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東北部的氣溫,冬天最冷的時候達-50℃;最熱的地方是新疆東部吐魯番。吐魯番夏天的平均氣溫在35℃以上,最高47℃。 我國降雨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基隆市,一年的降雨量達3000毫米,一年裏下雨的日子有200多天。雨量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塔裏木盆地東部邊緣的諾羌,那裏一年的降雨量隻有8毫米左右,隻有北京雨量的1%多一點。 海南島上的海口,是全國雷暴最多的地方,夏季幾乎天天都有雷暴,平均每年有120次左右。 四川多霧,所以重慶有“霧都”之稱。重慶的霧全年平均有140天左右,次數多,濃度大,持續時間長,有時甚至整日不散。 貴州的貴陽陽光特別少,“貴陽”即陽光珍貴的意思。貴陽一年有230天不見太陽。冬季各月平均每月有20天以上是陰天。 我國大部分地區,夏季炎熱,冬季寒冷。但在河南林縣石板岩西北部的太行山半腰,有一海拔1500米的地方則是另一種情況:冬季水溫氣暖,煙霧繚繞;夏季水寒冰冷,朔風襲衣。這裏陽春三月開始結冰,冰期長達5個月。寒冬臘月,熱氣如蒸,從亂石下溢出的泉水,溫暖宜人,溪岸常有奇花異草,嫩綠鮮豔。許多學者不斷對此探索研究,但至今尚未揭開這一自然之謎。

【老“三大火爐”熱因】

盛夏,長江沿岸的重慶、武漢、南京驕陽似火,酷暑難熬,人們稱之為“三大火爐”。 三大火爐夏溫高,主要是由這三城市所處緯度位置和特殊地理環境所決定的。細分大致有以下幾方麵的原因:其一,這三座城市所處緯度均在北緯30°附近。每年“梅雨”之後,常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製,氣溫升高,降水少,形成“伏旱”,這段時期,地麵溫度平均達50~55℃,有時達65~70℃。地麵將太陽輻射的短波光變成長波熱不斷地向大地輻射,使大氣增溫。其二,這三座城市距海較遠,除南京尚能偶爾受到海洋暖濕氣影響而降溫外,武漢和重慶基本上不能得到海風調節。其三,這三座城市均坐落於長江流域河穀地帶。這種地勢不利於熱擴散。且夏季風越過江南丘陵後在這裏下沉,空氣下沉可增溫。重慶位於四川盆地,空氣流動慢,南京、武漢周圍湖泊多、濕度大。

【南方新“四大火爐”】

我國氣象工作者,近來計算了華南及長江中下遊地區1979一1984年6至8月的感熱溫度所謂感熱溫度,是以“體感溫度”量來表示人體對大氣環境的感覺,人們所稱的“火爐”,即可用感熱溫度來準確地確定分布,結果表明:1979至1984年的6年中,長沙共出現感熱溫度≥40℃的次數為12次,≥4l℃的次數為5次,列首位;韶關感熱溫度≥40℃的次數為10次,≥4l℃的次數為l次,居第二;南昌感熱溫度≥40℃的次數為9次,≥4l℃的次數為l次,居第三;南平感熱溫度≥40℃的次數為8次,≥4l℃的次數為l次,排第四。接下來依次是常德6次,1次,杭州5次,1次,龍州5次,0次,武漢4次,1次,南京3次,2次。 所以,南方夏季新四大火爐的座次排列應該是,長沙湖南、韶關廣東、南昌江西、南平福建。

【我國的怪雨奇雪】

翻閱史料,有不少“怪雨”記載。如《述異記》載:“周成王時,鹹陽雨金。今鹹陽有雨金原。”“漢惠帝二年,宮有雨黃金、黑賜”。“漢世,翁中儒家貧力作,居渭川,一旦天雨金十斛於其家”。“王莽時,未央宮中雨五銖錢”。又據《稗史彙編》載:“成化丁酉六月九日,京師大雨,雨中往往得錢。”正史中,“糧食雨”記載頗多。如《漢書》中記述了東漢建武三十一年,河南開封一帶隨雨降下大量黑色的穀子,統治者乘機聲稱“上天降瑞於大漢”。《宋史》中記:“元豐二年六月,惠州雨豆;六月甲午,南賓縣雨豆。”“元佑三年六月,臨江縣塗井鎮雨白黍,七月又雨黑黍”。《元史》中則有:“至元十一年十月,邵武雨黑黍,如蘆;信州雨黑黍,郡邑多有,民皆取而食之。”至於地方誌,記載更多。有趣的是,清光緒四年三月初九中午,廣州西樵山下了一場“藥雨”,中成藥丸隨雨同降,人稱“天賜良藥”。

