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率先”乃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關鍵。陸世儀舉例說:“每見人家子弟,父兄未嚐著意督率,而規模動定,性情好尚,輒酷肖其父。”何故能如此?一言以蔽之:“皆身教為之也”。“身教”,乃兒童具體的教科書,是最生動實際的教育,較書本教育,更為直接,效果更顯著。因而,陸世儀指出:教育兒童,齊家較擇師更為重要。人生的第一課上不好,以後則“雖有良師,化誨亦難”。
3.父母要相互配合。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嚴父慈母。所謂慈母心,偏向發展,往往會導致護孩子之短。清人倪元坦的《家規》就分析過慈母心。從孩子的心理上說,最易與母親接近。所以,孩子有過錯,常常是父親不能及時知曉,而母親已知之。這時候做母親的,應及時教誨孩子,使之及時改正錯誤。如果做母親的因為愛子之故,既不忍心責備教育,又代孩子隱瞞,這樣,即使做父親的管教很嚴,也是父教嚴於外而母教寬於內,父督於暫而母縱於常。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必定扭曲而成歪才,養成壞的品行和習慣。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當多通氣,多交流,多商量,要配合默契。 4.做父母的要懂教養之方。陸世儀說,既然家長是兒童人生的第一位老師,那麼,就須教他們講“教養之方”。有的家長愚昧無知,於“教養之方”全不講。如當兒童呀呀學語時,“即戲教以打人罵人,及玩以聲色玩好之具”。家長以此為戲謔,逗著好玩,而不知是壞的教育的開端。中國有句俗語,叫“三歲看大”。日本也有一句相同意義的俗語:“三歲之魂是百歲之才。”雖然不很科學全麵,但卻說明了幼時所學的東西,養成的習慣,幾乎影響他的一生。
【我國古代“胎教”】
在我國,自古就有胎教之說。古代賢人孟子的母親為教子三次擇鄰而居已被廣為傳頌,殊不知孟母對孟子的教育未出娘胎時就開始了。孟母曾說:“吾懷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史記》曾有記載:“太任有妊,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古代有關“胎教”論述很多,宋朝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中還專有“胎教”一門,惜乎中醫古籍中多有怎樣“胎教”的記述,卻鮮有為何“胎教”的分析。現代科學的發展,令人驚歎地證實了“胎教”的科學性。
【古代對教師的稱呼】
師:曆代對教師的統稱。 師父、師傅:對老師的尊稱。“師傅”原為春秋時國君的老師。 師保、師友:古時貴族子弟有師有保,統稱師保。晉代有師和友在諸王左右陪侍輔導,故教師別稱“師友”。 師資:先秦之後曆代對教師的別稱。楊士勳疏《穀梁傳》:“師者教人以不及,故謂師為師資也。” 師長:教師的尊稱。《韓非子》:“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 外傅:古代對教師的特稱。 博士:經學教師稱“博士”。至唐宋時期,各專業學校更有“律學”、“算學”、“書學”博士之分。 教授:原為學官稱謂,自宋始於宗學、律學、醫學、武學等科均設“教授”,以傳授學業。後世相沿。 講師:講授武事或講解經籍的教師謂“講師”。 助教:古代學官名。西晉武帝鹹寧四年設置,協助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南北朝、隋代相沿設置。唐代國子學、太學、廣文館、四門學等,都設有助教。明、清兩代,僅僅有國子監助教。為“國子學”(即後之“國子監”)教師。 教諭:宋代京師所設小學和武學中的教師稱謂,至元明清之縣學循之。 教習:明朝入選翰林院的進士(即庶吉士)之師稱“教習”,至清末,學堂興起,其教師仍用此名。 經師:漢代爾後曆代在“校”或“學”中傳授經學的教師稱“經師”。
訓導:明清時府設教授,州設學正,縣設教諭,掌教育生員,其副職皆稱“訓導”。 先生:古時對“門館”、“私塾”老師中年長者之尊稱。先生之稱源於《周禮》:“從於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鄭玄注:“先生,老人教學者。” 山長或院長:弟子對書院中授徒講學教師的敬稱,山長或院長並總領院務。“山長”源於五代。 西席,講席:漢時教師的稱呼。《稱謂錄》說:“漢明帝尊恒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麵,設幾。故師曰西席。” 老師:原為宋元時期“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元好問《示侄孫伯安》詩雲:“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說文解字話“教”“師”】
