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的八股文題】

科舉考試八股文的題目都出自四書。四書一共才5萬餘字,其中《大學》1600餘字,《中庸》3500餘字,《論語》約15000餘字,《孟子》約35000餘字。從現在的眼光看,不過是薄薄的一冊。自明至清,科舉考試500餘年,哪有那麼多題目好出?八股文章刻印流傳的數以萬計,四書中的每句話幾乎都能找到多篇現成範文。考官為了避免士子抄襲模仿,便千方百計在題目的花樣翻新上打主意,於是題目越出越奇。 清人高塘在《論文集鈔?題體類說》中將八股文題分為48類,諸如:單句題、虛冒題、截上題、截下題、過脈題、口氣題、比興題、攻辨題、枯窘題、俚俗題等。雙扇題如“君子上達,小人下達”;三扇題如“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雙扇題、三扇題不要求作滿八股,可根據題中每扇的意思各作兩股。截搭題比較特別,是指截取四書中某些語句中的個別詞語,搭配而成文題。此類題目不僅題意難明,作法也不易掌握。 康有為曾批判八股取士“剪斷經文,割截聖語……譬如《中庸》‘及其廣大,草木生之’,則上去‘及其廣’三字,下去‘木生之’三字,但以‘大草’二字為題,如此之例,不可殫書,無理無情,以難學者”。

【科舉四宴】

鹿鳴宴、瓊林宴、會武宴、鷹揚宴是科舉製度形成後漸成成規的四宴。 鹿鳴宴是為新科舉子而設的宴會,起於唐代。因為宴會上要唱《詩經?小雅》中的“鹿鳴”之詩。所以取名鹿鳴宴。從唐至明、清一直相沿。 瓊林宴是為新科進士舉行的宴會,起於宋代。“瓊林”原為宋代名苑,“在汴京(今開封)城西,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以前,在瓊林苑宴新及第的進士,因此,相沿通稱為“瓊林宴”,後一度改為聞喜宴,元、明、清稱恩榮宴。 鷹揚宴是武科鄉試放榜後考官及考中武舉者共同參加的宴會。所謂“鷹揚”,是取威武如鷹之飛揚的意思。 會武宴是武科殿試放榜後,在兵部舉行的宴會。規模比鷹揚宴更大。

【白發考生知多少】

從隋朝開始科舉考試以後,在封建社會裏不知有多少知識分子象《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一樣,終身陷入科舉場中。當唐太宗李世民見新科進士一個個列隊而出時,樂不可支地說:天下英雄皆入我的掌握之中哪!趙嘏賦道:“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曆代白頭考生多矣,下列這些例子可見一斑: 宋朝梁顆82歲才考中進士,他詠道:“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 1699年,100歲的廣東黃章,積極參加在京的考試。淩晨進場時,他叫曾孫提著燈在前開路,燈上寫著“百歲觀場”四個大字。 1736年,在參加考試的人中,80歲以上者3人,70以上者40人。1761年應試者,80以上的7人,70以上的19人。 1770年,廣東張次叔94歲,江西李煒99歲,均往應試。第二年李煒滿百歲,又投入了會試。 1789年鄉試,80、90歲以上者94人。在第二年的會試中,90以上的4人,80以上者73人,1801年,80、90歲以上的考生251人。次年會試,70到90的舉人達180人。95歲以上的還有6人。 1826年,廣東舉人陸雲從已104歲,會試沒考上,道光皇帝欽賜他為國子監司業。 鴉片戰爭爆發的那一年,104歲的長沙監生餘會來未考中,皇帝賜其舉人。…… 所以人們認為,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既是封建統治者選拔、培養、任用各級官吏的主要途徑,又是引誘控製知識分子的牢籠。

【入學?同案?同年】

入學

明清兩代童生經考試錄取後入府、州、縣學讀書。稱入學。入學後即歸教官管教,並且必須按時參加考試。也稱“進學”、“入泮”、“遊庠”。

同案

科舉製度中同科考取秀才的人。《範進中舉》:“魏好古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來往”。

