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不僅有首都京師,而且為了加強某一城鎮的重要地位,往往將它們上升到京都的地位。所以曆朝京都往往不止一個。現按時代先後,做一排列: 漢代:東京洛陽,西京長安。西漢都長安,東漢都洛陽。洛陽在長安之東,因稱洛陽為東京,長安為西京。 酉晉時,江南人稱洛陽為北京。 東晉南朝人稱洛陽為中京。 南朝宋稱丹徒實指京口,今鎮江市為北京。 北魏遷都洛陽後稱故都平城為北京。 北周稱洛陽為東京。 隋:東京洛陽,西京長安。 唐:東京洛陽、西京長安。至德二年以鳳翔為西京,長安改稱中京,南京成都府,北京太原府。 後唐:東京興唐府今鄴城,西京太原府,後改稱北京。後晉: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陽,北京太原府。後漢: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後周: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太原府。 宋:東京開封府汴京。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北京大名府。 遼: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幽都府即燕京,今北京。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寧城西。 金:東京遼陽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曾先後分別以遼陽、汴梁、平州為南京。北京,金改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後改遼中京大定府為北京。中京:金初以大定府為中京。後改河南府為金昌府今洛陽建號中京。 明:洪武年間以應天府今南京市為南京,開封為北京。明成祖初年將北平府改稱順天府,稱北京。後改稱京師,但習慣上仍稱北京,至清不變。

【北京始於房山區琉璃河鄉】

北京從華北平原上最初的一個居民點,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鎮,進而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北京始為都城,世人公認始於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至今有800年曆史。就是所謂的“四朝古都說”金、元、明、清。但近年來由於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商周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人們對北京曆史有了新認識。 琉璃河商周遺址,位於房山區琉璃河鄉,距北京市區43公裏,遺址東西長3.5公裏,南北寬1.5公裏。大石河古聖水流經遺址西側與南側,北側是京石公路,京廣鐵路從遺址中部穿過。這處遺址從70年代初開始正式發掘,認定該遺址為商周兩代古文化遺存。該遺址包含三部分:居住址、古城址、墓葬區。 1986年發掘的第1193號墓,是北京地區考古發掘工作新的突破。這是一座帶有4條墓道的大型墓葬,在該遺址中屬首次發現。該墓雖被盜過,仍剩餘有200多件器物,特別是其器中銘文內容表現了大墓性質,即是燕侯之墓,這是在北京地區第一次確定的一座西周初的諸侯墓葬。琉璃河商周遺址表明,遠在3000年前,這裏已經不是一般村落了,當時已發展成為西周時期燕國都城,從而把北京建城的曆史上溯到西周初年。 西周初紀年不確,推算各異,北京市文物局綜合各專家意見,結合考古的重大發現,確認北京到1990年建都3035年。即北京作為有據可查的始於方國都城的曆史已有3000多年。

【上海上古曾是海】

考古發現,上海由海衝積成陸的過程是自西向東至少分3個區域完成的,目前在上海地區遺存有較明顯的3條古海岸遺跡。形成時間分別是5000至6000年前、唐代618-907和宋代960-1127。這是有關專家從史料、考古和海洋地質等方麵展開的研究論證的結論。 研究人員指出,陸地形成時間最早的區域位於現今上海地區的中部一線。國內外河口海岸專家也對上海成陸的原因作出解答。據有關報告,遠古時代上海曾經曆過多次海陸變遷,在距今約2萬多年到l.5萬年間,上海地區和黃海、東海的西部都是陸地,這一大片陸地就是長江的古老三角洲。到了5000至6000年前的時期,長江中挾帶下來的泥沙受強潮影響折向西南淤積,形成了古太湖及最近一次成陸過程中的第一條海岸線,以後因長江中泥沙不斷淤積,陸地才不斷向外伸展。 研究人員認為,“上海”地名也與海有關,據分析,上海地區衝積成陸後仍延用了海的地名,在江浦中有一條被稱為“上海浦”而另一條稱為“下海浦”,在上海鋪近旁形成的對外貿易集鎮就稱為上海鎮。這就是“上海”地名的來曆。