在甲骨文、金文中,“教”字像手執鞭撲教子之形,表示長輩對下輩的督責。《說文解字?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這便是“教”的本義教化、訓誨。從先秦至明、清,執掌教導之事的官職分別稱為教職、教授、教諭、教習等。值得注意的是,從古文字和文獻中,都顯示出古人對“教學相長”這一點的認識。《說文解字?攴部》:“〖HT5”,6”〗學〖KG-*2〗攵
,覺悟也。”許慎認為這是篆文“學”的古文,寓“教”與“學”兩方麵意義於同一形體之中。清人段玉裁注:“學所以自覺,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覺人,上之施也,故古統謂之學也。”《禮記?學記》:“兌命曰:學學半。”(上“學”字今《尚書》作“〖HT5”,6”〗學〖KG-*2〗攵
”。即教的意思。)這句話是說,教與學對於增長知識同樣重要,教育的過程也是教師本身的學習過程。 古代的軍隊編製以2500人為師,“師”引申有眾人之義,又引申為統領眾人的師長之稱,因而傳授各項專門知識技藝的人也被奉為“師”。《禮記?文王世子》:“師也者,教之以事而諭諸德者也。”秦曾以吏為師,漢以後多以儒為師。傳授的內容、對象雖然各不相同,但尊師成為曆代的傳統。 近代,人們以“教師”二字連用,指那些向受教育者傳授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人。
【“師範”一詞的由來】
“師”的名稱,在夏、商、周時就有了。而“師”字最早的出現是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師”之稱。以後,西漢的董仲舒用了“師”一詞,司馬遷用了“師表”一詞,他們都著重在師的表率作用這點上。 西漢末年,揚雄在言論集《法言》中說:“師者,人之模範也。”他第一次將“師”和“範”聯係起來看,明確強調了教師所負有塑造教育對象的重大責任。 《後漢書》八十下趙壹傳報皇甫規書:“君學成師範,縉紳歸慕。”《文心雕龍?才略評》雲:“相如好書,師範屈宋。”“師範”已作為一個詞組而出現了。
【教授故鄉博士城】
江蘇宜興、浙江東陽出了很多人才,現在外地工作的副教授以上的高級知識分子分別有620多人和1149人。 在我國科學家最神聖的殿堂——中國科學院,宜興籍的學部委員就有9個,東陽籍的學部委員有4人。在藝術界,繼繪畫大師徐悲鴻之後,有吳冠中等人。電影藝術家有於伶,還有被譽為我國“會計之父”的潘序倫,新聞學家徐鑄成等。 宜興和東陽自古以來就重教成風。宋代元豐年間,蘇軾在宜興建立書院,到清末全縣有9個書院。在這段曆史時期,宜興出了6個狀元。 過去有“無宜不成校”的說法,宜興中小學畢業生有很多人考上外地的大學、中學,因此不少大中學校都有宜興籍的學生。新中國成立後,又有“無宜不成教”的說法,即外地的各類學校,特別是蘇南的學校,都有宜興籍的人在那裏執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吉林大學、西安交大等24所大專院校的校長都為宜興籍的教授擔任過,更有趣的是,同出生在該縣高塍鄉小橋頭村的蔣南翔、虞兆中,一個在北京當過清華大學校長,一個在台灣當過台北大學校長。至於東陽,唐宋時期就遍建書院、學館,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葉適都曾在這裏設壇講學,學風昌盛造就了一代代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十年來,尊師重教之風更盛,全國恢複高考製度以來,東陽已向全國大中專學校輸送新生12萬多名,是建國前17年的37倍。近十年來,這裏平均每年都向高等院校輸送新生700多名,居浙江省首位。
【我國的女教授】
在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教授(包括離退休後返聘者和擔任教學任務的研究員)共17087人(到1987年10月底止),其中女教授1570人,占教授總數的92%。她們從事的專業涉及哲學、經濟、法律、教育學、文學、曆史、理學、工學、農林牧、醫護、藝術和體育等多門學科。為我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女教授各學科分布的情況來看,醫學界的女教授占了女教授總人數的52%,多達811人。法學界最少,僅有04%。 女教授的平均年齡為609歲,低於男教授617歲的平均年齡。女教授中年紀最大者89歲,最年輕者隻37歲。 按籍貫分,來自江浙滬一帶的女教授占絕對優勢,占女教授總人數343%。全部女教授的2/3來自沿海省份。在北京和沿海省份工作的女教授占全部女教授人數的594%。 女教授中曾經出國留學者有83人,占總人數的53%。低於男教授出國留學者的比例。且其中1/3以上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國進修後取得博士學位者。絕大多數女教授都是在改革開放以來才擔任教授職務的。
