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癸醜科狀元韓

題目: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破題) 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承題) 胡特謂之曰:畢生閱曆,隻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於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怠其托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起講) 回乎!人有積生平之得力,終不自明,而必俟其人發之者,情相待也。故意氣至廣,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秘矣。(起二比) 回乎!嚐試與爾仰參天時,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出題) 汲於行者蹶,需行者滯。有如不必於行,而用之則行者乎?此其人非複功名人也。 一於藏者緩,果於藏者治。有如不必於藏,而舍之則藏者乎?此其人非複泉石間人也。(兩小比) 則嚐試擬而求之,意必詩書之內有其人焉,愛是流連以誌之,然吾學之謂何?而此詣竟遙遙終古,則長自負矣。竊念自窮理觀化以來,屢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餘以自處者,此際亦差堪慰耳。

則又嚐身為試之,今者轍環之際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與人同學之謂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間,亦用自歎矣。而獨是晤對忘言之頃,曾不與我質行藏之疑,而淵然此中之相發者,此際亦足共慰耳。(中二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與爾也。(過接) 惟我與爾按事物之歸,而確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遷,而隻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時我得其為我,爾亦得其為爾也,用舍何與焉,我兩人長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與爾參神明之變,而順應無方,故雖積乎道德之厚,而總不爭乎氣數之先。此時我不執其為我,爾亦不執其為爾也,行藏又何事焉,我兩人長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後二比) 有是夫,惟我與爾也夫。而斯時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收結) (附注,八股文格式:正文頂格寫,勾股,不另行。現在這樣分段,是為了讀者閱讀方便,並非原來模樣。)

【曆代狀元知多少】

中國科舉時代究竟有多少狀元(不含武狀元和女狀元)呢?據史籍記載,有唐一代,共有狀元139人。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沿唐製,有狀元11人。宋代有狀元118人。元代的蒙、漢狀元共32人。明朝有狀元89人,清代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製時,其間有狀元114人。總計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狀元503人。 另外,遼金兩代,實以名列榜首的進士為狀元。以此,則遼代的狀元為18人,金代的狀元為15人。張獻忠的大順政權有狀元1人,太平天國的狀元有14人。若上述狀元可與唐、五代、宋、元、明、清狀元同列,則中國曆代狀元共計551人。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狀元為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科狀元孫伏伽,最後一個狀元為清光緒三十年(1904)甲辰科的劉春霖。

【曆史上惟一的女狀元】

我國曆史上的才女雖然很多,但從唐朝設狀元始,到清末廢除科舉,曆代王朝所點出的三百來個狀元,並無一個是女的。 不過,我國曆史上倒真有過一位女狀元,太平天國時期提倡男女平等,從金田起義後就建有女官統率的女營,她們和男子並肩作戰,立下過許多戰功。定都天京後,又設置了自左右丞相以下的各級文職女官。為了選取有才幹的女子參加行政工作,曾專門舉行過女子科舉考試。傅善祥為第一名。傅善祥是金陵人,20多歲,很有才華。考中後在東王楊秀清府裏供職,有關政事文書,全由她負責處理,楊秀清十分滿意。

【曆代狀元之最】

曆代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至哀帝天〖HTXL〗皊

四年(907)丁卯科,285年間,科舉考試幾乎每年一次,約有狀元260餘人。在《登科記考》、《玉芝堂談薈》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餘人。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伽。 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狀元,是太平天國癸醜三年(清鹹豐三年癸醜,1853年)女科狀元傅善祥。 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少數民族文字參加科舉得中狀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癸已女真進士科(又稱策論進士)狀元徒單鎰,為女真族人。 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 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蘇省。從順治四年(1647年)丁亥科武進(今江蘇武進)籍狀元呂宮,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南通(今江蘇南通)籍狀元張謇,247年間,共產生狀元49人。 一朝之中,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蘇州府(轄境相當今蘇州市及吳縣、常熟、昆山、吳江等縣、市地),共有狀元24人。

一朝之中,在較短時間內產生狀元人數最多的縣,是南宋時期的永福縣(今福建永泰)。自乾道二年(1166年)丙戍科,至乾道八年(1172年)壬辰科,七年之間,連續產生蕭國梁、鄭僑、黃定三位狀元。 產生兄弟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唐朝,共有兄弟狀元19人。 產生父子狀元人數最多的是北宋,共有父子狀元6人。 曆代狀元中,詩、畫成就最高的是唐開元十九年(731年)辛未科狀元王維。他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傑出代表之一,其詩歌藝術被認為“自李(白)杜(甫)而下,當為第一”。其繪畫被推為“南宗繪畫之祖”,古代文人畫亦自他而始。 曆代狀元中,詞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狀元張孝祥。其詞追蹤蘇軾,氣概淩雲,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與張元斡並稱南宋初期詞壇雙璧,是偉大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先行者。 曆代狀元中,書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年)戊子科狀元柳公權。他精於楷書,也擅長行草書,和唐代另一大書法家顏真卿並稱“顏柳”;曆史上還把他和唐代歐陽詢、顏真卿、元代趙孟〖HT5”,7〗兆〖KG-*3〗頁