同年

科舉製度中同科考中的人稱同年。漢代以同舉孝廉稱同年;唐代以同舉進士為同年;明、清兩代,鄉試、會試同時考中的人,都稱同年。

【喝墨水】

中國曆史上的北齊(550—577年)朝廷曾下過命令:在考試時對“成績濫劣者”要罰喝墨水,喝多少,按濫劣程度而定。梁武帝時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的要罰飲墨水一升;《隋書?儀禮誌》裏也規定:士人應試時,凡書跡濫劣者要罰飲墨水一升;甚至當秀才、孝廉等在會試時,監考官發現有“文理孟浪,書寫濫劣”時,也要叫他到專設的房間裏去喝墨水一升。這條荒唐的法規沿襲了幾個朝代,後來雖不實行了,但用“喝墨水”多少來形容知識的多少,卻保留在詞彙裏。

【破天荒】

唐代的科舉製度規定,凡是考進士的人,都由地方解送入京城。每當京城會試(中央一級的科舉考試),地方上總要解送一批考生赴京應試,當時荊州南部地區四五十年竟沒有一個考中。於是,人們稱荊南地區為“天荒”,把那裏解送的考生稱為“天荒解”。天荒,本指混沌未開的原始狀態,或指荒遠落後的地區。把荊南地區稱作“天荒”,是譏笑那裏幾十年沒能考上一個進士。唐宣宗大中四年,荊南應試的考生中有個叫劉蛻的考中了,總算破了“天荒”。舊時常用“破天荒”來表示突然得誌揚名。現在用來指從未有過或第一次出現的新鮮事。

【最早的“座右銘”】

座右銘,是謂“書於座右以自警戒之詞”。首創座右銘者,是1800餘年前的東漢書法家崔瑗。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人。年少時即抱負宏遠,銳誌好學,隻是行事欠謹慎,好憑意氣用事。一日,其兄崔璋被人殺死,崔瑗氣衝鬥牛,不顧鄰人再三勸諭,手刃其仇,由此闖下大禍。按《漢律》,殺人致死者償命。崔瑗為避官府追捕,更名易姓,隻身逃亡他鄉;數年中顛沛流離,後幸逢朝廷大赦,方才歸回故裏。痛定思痛,崔瑗悔恨不已。為從此事中吸取教訓,他寫下了一段自戒之辭,“嚐置座右,故曰座右銘也”。現將《文選》所載崔瑗所作座右銘抄錄如下: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暖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誌,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HK〗  “座右銘可明其操守,顯其誌趣”,便於朝夕晤對,檢點律己。座右銘的形式大體上有三種:一種是自題;一種是筆錄經典言論或名人格言;一種是請別人題。前兩種較多。座右銘一般都貼在屋子裏顯眼的牆上或寫在筆記本的扉頁上,有的則放在桌麵上。

【狀元是怎樣產生的】

我國的科舉製始於隋朝,曆經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後1000多年,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從童生到狀元,一般須經五個階段: 童生:凡應考生員(秀才)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 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 此二者隻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可以參加,考中的叫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亞元。 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天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合格的統稱進士,但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三元及第是指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獨占鼇頭”與“魁首”】

唐宋時期,皇帝大殿前有一塊雕刻著龍和大龜(鼇)的大石板,新考中的狀元在行禮時單獨站在這塊石板上,故此後稱獲得第一名者為“獨占鼇頭”。明代科舉製度,以《詩經》、《書經》、《禮記》、《易經》和《春秋》五經錄取考生,每經之首稱為魁,魁首即為第一,獲得第一名者稱為“奪魁”,這也是民間酒席中劃拳時“五魁首”一詞的來曆。

【“女狀元”一詞的來源】

在曆代封建王朝中,婦女因無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當然不會有女狀元產生。直至太平天國開科考選婦女,才有傅善祥考中女狀元一事。但遠在太平天國之前,便已有“女狀元”一詞流傳了。 早在五代十國時,蜀國邛州有一司戶參軍,名叫黃崇嘏,邛州刺史周庠見他豐采英俊,辦事幹練,愛他才貌出眾,要把自己的愛女嫁給他為妻。黃崇嘏作了一首七律,獻給周庠,後四句雲:立身卓矣青鬆操,挺誌堅然白璧姿。 幕府若容為坦腹,願天速變作男兒。

周庠覽詩,大為驚訝,立即把黃崇嘏傳來詢問,才知她是黃使軍的女兒,幼時父母雙亡,因她獻詩時,自稱為“鄉貢進士”,所以世俗便訛為“女狀元”了。

【狀元別稱】

狀頭

狀元的別稱。唐黃滔《黃禦史公集》卷三《寄翁文堯拾遺》詩自注:“滔卯年冬在宛陵,夢文堯作狀頭及第。”鄭合敬《及第後宿平康裏》詩中亦雲:“好是五更殘酒醒,時時聞喚狀頭聲。”