【“魔鬼城”】

“魔鬼城”,位於我國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的烏爾樂。當地牧民常常驚恐地說,那裏陰森可怖,晝夜傳出淒厲的哭聲,人若誤入,就再也出不來了。 從外表看,“魔鬼城”是火紅色的,方圓10餘平方公裏。裏麵各種奇形怪狀的建築重迭錯落,毫無生氣。一根根石柱靜穆聳立,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一片沉寂的墓地,尤其在寒冷的月夜下,荒涼沙丘上長長的拖影,張牙舞爪,變幻莫測。遇上風季,層層黃沙尖叫著撲麵打來,的確嚇人。 1900年,地質學家來到這裏進行考察,真相大白天下:“魔鬼城”乃是由l億多年前的白堊紀地層構成。那時,這裏有一個巨大的淡水湖,各種史前動物棲身在這裏。以後,隨著時光流逝,大地開始上升,湖泊消失了,一望無垠的戈壁台地湮沒了飛禽走獸的足跡。暴雨無情地衝刷著大地,疏鬆的碎土變成黃沙被風卷走,岩石裸露出來,它們崩裂、破碎,有的則緊緊抱成團兒,“魔鬼城”就這樣誕生了。每當大風侵襲而來,就發出一片“狼哭鬼嚎”的聲音。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早在北宋年間,汴京就流行過“蘇杭百事繁度,地上天宮”的民諺。到了金兵入侵,宋室南渡,偏安臨安今杭州,蘇杭經濟畸形發展,景象繁華。後來,著名田園詩人範成大隱居蘇州故鄉的石湖,編著了蘇州地方誌《吳郡誌》,把關於蘇州的民諺寫了進去,內有諺曰:天上天堂,地下蘇杭。又曰:蘇湖熟,天下足。”到了元代,奧敦周卿又把這諺語變換了一下,寫進他作的《蟾宮曲》:“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從此,“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便流傳至今,且名聞中外。

【“天府之國”的由來】

天府,最早見於《周禮》,後被用為對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地區的帶普遍性的讚譽之詞。秦漢時期,天府的美名集中於當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經濟最發達地區的關中。四川原來並不被稱為天府。第一個稱四川為天府的,是傑出的政治家諸葛亮。四川得此美譽的原因是:戰國末年至秦漢之交、西漢末年和東漢末年,我國開發最早、經濟最繁榮的三河河東、河內、河南地區,經過連年戰亂和天災人禍,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這一時期的四川經濟卻在全國躍居首位。為了把四川營建為天府之國,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進行了“務”、“治”、“製”、“用”,其中最重要的兩項是治水和開辟對外聯係的通道。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對岷江進行了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和全麵的開發利用,從秦漢始,川西平原逐漸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糧倉和糧食輸出區;為了克服“蜀道難”和打通南北通道,我們的祖先所付出的努力是可以與治水相當的。保留在《華陽國誌》等書中的五丁移山、石牛開道、武都擔土、山分五嶺等優美的神話以及四川各地出土的與中原器物相似的文物,就是力證。

【“南洋”所指是何處】

我國唐朝時候,由於曆史原因,不少人遠渡重洋,到現在的東南亞一帶謀生。聚居在東南亞各地的華僑越來越多,華僑就把東南亞稱做“南洋”。 “南洋”包括11個國家。在中南半島上有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亞、新加坡;馬來群島上有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東帝汶、文萊等。

【長城究竟有多長】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自衛,陸續修建了高大的城牆。這些城牆很長,故稱之為長城。秦始皇時,連接起原秦、趙、燕三國長城,並對長城進一步擴建,使之東起遼東、西至臨洮,蜿蜒萬餘裏。從此,各朝都不斷修築長城。其中,漢武帝時,將黃河一線的長城加以修葺,向西延展了2000餘裏,直至敦煌、酒泉以西,成為河西長城。明朝是封建社會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自1368年起,花費了近200年的時間,對長城進行了一番大修,使長城西起祁連山下,東至鴨綠江邊,全長12900餘裏。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全國16個省、市、自治區內都有長城的遺跡。長城經過曆代的修繕,總長度為108000裏。

【長城上有哪些設施】

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綜合軍事工程設施,是由城牆、敵台、烽火台、關隘以及城牆外側的各種障礙物和外圍的關堡等多種建築物構成的防禦工程體係。 敵台跨牆而立。發生戰爭時,守將士既可據敵台戰鬥又可進行?望或隱蔽兵力。敵台有空心、實心二種。大的敵台有3層:上層有可供觀察、射擊的雉堞,中層作為銃炮射台,下層有存放糧食、軍械等戰備物資的倉庫,可容納幾十人甚至上百人戰鬥、休息;更多的是小敵台,四周有前眼、炮孔可向外射擊敵人。小敵台一般隻能容納七八人。 烽火台是古代傳播信息的通信設施。大都建於較高的山頂或開闊地。烽火台上存貯大量柴草,發現敵情就開始燃放,晚上燃火稱“烽”,白天則以濃煙為號,稱為“燧”。 在長城通過的險要山口或交通要道,都設有關,除建有防禦工程,還建有軍械庫、物資庫、演武廳等。著名的關隘有山海關、居庸關等。 古時為防止外敵接近長城,在城牆外側還設有壕溝、隱坑、崖壁等障礙物。由於年代久遠,這些障礙物目前已很難辨認了。在長城重要地段都築有外圍前哨城堡,與長城上每隔一定距離建立的墩台構成了縱深的防禦體係,很有戰鬥力。