合稱為我國古代“楷書四大家”。 曆代狀元中,史學成就最高的是五代後漢乾〖HTXL〗皊

二年(949年)己酉科狀元王溥。他在唐代蘇冕始創會要體的基礎上,據蘇冕所編唐九朝《會要》及楊紹複等續修之書,重加整理,撰成《唐會要》一百卷。後又據五代曆朝實錄撰成《五代會要》三十卷。不僅史料豐富翔實,而且正式建立了會要體分類編纂的體例方法,為後世所仿效。這一貢獻被《四庫提要》稱為“厥功甚偉”。 曆代狀元中,著述最豐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辛未科狀元楊慎。他不僅工詩,而且能文、詞和曲,並重視民間文學,是頗有成就的文學家和著名學者。其平生著述達四百餘種,雖多散佚,仍留存一百餘種;留存詩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豐,明時推為第一。 曆代狀元中,植物學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丁醜科狀元吳其〖HT5”,6”〗氵〖KG-*2〗睿

。他一生曆任多省巡撫,所至注意各地豐瘠與民生的關係,依據耳聞目見,繪圖列說,並輯錄古籍中有關植物文獻,成《植物名實圖考長編》二十二卷和《植物名實圖考》三十八卷,是我國十九世紀一部重要的植物學專著。 曆代狀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紹熙四年(1193年)癸醜科狀元陳亮。他提倡注意事業功利有補國計民生的“事功學”。提出“盈宇宙者無非物,日用之間無非事”的命題。和朱熹多次進行過義利、王霸關係的辯論。其學說獨具體係,為永康學派的創始人。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曆代狀元中,最嗜飲茶並對我國茶道研究作出貢獻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年)甲午科狀元張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記》一卷,評論各種泉水煎茶之優劣,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我國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曆代狀元中,藏書最多的是明代萬曆十六年(1589年)己醜科狀元焦,他一生收藏圖書達數萬卷,《明詩綜小傳》謂其“藏書兩樓,五楹俱滿,一一皆經校讎探討”。是明代著名的藏書家之一,也是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 曆代狀元中,最喜延請學者名士助其編書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科狀元畢沅。他一生愛才禮士,窮畢生精力主持編纂的《續資治通鑒》,被公認為宋、元、明以來《通鑒》續作中最佳的一部。除史學外,他在地理、金石考據、方誌以及文學、經學、文字、音韻等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 曆代狀元中,天文學和音律學成就最大的,是五代時後漢乾皊三年(950年)庚戌科狀元王樸。其所製《大周欽天曆》,修前代曆法之失,開後代曆法之先,是中國天文曆法發展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所製《律準》,對古代音樂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 曆代狀元中,最為後世欽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寶皊四年(1256年)丙辰科狀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被譽為“狀元中的狀元”。

曆代狀元中,其殿試考卷手跡惟一留傳後世者,是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狀元趙秉忠。他的殿試考卷,在趙氏後人手中保存400餘年,於1983年在山東青州市發現,現存青州市博物館,屬國家一級文物。 曆代狀元中,惟一由武狀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郭子儀。他一生曆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同時,他也是曆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曆代狀元中,惟一出使過東歐國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狀元洪鈞。他於光緒十三年(1887)出使俄、德、荷、奧諸國,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資料撰著的《元史譯文征補》一書,開創了利用西方著作、資料研究元史的新紀元。 近代狀元中,對中國政治局勢起過重大影響和作用的是清鹹豐六年(1856年)丙辰科狀元翁同〖HT5”,7〗龠〖KG-*3〗禾

。他一生兩為帝師,在晚清帝、後兩黨之爭中為帝黨首領。甲午中日戰爭後,積極支持康有為變法主張,並密薦之於光緒帝,最終促成“戊戌變法”,使當時政局發生重大變化。 近代狀元中,最早開始從事實業活動並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狀元張謇。他於及第後次年(1895年)即從事實業活動,先後辦起數十個企業及大批社會事業,影響遍及全國,被譽為“中國之大教育家、大實業家”。

【“人參狀元”翁同騄】

翁同騄為鹹豐時大學士翁心存之子,孫毓汶為大學士孫玉庭之孫,尚書孫瑞珍之子,道光二十四年狀元孫毓氵桂之弟。翁、孫二家,狀元、宰相,同列清要,孫毓汶與翁同騄又同舉進士。孫書法甚妙,翁書法亦甚佳。故是科狀元,無第三人敢爭,都以為非此二人莫屬。

