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教育有著悠久的曆史。《漢書?儒林傳》記述:“聞三代之道,鄉裏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可見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代,我國就有了學校教育。 西周的學校教育分國學和鄉學兩種。設在王都的諸侯國都城的學校叫國學,大貴族子弟才能入讀;各地方還設有鄉學,是一般貴族子弟上學的地方。學校的教學內容是傳授宗教祭祀知識和作戰的技能經驗。
從秦統一全國後,主要有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兩種。這種官學製在西漢逐漸完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學說、儒家經典遂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漢武帝還在中央設立最高學府——太學,“學而優則仕”。 隋唐時期,統治者為了加強對文人的控製,設立了專門管理官學的機構“國子監”。還設立了各種專業學校,如:書學、算學、律學、醫學等。但隨著“開科取士”的科舉製度的興起,學校就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 明代的教育更加完備。中央學校分為國子監和宗學(皇家學校)兩種。各級地方都辦有普通和專科學校,教學的內容除“四書”“五經”外,還有當朝的法律、法令。 古代除政府辦的官學外,還有民間私人辦的私學。私學興起於春秋,孔子曾親自辦私學。它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麵,但私學教育多呆板,死背教條,常施體罰。學生讀書為了應科舉,求功名。
【“講義”與“教科書”】
“講義”一詞,是中國傳統文化固有,指講解經書的書籍。宋代邢禺《孝經注疏?序》“今特剪截元疏,旁引諸書,分義錯經,會合歸趣,一依講說,次第解釋,號之為講義。”今學校教師講課底稿號為“講義”,即沿其舊。 “教科書”一詞是從日本搬用來的。19世紀下半葉,西方近代科學及教學方法漸次傳入我國。一些地方成立了新學堂,並按照講課的內容分科,如外語、美學、商務、理科、醫科等。這些課程的教材則稱之“教科書”。
【古代第一本教育專著】
戰國末期孟軻(約前372~前289)的學生樂正克所作的《學記》(係《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體係極為嚴整的教育專著。全文共1200字。它總結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的教育經驗,全麵闡明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和任務、教育和教學製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的關係。是先秦儒家學派從正反兩方麵對教育進行的經驗的總結和理論的概括,對中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古代教育課本:《女四書》】
女子教育是中國古代整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秦時期,儒家的經典中就有關於女教的思想,但尚無專門的女子教科書。在漢代,統治者為了加強封建專政秩序,日益注重和大力倡行儒家禮教。要求婦女明達詩書與堅守“婦禮”而能“齊家”,於是出現了第一本女子教材《女誡》,自此後,曆代封建統治者陸續編撰出一係列的女子教育單行課本。迄明朝晚年,從曆代女子教材中選取了《女誡》、《女論語》、《內訓》、《女範捷錄》四本書,彙編成為成套的女子教材。 《女誡》是東漢女學者班昭為教育其諸女所寫。全書分卑弱、夫婦、敬順、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篇。是中國最早的一本女教專著。 《女論語》是唐代女學士宋若莘撰著,旨在教誨女子成為“賢婦”。體例仿效《論語》。今存的《女論語》共有立身、學作、學禮、早起、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訓男女、管家、待客、柔和、守節共12章。
《內訓》是明成祖徐皇後為教育宮中婦女所撰,特別選輯了先人的女教典訓,較多地從理論上闡揚婦道。分為德性、修身、慎言、謹行、勤勵、節儉、警戒、積善、遷善、崇聖訓、景賢範、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儀、睦親、慈幼、逮下、待外戚共20章。 《女範捷錄》是明末儒者王相之母劉氏所作。以儒學的綱常之理作為“正內之儀”,除一般地闡述女教原理外,特別大量地引述了曆代的貞婦、孝女、賢妻、良母的封建典範,也列舉了一些烈女和才女人物。全書列有統論、後德、母儀、孝行、貞烈、忠義、慈愛、秉禮、智慧、勤儉、才德11篇。 總體上看,《女四書》是封建文化的糟粕,但具體分析其教育價值觀,在女子教育的要求和德才觀方麵,也有某些合理的教育學因素。在教育價值觀上,闡明教育對於形成德才的重要意義,是合理的;同時有主張女子應享受教育的積極思想。在德才觀上,主張女子德才兼備。在教育方法上,主張格言和榜樣的教育作用。這些思想,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我國教育史上的八個“第一”】
