間是大寧河寬穀,在巫峽與西陵峽之間為香溪寬穀,而西陵峽中則包含有廟南寬穀。從白帝城至南津關全長193公裏,其間三段寬穀合長90公裏。因此,有人說“三峽二百裏”。但是,長江三峽中的狹穀與寬穀是一個完整的自然景觀長廊,正是那相比之下略顯開闊的寬穀襯托出了狹穀的雄奇險峻,加上後代留下的美麗傳說、人文景觀,才使得海內外遊客心馳神往,流連忘返。

【我國有哪些三峽】

長江三峽

西起四川白帝城,東到湖北南津關,分布著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個峽穀,總長度達192公裏,是我國最大的三峽。

長江小三峽

位於長江重慶市轄區內,有貓兒峽、銅鑼峽、明月峽。

岷江三峽

在四川青神縣至樂山市之間,有犁頭峽、背峨峽、平羌峽。

嘉陵江三峽

在重慶西北部嘉陵江上,有瀝濞峽、溫塘峽、觀音峽。

鴨江三峽

在四川東南部武隆縣烏江的支流鴨江上,有犁轅峽、花園峽、穀雨峽三峽。

大寧河三峽

大寧河是長江在三峽段的第一大支流,在四川省巫溪和巫山兩縣間,有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三峽。

北江三峽

在珠江支流北江上,有盲仔峽、香爐峽、飛來峽三峽。

西江三峽

在珠江最大支流西江上,有大鼎峽、三榕峽、羚羊峽三峽。

台灣三峽

這是台灣省台北市西南的一個鎮名,為大漢溪、橫溪、三峽溪三條河彙流處,江中灘多水急,類似長江三峽的水勢,故命三條河會合之地的城鎮為“三峽”。

【懸江?懸河?懸湖】

懸江

長江中遊的荊江段,全長180餘公裏,由於地處平原,江底和江堤逐年增高,以致形成了“船在天上行,人在水下走”的景觀,“懸江”也因此得名。

懸河

黃河流經河南孟津,便進入遼闊的大平原。這裏的河段,河床高出河岸平地3—4米,甚至10米以上。從大堤下仰望黃河,有懸在空中的感覺。

懸湖

江蘇的洪澤湖,高踞平原之上。據測量,它的湖底比平地高出4—8米,洪水期湖麵比平地高出10餘米,故有“懸湖”之稱。

【鴻溝:古代運河】

對於“鴻溝”一詞,人們都很熟悉,一般用來表示人們之間出現的隔閡,以及不可逾越的障礙。但在曆史上,確實存在著這樣一條“鴻溝”。戰國時,河南鄭州一帶是在魏國的疆域內,魏惠王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在公元前360年即惠王十年,征集了成千上萬的民夫,在黃河與圃田湖之間開掘了一條人工運河,這就是最早見於史籍的“鴻溝”。當年的鴻溝是從現在鄭州滎陽縣東北的黃河南岸開掘,引進黃河水先與索水相通,又東流到鄭州北麵與須水彙合,所以稱為“索須河”。秦漢兩朝又曾把鴻溝稱為“蒗蕩渠”和“汴河”。秦始皇就是靠著這條運河把江淮地區的糧食和貢物由江入淮,再經鴻溝進黃河,由旱路運到陝西鹹陽的。《史記》載,當時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軍,就曾搶先占領了鴻溝下遊的古陳國今河南太康縣,扼住了秦二世的糧道和南北水路通道,使秦官軍失去了戰略上的主動權,受到沉重打擊。劉邦、項羽爭分天下時,曾以為界。到了宋朝,又將鴻溝更名為惠民河。元朝時,賈魯首倡修浚鴻溝河道,以取水灌田賑濟旱災。因此,現在河南鄭州西郊的那條“賈魯河”,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鴻溝。