近年來,“怪雨”也時有出現。如1971年1月28日晚,江蘇省阜寧、鹽城、射陽等縣,同時下了一場大麵積的“黑豆雨”;1983年5月11日下午2時左右,河南省桐柏縣彭莊降了一場“青蛙雨”,遍地是隨雨落下的青蛙,最多處每平方米有90~100隻青蛙;1983年6月6月,雲南省綠春縣曾兩次降下血紅色陣雨,雨到之處,一片“血跡斑斑”;1984年8月6日下午3時,黑龍江省遜克縣下了一場“泥鰍雨”,活蹦亂跳的泥鰍隨雨而降,樂得小孩們紛紛用臉盆來拾泥鰍,雞鴨也竟相趕來爭食。1990年3月5日晨7時許,常州市武進縣湖塘區、鄭陸區降黑雨,長達10分鍾,前此不久雲南金豐縣曾降魚雨。  史書中還有許多關於“奇雪”的記載。如明洪武四年371十月,湖北的黃崗、麻城一帶曾下過黑雪;清康熙十七年1668三月十二日,湖北的沔陽縣下了一場色如胭脂的紅雪;1957年,內蒙古地區因大風把沙漠中的黃沙上卷揚到空中,水汽附在黃沙土上凝結成了黃雪。 早在東漢,科學家王充在《論衡》中就對當時開封一帶的“雨穀”提出了精辟的見解:“此穀生於草野之中,成熟垂委於地,遭疾風暴起吹揚,風衰穀集,墜於中國。中國見之,謂之雨穀”所謂“疾風暴起”,就是突然而起的旋風龍卷風。現代科學家們認為,“怪雨奇雪”都是龍卷風玩的魔術。龍卷風內部不僅有強烈的輻合上升運動,而且氣流發生快速旋轉?一旦漏鬥狀的龍鼻子接觸地麵,強烈的上升氣流及旋風就把地麵的金屬、錢幣、糧食,以及河叉水池中的水和魚蛙等吸到天空,隨後隨著高空氣流帶到其他地方隨雨下落,就產生了形形色色的“怪雨”。“奇雪”的成因,一是由於有顏色的低級植物藻類在雪地中繁殖,大風把這些藻類從地麵卷揚到空中和雪花相遇,粘在一起,從而形成彩雪。藻類有各種顏色,如綠藻、藍藻、黃藻、紅藻、褐藻等,因而彩雪會出現各種顏色。二是由於大氣汙染所致。

【六月飛雪】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名劇《竇娥冤》中有個“六月飛雪”的戲劇情節,一直令人費解。人們多以為那是出於藝術家的想象,揆諸事理,是不可能有的。 其實不然,元代時的氣候情況雖無證稽查,但在明代的氣象史料中和清代的地方誌記載中,我國曆史上的北京、上海兩地確曾發生過盛夏六月突降雨雪的事情。 《明孝宗實錄》雲:“弘治十六年1504六月癸亥即農曆六月初四,雨雪。”因六月降雪事奇異,故史家們視為大事而載入了《實錄》。 《上海縣誌》也載:清道光甘八年戊申1848農曆六月廿三日,下過一場雪;清鹹豐九年1859農曆六月四日,又下過一場雪。 可見,“六月雪”之事,並非是杜撰。至於六月為什麼會下雪,個中之謎,恐怕隻有留待氣象學家們去揭開了。

【霧窟 ?霧都 ?霧島】

霧窟

海霧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都有發生。但是海霧出現最多的地方在山東半島成山角外海。每年7一8月這裏的濃霧經常幾日不讓太陽露臉,一年中海霧多達80天以上,成為我國霧日最多的海區,被人們譽為中國的“霧窟”。

霧都

“山城”重慶以霧著稱於世。重慶全年平均霧日有103天,最多達148天以上,差不多每二至三天就有一日霧靄。

霧島

據氣象觀測記錄,我國霧日最多的氣象站數四川峨眉山。1953年至1970年間,平均霧日高達323.4天,最少一年也有309天,最多一年達334天,差不多一年四季天天有霧。峨眉山7—10月各月平均霧日都在28天以上,就是最少霧的十二月份,月平均霧日也高達24.2天,這些都是全國最高記錄,峨眉山霧多,而周圍地方霧少,這就形成了“雲霧繚繞峨眉山”的奇異的“霧島”景觀。