1.我國第一個以畢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的教育家是孔子。他從30多歲起廣收門徒,教育活動曆經40多年,前後教育弟子3000。2.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啟發式教學的是孔子。他的名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給後人留下了“啟發式”、“舉一反三”的教育教學經驗。3.在世界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量力行”原則的人是墨子。他主張學習“必須量其力所能至”,做到“深其深,淺其淺”。4.第一個倡導自學成才的教育家是孟子。他把自學成才稱作“自求自得”。5.在世界教育史上最早係統地闡述教育和教學理論的專著是我國的《學記》。它比外國最早的同類專著早300年。6.我國最早的學生守則是戰國時期的《管子?弟子製》。距今已有2000多年。7.我國第一個撰寫家庭教育課本的是南北朝的顏之推。其書是《顏氏家訓》。8.我國師範教育的創始人是清代光緒年間的狀元、實業家張謇。他把實業、教育稱為“國家富強之道”。
【第一批留歐學生】
清同治五年(1866),閩浙總督左宗棠,奏請清廷創辦馬尾船政局。同年推薦江西巡撫沈葆楨為總理船政大臣。此後,馬尾船政局成為中國海軍的發源地,它創辦的前後學堂是我國第一所海軍學校。 為了培養海軍、造船等方麵專業人才,沈葆楨提出派送留歐學生深造,這是我國近代史上引進西方技術的重要決策。此時,左宗棠雖遠在西北邊陲,對船政局派遣留學生一事仍十分重視,提出不但留英、法,還要留德。這是充分表明洋務派決心走向世界的明智之舉。 光緒二年(1876)冬,馬尾船政局用留學經費20萬兩白銀,選派第一批留歐學生林永升、嚴複、薩鎮冰等35名,由留學生總監督李鳳苞帶領,分赴英、法、德等國學習“製造”、“駕駛”、“輪機”等專業。他們勤攻理論,上兵船認真實習,“製造駕駛,行兵布陣,無不諳練”。光緒六年(1880),他們學成回國,成為我國最早的工業、運輸業、海軍建設的幹才,甲午中日海戰,林永升浴血奮戰,以身殉國。嚴複成為翻譯《天演論》的著名學者,薩鎮冰亦為我國近代史上風雲人物。
【早期的女留學生】
中國的知識婦女出洋留學的不乏其人,但追溯起來,最早出國留學的一為寧波人金雅妹,一為黃梅的石美玉。 金雅妹生於同治三年(1864),兩歲時父母雙亡,她父親作為當地教會的牧師同西人麥加地博士有很深的友情,麥加地收她為義女,於1869年把她帶到日本讀完了小學和中學。光緒七年,18歲的金雅妹赴美學醫,考入頗負盛名的紐約醫院附設的女子醫科大學。四年後她憑著聰穎以成績名列第一而畢業,後來在顯微醫學的研究上成績卓著,並時常在紐約的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被醫學界所推崇,成為中國婦女在醫學界最受稱讚的第一位留學生。 石美玉1873年生於貧民之家。7歲時隨父親到九江謀生,遇美國女教士昊格珠遊曆江西,見石伶俐聰慧,征得其父同意,將她收養。1880年昊格珠返美,遂將她一同攜住美國讀書。石美玉到美國以後,勤奮好學,僅在10年時間裏,就先後精通英語、日語、德語等數國語言文字。後來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當時第一流名牌學府——密西根大學,她潛心醫學,幾年後,以名列前茅的成績,被授予博士學位。畢業後,石美玉謝絕了許多美國醫院和學校的高薪聘請,毅然冒著風險回國,在上海等地創立醫院、學校十多所,為發展我國醫學、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知識分子的由來】
在中國,知識分子的雛形,據傳說可追溯到五帝時代。如舜帝命契製定“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大教條”,為中國教育之始;命皋陶定五刑,為中國法律之始等。這些在統治者身邊,記言記事,掌管圖籍製定法律的“史”以及從事文化教育、工程技術、製作器物的人,可稱作中國知識分子的鼻祖。周朝興學校,把優秀之民選入學校深造,按文化程度高低即不同的學曆,分別稱“俊士”、“造士”和“進士”。從此,知識分子始稱“士”。古代雖無“知識分子”稱呼,但早有“知識”一詞。隨著曆史發展,知識分子的名稱越來越多,諸如文士、博士、儒生、秀才、舉人、進士、貢生、監生、大學生、留學生等數十種。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受西學影響,廢科舉、興學堂,常稱知識分子為“學界分子”,“讀書士子”,“學子”、“智識者”和“誌士”等;中國共產黨1921年成立時在黨章上正式使用“知識分子”和“知識階層”兩詞。1948年任弼時在“土地改革中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明確指出,知識分子“是有知識和專門技能的,一般都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謀生活”。1949年7月,周恩來指出,知識分子“廣義地說來也是工人階級的一員”。
【學位名溯源】
博士
原是戰國時學官名。《史記》:“公信休者,魯博士也。”西漢有五經博士,東漢光武帝曾立十四博士。後曆代有律學博士、醫學博士、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有的是專精一藝的職官名。