【大運河與錢塘江“握手”】

大運河起自北京,迄於杭州,是與萬裏長城齊名於世的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曾為振興我國水運事業作出過貢獻。可是明清以後,運河南端通錢塘江的出口改閘為壩,河道逐漸淤塞,使江河相隔,全程航運中斷。南北水路運輸到杭州須經陸路轉駁,始能繼續航行。 數百年來,人們早就想在地圖上劃一條線,使江河相通。可是工程浩大,國力不敷,三起三落,沒有成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把錢塘江——運河溝通工程列入建設計劃,並撥出巨款,於1983年11月動工興建。5年內新開航道6.97公裏,建造11座公路、鐵路橋和一座300噸級的船閘,共有20個單項工程。總投資為6977萬元杭州人嬉稱“老酒吃吃”,由交通部、浙江省和杭州市按比例分攤。全部工程於1988年12月30日溝通,1989年1月通航,這才結束了大運河與錢塘江咫尺不通,江河相望的曆史。 溝通工程完成後,錢江潮奔湧而來,運河水歡暢而去,地圖上新劃了一條藍線,好像割了一節盲腸,江河在相隔千年之後終於攜起了手。現在古運河可直接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5大水係相通,重新成為南北水運幹線。

【我國湖泊大麵積“死亡”】

我國的湖泊正在大麵積“死亡”。  新疆的羅布泊,發源於天山山脈,曾是中亞地區最大水域之一,最大時麵積達3000平方公裏。現在已經幹涸了。 青海省的青海湖為國內最大威水湖,但水位逐年下降,其著名的鳥島已變成了半島,水麵已退縮了近3000米。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淡水湖,20年來,由於贛江每年流入2100萬噸泥沙,已淤掉一半。 洞庭湖淤淺速度更快,30年來湖麵已減少3/5。 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澱,在1984年春夏之交再次幹涸。現在是一片黃沙綠草。 號稱“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大小湖泊1066個,1981年隻剩309個,水麵縮減3/4以上。

【“中國好望角”】

在非洲大陸最南端,有一個酷似鷹嘴的“好望角”。中國也有一個“好望角”,它就是山東半島最東部龍須島上的成山角。  從地球的經度上看,成山角位於我國海岸最東端,又名成山頭,現屬煙台市榮成縣,因處於成山山脈的盡頭而得名。它北臨渤海,東南臨黃海,像一把尖刀插在兩海之間。我國南北往來的海船,都必須在此繞行。這裏的氣候差異顯著,一年之中有1/3是8級以上的大風天氣,1/3是陰雨天。附近海底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縱然無風天氣,海上也是波濤洶湧,聲如雷鳴。所以民諺有“成山頭,成山頭,十個艄公九個愁”之說。因為船隻經過成山角要像繞行非洲好望角那樣謹慎小心,所以,又有“中國好望角”之稱。  成山角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曆史悠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大地,完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偉大事業之後,先後5次出巡,足跡遍及吳楚、燕齊,其中曾3次到達他所稱為“東極”的成山頭。公元前218年,他第二次“臨幸”這裏時,一心想長生不老,派方士徐福率領3000童男童女出海,到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去尋求長生不老之藥,還宣稱要在成山頭建造一座工程浩大的跨海“秦橋”。在秦始皇當年巡幸的古道上,還有飲馬池、仙人橋、望海台等遺跡和一座古樸嵯峨的秦皇廟。  成山角也是富庶之角。這裏是魚蝦海族回遊的必經之路,盛產帶魚、黃魚、對蝦和海帶。我國北方最大的漁港石島就在它西南不遠的地方。遊人到此,都要到舊榮城吃一盤爆蝦仁,嚐一嚐膠東膾炙人口的加吉魚,臨走還要捎點幹鮮果品。  成山角又是兵家必爭之角,自明清以來,這裏戰爭頻仍。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的第二年1月下旬,當日本海陸軍進攻威海時,就是從榮成龍須島登陸的。為了保衛國土,不屈的愛國將領率領清軍曾與日本侵略軍浴血奮戰。