孫家銳意要使毓汶獲狀元,俾可與毓氵桂成兄弟狀元,乃精心安排。照例,赴殿試的進士家離殿廷稍遠的,前一夜可寄宿在朝門附近。孫府近皇城,而翁家較遠。是晚,孫家以世誼邀翁同騄來家夜宿。孫瑞珍拉翁攀談直到深夜,翁倦甚,而孫毓汶則早已就寢。翁將入睡,住房四周爆竹之聲大起。徹夜不斷,翁終夕不能成眠。天明入朝,已困頓無力。 殿試時,翁因徹夜未眠,執筆無力;正難以支撐時,忽想到卷袋中有人參兩枝,急含口中。一時神誌奮發,手不停揮,一氣嗬成。 翁中狀元後,方始悟及那一夜乃孫家設計使其困頓無力,欲使孫毓汶中第一。當時遂有人稱翁同騄為“人參狀元”。 甲午日本侵朝時,翁為主戰派。是時,他養的兩隻仙鶴忽丟失。翁親自寫了訪鶴招帖。但因他書法極有名,故招帖旋為人揭走,此事轟動京城。有人作詩嘲笑說:

軍書旁午正彷徨, 惟有中堂訪鶴忙; 從此熙朝添故事, 風流猶勝半閑堂。

按半閑堂乃南宋宰相賈似道堂號。賈在金兵渡江時,仍與姬妾在西湖萬嶺賜第半閑堂內鬥蟋蟀。 又有人以聯語調侃翁同騄、李鴻章二人,聯為: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農常熟世間荒。蓋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翁同騄是江蘇常熟人,時任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光緒的師傅。 是時,吳大贗為湖南巡撫,甲午戰起,吳大贗請纓殺敵,但他並不知兵,所率軍隊到朝鮮後,甫一交鋒,即臨陣潰散。

又有人以翁、吳二人合撰一聯: 翁叔平兩番訪鶴, 吳清卿一味吹牛。 叔平、清卿為翁吳二人的字。 百日維新失敗後,翁同騄以曾向光緒保舉康有為之故,被革職。永不錄用,交地方官嚴加管束。翁同騄死後,江蘇巡撫奏聞,慈禧僅批“知道了”三字。

翁臨歿時,口占二十字示子侄曰:  六十年間事, 淒涼到蓋棺。 不將兩行淚, 輕為汝曹彈。 其內心之痛苦可知矣。

【末科狀元劉春霖】

慈禧太後是清末同治、光緒兩朝的統治者,一生專橫狠毒。盡做荒唐事,中國最末一科狀元因名易人, 成為當時北京城一條奇聞。對此傳說紛紜,今錄其一。 中國的科舉製度自隋唐興起,曆代不衰。清代沿襲了明代考試辦法,設文科和武科兩項,每三年舉行了一次。參加文科考試的文人士子,必須通過“鄉試”,“會試”,才能取得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錄取後就是“進士”。進士分為三甲(等),一甲三名。頭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稱“探花”。公元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舉行一次殿試。主考大臣經過認真挑選,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後“欽定”。

當時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後正準備做70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首先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字跡流利清秀,文詞暢順華麗,內心頗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時,一股陰雲陡然升起。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一見“珍”字便想起了珍妃、因為珍妃支持光緒皇帝改良,使慈禧太後十分不悅,後來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所以一見“珍”字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廣東人,更無異於火上燒油。她想起太平天國洪秀全,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廣東;在她看來廣東人是她的克星,是無法容忍的。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

當慈禧翻開第二份試卷時,心頭又不禁高興起來。因為第二份試卷是直隸(今河北省)肅寧人劉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風化雨、甘霖普降之意,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場春雨。加之直隸地處京畿,“肅寧”又象征肅靜安寧的太平景象,這對烽火四起、搖搖欲墜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於是,大筆圈定,劉春霖名列榜首,成了頭名狀元。經過主考官的保奏,為照顧社會輿論,朱汝珍的名字雖然沒有抹去,也隻得屈居劉春霖之後了。 但是曆史是無情的,劉春霖中狀元後的第二年就廢除了科舉考試;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滅亡,科學製度被徹底取消,劉春霖便成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名狀元。他中了狀元後為翰林院學士,其間曾到雲南辦過一次公差,此後再沒有做過什麼實際工作;隨著清王朝的滅亡便銷聲匿跡了。

【榜眼?探花?進士】

榜眼

科舉殿試一甲第二名稱榜眼。北宋初期,殿試錄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稱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又眼。明、清兩代專指第二名,第三名稱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編修。

探花

科舉殿試一甲第三名稱探花。唐代進士曲江杏園初宴,稱“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進士二三人為探花使,遍遊名園,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於此。宋代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才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