【八方風】

我國古代人民經過較長時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概括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很有規律的“八方風”。所謂“八方風”,就是東、西、南、北四風,加上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風。從古籍《觀象玩占?八方暴風占》中的記載,可以看出“八方風”是有關氣候科學方麵的知識。古人指出,在每個季節三個月時間裏的風向,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立春”到“春分”,多東風;“春分”到“立夏”,多東南風。“立夏”到“夏至”,多南風;“夏至”到“立秋”,多西南風。“立秋”到“秋分”,多西風;“秋分”到“立冬”,多西北風。“立冬”到“冬至”,多北風;“冬至”到“立春”,多東北風。八方風還有別稱,如東風稱明庶風,南風稱景風,西風稱閶闔風,北風稱廣莫風,都有一定的寓意。

【花信風】

花信風是中國二十四番花信風的簡稱,又稱二十四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花信風,簡稱“花信”、“風信”。程大昌《演繁露》曰:“三月花開時,風各花信風。”陸遊《遊前山》詩:“屐聲驚雉起。風信報梅開”。楊慎《詠梅九言》曰:“錯恨高樓三弄叫雲笛,無奈二十四番花信催。”可見,花信風也是一種物候,是大自然的一種節律。 按照二十四番花信風的說法,自春至夏,自小寒到穀雨,凡“四月”、“八氣”、“二十四候”,每五日一番風候,各有一種花與它相應,始梅花,終楝花。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薔薇;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穀雨:一候牡丹,二候酴,三候楝花。

【 亞歐大陸橋上中國三大風口】

第一大風口——阿拉山口風口

亞歐大陸橋中蘭新鐵路的最西端——阿拉 山口,是我國這條鐵路線上最大的風口。風口常年狂風怒吼,8級以上大風年平均164天,最高風速55米/秒,年平均風速7米/秒,這三項紀錄,在我國均居首位,蘭新線上著名達阪城風口和鄯善東部風口的大風,都與之無法相比。

第二大風口——達阪城風口

在吐魯番盆地西北,就是達阪城風口,那裏是人們歌唱“達阪城的姑娘美如畫”的地方。風口中心位於達阪東南三個泉附近。達阪城風口,六級大風一刮就是幾天;八級大風每年也在百日以上;十二級特大風也不少見。也有三十年一遇的55米/秒風速和百年一遇的60米/秒的特大風速。大風曾拔大樹,摧房屋,埋溝渠,斷線杆……三個泉的礫石大小多為2—3厘米,組成礫浪,較小的礫石早被大風吹光。無怪乎有人寫道:“石飛輕於絮,輜重飄若蓬。”

第三大風口——鄯善東部七角井風口

亞歐大陸橋從東向西,首先經過蘭新線第三大風口,就是鄯善東部風口,也就是蘭新線百裏風口。這裏,一年中95%以上的日子都有大風,8級以上大風達100多天,十一二級颶風也不稀奇。一般都在春夏秋三季刮風。每當風起,飛沙走石。大風經過茫茫戈壁,故被稱為“風戈壁”。

【九州】

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劃。西漢以前,認為“九州”係禹治水後所劃分;東漢以後,有的認為九州是周製,有的認為九州是殷製。具體州名未有定說。《尚書》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呂氏春秋》有幽州而無梁州;《周禮》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爾雅》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各家所說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尚書》所說的冀州相當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一帶;兗州相當今河南省北部和山東省西南部一帶;青州相當今山東省東部和北部;徐州相當今河南有東南部、安徽省東北部、山東省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揚州相當今安徽省南部,江蘇省南部以及江西省東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區;荊州相當今湖南、湖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豫州相當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帶;梁州相當今陝西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地區;雍州相當今陝西省和甘肅、寧夏的部分地區。

九州”最早見於《禹貢》,相傳古代大禹治水時,把天下分為九州,於是九州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方圓”是指範圍。因此,“九州方圓”,即“中國這塊地方”。 即九州方圓,地大物博,氣勢磅礴的一種景象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yǎn)、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其所劃分的九州範圍,依次是:一、冀州,起自黃河壺口,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區,地為白壤。二、兗州,起自黃河下遊、濟水,涉及河北、河南、山東,地為黑壤。三、青州,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地為肥沃白壤。四、徐州,起自黃海、泰山、淮河,涉及山東、江蘇、安徽,地為紅色粘土。五、揚州,起自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地為潮濕泥土。六、荊州,起自荊山、衡山,涉及、湖北、湖南,地為潮濕泥土。七、豫州,起自中原、黃河下遊,涉及河南、山東,地為柔軟的土,下層為肥沃而硬的黑色。八、梁州,起自華山、黑水,涉及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地為黑色鬆散的土。九、雍州,起自黑水、西河,涉及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地為最上等的黃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