龍首

宋以來稱狀元為龍首。古代,科舉考場的正門俗稱“龍門”,謂進士登科為“登龍門”,故稱進士第一名為“龍首”。明章懋《楓山集》卷三《與謝木齋閣老書》之三雲:“由龍首而登宰輔者,在宋則呂文穆(蒙正)、王文正(曾)、李文定(迪)、宋元憲(庠)諸公。”

龍頭

狀元別稱,參見“龍首”。宋王禹《寄狀元孫學士何》雲:“唯愛君家棣華榜,登科記上並龍頭。”歐陽原功《絕句》雲:“銀袍飛蓋人爭看,兩兩龍頭入學來。”梁顥《及第謝恩詩》亦雲:“也知少年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

殿元

狀元別稱。因狀元為殿試第一名,故稱。元楊維楨《鐵崖古樂府》卷十四《宮詞》之五雲:“老娥本是南州女,私喜南人擢殿元。”

鼎元

狀元別稱。明、清殿試後分三甲發榜,一甲三名,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如鼎之三足,統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故稱“鼎元”

殿魁

狀元別稱。殿即指殿試,魁為第一。狀元為殿試第一,故稱“殿魁”。

魁甲

狀元別稱。《宋史》卷三四七《章衡傳》:“神宗曰:‘卿為仁宗朝魁甲,寶文藏禦集之處,未始除人,今以之處卿。’”按章衡於仁宗嘉〖HTXL〗皊

二年中進士第一名,故神宗稱其“魁甲”。明、清殿試進士,分三甲發榜,一甲三人,狀元居其首,故曰“魁甲”。

廷魁

狀元別稱。科舉考試,殿試亦稱“廷試”,故稱廷試第一名為“廷魁。”宋王《燕翼貽謀錄》卷二:“舊製,進士首選同唱第,人皆自備錢為鞍馬費,……雖號廷魁,與眾無以異也。”《揮塵錄》:“本朝狀元登庸者,呂文穆(蒙正)、王文正(曾)、李文定(迪)、宋元憲(庠),止四人。後李士美(邦彥)、何文縝(桌)亦以廷魁而列位鼎席。”按李邦彥為上舍試第一名。

大魁

狀元別稱。宋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九:“四方舉人集京師,當入見,而宋公(庠)姓名偶為眾人之首,……然其後卒為大魁。”

殿撰

狀元別稱。宋代集英、右文等殿修撰通稱“殿撰”。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一名例授翰林院修撰,故沿稱狀元為“殿撰”。清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卷三十八《馬章民(世俊)先生事略》:“何義門嚐雲:‘我朝殿撰,前劉(子壯)後韓(〖HTH〗NFEB1

),公(馬世俊)居其間,鼎足而三。’”

天下第一

狀元別稱。宋王〖HTXL〗

之《澠水燕談錄》卷二《名臣》:“諫議大夫陳省華,生三子皆登進士第,而伯(陳堯叟)仲(陳堯谘)皆為天下第一。”又卷六《先兆》:“元豐中,汶上梁逖,夢……‘黃裳’二字,意必貴兆也,因改名黃裳。明年,禦前唱進士第,南劍黃裳為天下第一。”

獨占鼇頭

指狀元及第。清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三:“俗語謂狀元獨占鼇頭,語非盡無稽。臚傳畢,讚禮官引東班狀元,西班榜眼二人,前趨至殿陛下,迎殿試榜,抵陛,則狀元稍前,進立中陛石上,石正中鐫升龍及巨鼇,蓋警蹕出入之由,即古所謂螭頭矣,俗語所本以此。”

奪標

舊時龍舟況渡,優勝者奪得錦標,謂之“奪標”。也借以比喻科舉考試得中狀元。唐盧肇狀元及第後返裏,觀竟渡,即席作詩雲:“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宋孫僅繼其兄孫何狀元及第後,王禹〖HTXL〗翶

以詩寄之雲:“粉壁乍懸龍虎榜,錦標終屬〖HT5”,7〗脊〖KG-*3〗鳥

〖HT5”,7〗令〖KG-*3〗鳥

原。”皆以奪標比喻狀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