【梁山何時無泊】

“水泊梁山”因膾炙人口的《水滸》而聞名於世。可是,當人們今天慕名而去時,卻隻能看到並不很大的一個東平湖。而且湖水距離梁山至少有50裏。難道《水滸》所寫,純粹是虛構? 梁山古名“良山”。因西漢文帝之子梁孝王曾圍獵於此,死後又葬於山麓,故易名梁山。這一帶有古大野澤,即《禹貢》中“大野既豬,東原底平”之“大野”。唐宋之間,大野澤麵北移,梁山周圍成為巨浸,廣袤達800裏,即為“梁山泊”,亦稱“梁山濼”。金元兩朝,雖因黃河改道而不斷淤積,但仍為大澤。在目前的分省地圖上,仍可看出東平湖與這古大野澤的關係。 從元代詩人的作品中,可窺見當年梁山泊水勢之盛。 可是到了明初,梁山泊水就開始退離梁山,坐船再也不能徑至山下了。謝肅寫於洪武二年1369的《過耐牢坡閘觀梁山水漲》詩雲:“三宿淹留會同閘,一帆飛過耐勞坡。舊來禾黍秋風地,今作蒲蓮野水波。岸決黃河方泛濫,塵生碧海定如何?蒼茫天意知誰解,北望梁山一浩歌。”正是由於黃河之泛濫,所以到了永樂九年1411,朱棣下令工部尚書宋理浚會通河。宋理受命後,采用了汶水邊上一位叫白英的老人的建議,在東平縣的戴村築了一座大壩,以阻遏墳水之流入癡水。這樣,梁山泊的水源就近於枯竭。從那時起,號稱“八百裏”的梁山泊就不複存在了。至清初,梁山山下已是一片平陸。清初詩人朱海石的《過梁山泊》詩但雲:“施羅一傳堪千古,卓考標題更可悲;今日梁山但爾爾,天荒地老漸無奇。”詩中對水環山麓的景觀的失去不勝慨歎。嘉慶時修撰《一統誌》在《兗州府?山川門》中則幹脆記雲:“梁山,在壽張縣東南七十裏,其下舊有梁山濼。”

【“荊州三海”今何在】

“荊州三海”起自三國,終於元初,前後近千年,是我國古代一項著名大型軍事水工工程。這項工程不僅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而且對江陵附近的水係變遷和生態環境都帶來巨大變化。 可今日之湖北荊州,沃野千裏,平原廣闊,哪裏還有“三海”的影子?它是如何變遷的呢? 據《三國誌?吳書?陸抗傳》載:“初,江陵平衍,道路通利,抗敕江陵督張鹹作大堰遏水,漸漬平中,以絕寇叛。”可見,開“海”的動機是以水作為軍事攻防之手段。其開“海”的過程是築大堰於沮漳水中,把沮漳水攔截放入江陵附近的低窪地方,首先形成“荊州三海”中的“北海”。唐代由於戰爭平息,政局安定,“北海”的軍事用途消失,貞元八年792荊南節度史李皋“修塞之,得其下良田五千頃”。於是,“北海”被開辟為膏腴良田。五代兵起,高保融又於後周顯德二年955“自西山分江流五六裏,築大堰”,再開“北海”。北宋時,宋太祖為了南征,曾傳旨決“北海”水,以便軍隊通過。 南宋紹興年間1131一1162,江陵守臣劉甲、李師道先後將“北海”擴大為上、中、下“三海”,以遏阻金兵進攻江陵。乾道年間1165一1173,守臣吳獵再次修築,“引沮漳之水注三海,綿亙數百餘裏,彌漫相連”。同時,“築金灣、內湖、通濟、保安四匱,達於上海而注之中海,築拱辰、長林、藥山、棗林四匱,達於下海”,以“八匱”補充“三海”。淳佑四年1244,孟珙知江陵府,再次大規模施工,擴展“三海”,使“三海”延綿數百裏,寬數裏至數十裏,成為江陵屏障。以至金兵犯荊門時,得知江陵有“三海”阻隔,便收兵不進。此後,金兵始終沒有攻陷江陵。直到鹹淳十年1274,元兵滅金後南下攻荊州,逢天大旱,“三海”幹涸,以水為防的江陵失去屏障,致使迅速兵敗城陷。 可見,三國至南宋所築之“三海”,目的是為了禦敵。 元攻取荊南後,“三海”禦敵的作用再次消失,所以又像唐朝一樣,廢“海”為良田。以後經明、清直至如今,再也沒有人在這裏變田為“海”了。這便是古有“荊州三海”之名,今不見其實的變遷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