【漫話考卷彌封】
為了防止考試閱卷錄取中的弊端,多采用彌封考卷的辦法。這種方法古已有之。 我國唐代開科取士,最初試卷上有舉人的姓名、籍貫,能靠特權錄取。武則天曾下令用紙糊上舉人姓名,但沒有形成製度。 考卷彌封製度始於宋。根據《宋史》卷155《選舉》談到,宋太宗淳化年間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糊住姓名、鄉貫,決定錄取卷後,才拆彌封。“革考官窩私之弊”。從公元999年到1033年禮部和鄉試都采用彌封,在交卷後彌封卷首。不過從字體上,或許還能辨認。因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設謄錄院,由書吏抄試卷副本,評閱副本。根據《宋會要》記載,當時為防止親戚關係舞弊,宋真宗曾下詔“別頭試”。就是讓與考試官有親戚關係的考生“移試別頭”換一個考區避嫌疑。當時還有讓負責的考官,暫不回家“鎖宿貢院”等措施“杜絕請托”。
【古代的童科】
中國古代不乏神童。他們小小的年紀就表現出非凡的才華。對於這些神童,封建政府也非常重視,一旦發現,往往著意加以培養,並以此作為皇朝幸事。 早在漢代,一些在太學裏讀書的少年,年紀俱在12歲以下,往往被稱為“聖童”、“奇童”。 唐代實行科舉取士,中間就有童科。隻要是年紀在10歲以下,能通一《經》及《孝經》、《論語》,每卷誦文十通者,就可以給予出身,他們不必穿麻衣,因為他們是有身份的人了。但是,由於年少不經事,所以,雖然做官,但卻不讓他們去治民。 宋以前,童子科裏沒有女孩應試,宋淳熙元年夏天,有個叫林幼玉的小女孩,在中書省應試,主考官挑試詩書43件,全部通過。皇帝特地封她為孺人。 童子科所取的名額,在唐每次大概不超過10人,宋朝隻取3人。南宋度宗時,禮部侍郎李伯言認為人才貴在培養,不在速成。所以他建議撤消童子科。宋度宗三年,童子科被廢。 金熙宗天眷二年複設童子科。金章宗五年定經重升遷條例。 元代,到成宗三年才設童子科,凡是中試的往往送到最高學府——國子學裏加以培養。 明代的科舉中沒有童科,但一些神童,仍被薦到朝廷。他們或者留下讀書,或者送回就學。
【六藝】
“六藝”的解釋有兩種,第一種乃古代學校的教育內容,也即儒學家說的一部分。《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善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這裏所說的六藝,即禮、樂、射、禦(馭)、書、數。 禮,本謂敬神,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如敬禮、禮貌。再者即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舉行的儀式,如婚禮、喪禮。禮一般泛指奴隸社會或封建社會的社會規範和道德規範。 樂,為音樂,諸如聲樂、器樂、奏樂。擴而展之還包括舞,合為樂舞,是宮廷與民間結合而成的綜合表演藝術。 射的本義較簡單,即放箭,亦包括用槍炮射擊。 禦,指駕車技術。《論語?子罕》:“吾何執?執禦乎?執射乎?吾執禦矣。” 書,指書寫,含書法繪畫。 數,指計算、算術。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的科學。 第二種曰《六經》,據《史記?滑稽列傳》載,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劉歆《七略》著錄六經經籍,稱為《六藝略》(見《漢書?藝文誌》)。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時所采用的專門文體,也叫製義、製藝、時藝、時文、八比文等。因為它要求文章中應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對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點是:題目采自《四書》、《五經》,論述內容以程朱學派的注解為準,結構體裁有一套硬性的規格。全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各部分組成,作用互不相同。 八股文對字數也有一定的限製,文中要求點句、勾股(標明段落)、塗改的字於文末以大字注明,試題低兩格,試文頂格,不符合規定的試卷取消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