【渤海原來是沙漠】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地質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在18000年前的玉木冰期時代,今日碧波萬頃的渤海,曾是浩瀚茫茫的沙漠。 近年來,在開展渤海調查中,發現渤海海域在三五米的全新世海相水平層之下,廣泛存在著高傾角的斜交層理,一般傾角可達10~20度。地層層理具有這麼大的傾角,隻有風成沙丘自然休止角才有可能。這一發現引起地質科學家們的極大興趣,經考證斷定,這些自然休止角就是古代沙漠中沙丘的遺存。 經科學家進一步證實,當時渤海地區氣候幹燥寒冷,西伯利亞冷高壓比現代更強,太平洋暖濕氣團影響範圍縮小,寒潮頻頻南下。當時因海平麵下降,海岸線退至東海外緣,渤海已成為一個內陸盆地。由於降水量減少,河流水量也隨之大量減少,這個內陸盆地呈植被稀疏的荒漠景觀。當西北大風滾過渤海盆地,揚起沙塵,便把沙粒堆積成連綿的沙丘,把粉塵吹到盆地東南邊緣,大連、廟島列島和山東蓬萊一帶堆積成風成黃土。這種過程一直進行到1萬年前渤海被海水淹沒為止。

【我國海平麵正持續上升】

1990年6月27日,在天津參加“中國海平麵變化及對策專家座談會”的科學家們發出警告,我國海平麵上升趨勢已越來越明顯,沿海有的城市如不采取積極措施和對策,仍堅持過量開采地下水,到下世紀這些城市可能有被大海淹沒的危險。 據會上國家海洋局公布的“1989年中國海平麵公報”獲悉,在過去百年中我國海平麵平均上升了14厘米,南海和東海沿岸在過去百年中海平麵平均分別上升20厘米和19厘米;1989年我國海平麵比1988年上升1.45厘米,比常年海平麵指1975~1986年的平均值上升2.55厘米。

【中國曆史上的水災】

我國是洪水災害頻仍的國家。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大水災就發生了1029次,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 相傳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會末期,中國中原大地上發生過一次特別大的洪水。洪水淹沒了土地,衝毀了莊稼,房屋倒塌,人死牲亡,到處是白茫茫的水波,活著的人紛紛跑到丘陵或山上去避難。這時有位治水的英雄叫大禹,傳說他三過家門而不入。他象征了中國人民戰勝水害的頑強鬥爭精神。 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黃河,比之長江,在水害的程度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在曆史上曾決口泛濫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每3年有一次決口,每100年有一次大改道。公元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黃河決口,淹死100多萬人。公元1642年明崇禎15年,黃河泛濫,開封城內37萬人,被淹死34萬人。1933年黃河決口62處。1938年,蔣介石在河南花園口扒開黃河大堤,使1250萬人受害。 在洪災的侵吞中,大城市不能免。據考證,曆史上洪水曾五進北京城,天津市曾8次被淹。 本世紀最大洪水有三次。一次是建國前,兩次為建國後。1931年,中國發生特大水災,有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浙江次之。8省受災麵積達14170萬畝,占8省耕地麵積的1/4強。據統計,半數房屋被衝,近半數的人流離失所,不少人舉家逃難。這次大水災禍不單行,還伴有其他自然災害,加上社會動蕩、受災人口達1億人,死亡370萬人,令人觸目驚心。 解放後全國性的大水災主要有兩次,1954年大水災和1991年大水災。1954年那次全國受災麵積達2.4億畝,成災麵積1.7億畝。長江洪水淹沒耕地4700餘萬畝,死亡3.3萬人,京廣鐵路行車受阻100天。國家對自然災害的救濟費為3.2億元。 其他重大水災有:1958年黃河鄭州花園口出現特大洪水,鄭州黃河鐵橋被衝毀。海河流域1963年遭曆史上罕見的洪水,受災麵積達6145萬畝,減產糧食60多億斤。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1982年遭特大洪水,安康老城被淹,損失慘重。 目前,我國平均每年受洪澇麵積約一億畝,成災6000萬畝,因災害造成糧食減產上百億公斤。