碩士
在我國原指品節高尚、學識淵博的賢士,五代時已有。《五代史》:“前後左右者日益新,則忠臣碩士日益疏。”
學士
原指學者,後成官名,周代已有。《周禮》:“詔及乇、帥學士而歌徹。”魏晉六朝時,凡國家典禮及編纂時征文學之士,皆稱學士。唐代設置學士院,專掌製誥,參與朝廷機要。
【我國曆代的學位】
我國漢代實行察舉、征辟的選士製,根據人才的優長而授予秀才、賢良方正、文學、孝廉、明經、明法、博士弟子,這是我國學位製度的開始。隋唐實行科舉製度,分科考試,按知識特長取士,如進士重詩賦辭章;明經,通五經及諸家經傳;道舉,通《老子》;明法,通律令;明算,通算經;明學,通字學;開元禮,通開元時期禮製;三史,通《史記》、《漢書》、《後漢書》;一史,通《史記》等。 宋形成州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州試合格者稱“舉人”,殿試合格者稱“進士”,這實際上是實行舉人、進士兩級學位製。 明清實行院試、鄉試、會試三級考試,各級合格者稱秀才、舉人、進士,這是三級學位製。清末又規定:“小學卒業,獎給附生;中學卒業,獎給貢生;高等學校卒業,獎給舉人;大學分科卒業,獎給進士。”又形成了“附生、貢生、舉人、進士”的四級學位製。 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學位授予法》,按世界上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製授予學位,解放後一度廢除,1981年,我國又重新恢複了這三級學位製。
【古之博士、碩士、學士非學位】
博士
在我國古代是個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代。秦始皇時,博士隻作政府顧問。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官,擔任教學工作。博士除授予學官,還授予一些有專門技藝、專門學問的職官。如魏晉以後的太醫博士、天文博士、曆博士、卜博士等。唐宋以後,社會上對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俗稱博士,如“茶博士”、“酒博士”等。
碩士
在我國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學多識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見,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古代常用與碩士含意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學士
最早出現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學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朝,學士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參預朝政。其中的翰林學士為眾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的顧問和秘書官,因而常被稱作“內相”。到了宋朝,一經授翰林學士,即有當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
【古人的教子之道】
中國的傳統文化,曆來是重視治家之道的,故不乏精采的《家規》、《家訓》和兒童教育理論。用當代的科學標準衡量,其中亦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及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諸種內容,值得我們借鑒。 1.當胎兒尚在孕育之中,即將做父母者的座右銘。中國曆來是反對嬌縱子女的。明代呂近溪的《小兒語》說:“兒小任情嬌慣,大來負了親心,費盡千辛萬苦,分明養個仇人。”此語可做即將做父母者的座右銘。因為,“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疼惜自己的子女。問題在於,如何疼法?故嬰兒尚未出世,年輕的父母便應深思:我將如何擔負起培育這棵獨苗的重任?將使之成為何種人物?以免孩子出世後,雖名為父母,卻不知為父母的責任。 2.父母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所以要“以身率先”。清初教育家陸世儀在《小學類》中說:童蒙教育,“不但是出就外傅謂之教,凡家庭之教最急。”這一“急”字,正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模仿是兒童學習的主要方式。兒童最早接觸的人便是家長。因而,父母是兒童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他們的言行舉止,是兒童人生的第一課。兒童模仿父母們的言行舉止,或受到獎勵,或受到懲罰,這就影響了兒童道德觀念的形成。而且,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兒童的影響和兒童對父母的模仿,皆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