【中國曆年大水災錄】

據史書記載,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2155年間,中國就發生了1029次大水災,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

1931年特大水災

入夏後,江淮流域大雨不止,長江、淮河、漢水、運河同時泛濫,有16個省受災,其中最嚴重的是安徽、江西、江蘇、湖北、湖南五省,山東、河北、浙江次之。受災人口達l億人,死亡370萬人。

1935年長江大水災

是年長江中遊包括襄樊在內,多處城鎮被淹。僅此一地淹死8萬多人。據不完全統計,這次死於洪水的約有14萬人。

1950年淮河水災7月,由於河泥淤積,河床高漲,汛期期間,淮河流域全麵告急,河南、皖北許多地方江河漫溢,淮北地區的災情為百年所罕見。

1954年長江、淮河水災 6、7月間,長江中下遊、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而且集中,致使江河水位猛漲,財產損失100億元以上。

1963年海河水災8月上旬,河北、北京、天津連續七天降暴雨三次。死亡5640多人,受傷46000多人,受災人口2200多萬。直接經濟損失達60億元,水庫崩塌、橋梁被毀、京廣線中斷,天津告急。

1975年河南大水災8月河南駐馬店、許昌、南陽等地形成特大降雨,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以上。

1981年四川水災死亡近千人包括救災中犧牲的人,直接經濟損失達20億元以上。  1985年遼河大水災死亡230人,直接經濟損失47億元,東北三省減產糧食100億斤。

1988年廣西西江水災8月30日到9月8 日,廣西西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災害;8月至9月貴州南部、廣西西北部連降大暴雨,5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9.5億元。

1989年江西水災全省有32人死亡,受災群眾達350多萬人。

1989年四川水災7月7日20時至12日,四川省20個地方州的100多個縣遭到暴雨襲擊,傷亡1.3萬人,其中818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21.63億元。

1990年湖南水災6月6日至8日,湘中、湘北和湘西普降大到暴雨,死亡百餘人,直接經濟損失40多億元。

1991年華東地區特大洪水5月中旬開始,中國江淮、太湖地區連降大到暴雨,平均雨量較常年多1至3倍,梅雨季節比往年提前20多天。死亡801人,傷14478人,各方麵損失價值人民幣459億元。

1992年9省市水災8月29日至9月2日,16號台風襲擊東南沿海l萬多公裏的海線,閩、贛、浙、滬、蘇、魯、冀、津、遼9個省市均遭重大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以上。

1993年山東省水災8月4日至5日,山東省遭受了20多年來雨量最大、範圍最大的一次暴雨襲擊,因災死亡36人。

1993年廣西水災6月中旬至7月11日,廣西柳州、桂林、梧州、河池、玉林、欽州6個地區和柳州、梧州、桂林等3市連遭大到暴雨襲擊,導致91人死亡,217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達5.8億元。

1993年內蒙古水災7月中旬內蒙古東部暴雨不斷,死亡72人,直接經濟損失達12.6億元。

1993年湖南水災7月湖南洞庭湖水係澧水、沅江流域降暴雨到大暴雨。

1993年江蘇水災8月初,江蘇的徐州、連雲港、淮陰、鹽城、南通、蘇州、無錫等7個市的近40個縣,降大暴雨和特大暴雨。死亡66人,傷524人,直接經濟損失達40億元以上。

1993年延安水災8月3日晚20時至8月5日,延安市區及24個鄉鎮遭特大暴雨襲擊,降雨量達100.2毫米,8人死亡,l人失蹤,造成經濟損失1.3億元,造成農村部分經濟損失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