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春季精神養生宜與忌(1 / 2)

春季宜養神

在春季養生中,養神占首要地位,因為心主宰形體,養神沒有做好,養形也是困難的。中醫臨床上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得神即是目光有神,言語洪亮,神誌清楚,表示正氣未傷,髒腑功能未衰。若至老年,出現目光暗淡、精神萎靡、表情呆滯、語言不利、麵色無華、嗜睡、健忘或癡呆等症,即神衰矣。《壽親養老新書》曾對精、氣、神三者關係進行了概括:“主身者神,養氣者精,益精者氣,資氣者食。”所以說,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氣這樣的物質基礎,精、氣的充盈或匱乏可直接影響到神的作用。清代程文圃在《醫述·養生》中說:“人身之精氣如油,神如火,火太旺則油易幹;神太用則精氣易竭。”故精充、氣足、神全即是健康的表現。如出現精虧、氣虛、神耗就是衰老的征象。

春季精神養生,應符合春天大自然萬物生發的特點,即通過調節情誌,使體內的陽氣得以疏發,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與和諧。春應於肝,從中醫藏象理論看,肝藏血,主疏泄,在誌為怒。肝藏血不足,則疏泄失職,陽氣升泄太過,表現為稍受刺激則易怒。肝最喜調達舒暢,惡抑鬱惱怒。宋代著名醫學家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肝與膽為表裏,足厥陰(少陽)也。其經旺於春,乃萬物之始生也。”肝膽經氣都在春天旺達通暢。古代養生家認為在溫暖的春天裏,精神養生要適應於萬物蓬勃的生機,如《黃帝內經·素問》中指出:“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在精神修養上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向社會施予善良愛心。同時還應像明代養生家胡文煥在《類修要訣》提到的那樣:“戒怒暴以養其性,少思慮以養其神,省言語以養其氣,絕私念以養其心。”

春季養神宜靜心

春季氣候多變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進而影響身心健康,因此,在心理上不要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要以我為主,不受外界牽製,豁達開朗,愉悅身心,明確自己能夠認識自然變化的規律,有能力運用規律來為自己服務,也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在總結前人靜養思想的基礎上,賦予“靜神”以新的內容。他說:“心不可無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為養生之道”,“靜時固戒動,動而不妄動,亦靜也。”“靜神”實指精神專一,摒除雜念及神用太過。正常用心,能“思索生知”,對強神健腦大有益處;但心動太過,精血俱耗,神氣失養而不內守,則可引起髒腑和機體病變。

清靜養神是以養神為目的,以清靜為其法。隻有清靜,神氣方可內守。清靜養神的運用歸納起來,不外有三。一是以清靜為本,無憂無慮,靜神而不用,即所謂“恬淡虛無”之態,真氣即可綿綿而生;二是少思少慮,用神而有度,不過分勞耗心神,使神不過用,即《類經》中所指出的:“少思慮以養其神”;三是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用神而不躁動,專一而不雜,可安神定氣,即《黃帝內經》所謂:“以恬愉為務”。

清靜養神,以靜製躁,也是促使身體健壯、延緩衰老的重要條件。清代養生家曹庭棟認為:“養靜為攝生首務。”為什麼靜能強身抗衰呢?《淮南子》中指出:“靜而日充者以壯,躁而日耗者以老。”就是說,心神安者,其精氣日漸充實,形體隨之健壯,而心神躁動者,精氣日益耗損,形體必然過早衰老。這就是“靜者壽,躁者夭”之理。

春季養生忌肝火旺盛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熱過渡時期,氣候變化多端,時有風寒溫濕交替侵襲人體。這一季節以肝氣為令,冬天蓄積體內的陽氣隨著春暖轉為向上外發,若藏陽氣過多會化成熱邪外攻,如果遇到陽氣驟升,內外兩陽碰撞,易引動內熱而生肝火,繼而誘發多種疾病,此時需調養肝氣。

春天裏病菌蟲害孳生,又是蔬菜淡季,容易使人體缺乏維生素,導致體內積熱,病發春日常見的鼻孔、牙齒、呼吸道、皮膚等出血症,以及頭痛暈眩,目赤眼疾等各種疾患,所以這一時令,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溫微辛食物,以養肝健脾和胃,抗禦外邪對人體侵襲。應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穀豆類的黑米、豆豉、大豆及其製品;禽魚類的鴿子、鵪鶉、鯽魚、泥鰍;蔬菜類的芥菜、菠菜、油菜、胡蘿卜、春筍;果品類的栗子、紅棗、枸杞、菠蘿、甘蔗、橄欖等。將這些食品加以科學搭配食用,就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尤其是蔬果中的多種維生素可充分滿足肝髒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禁忌大辛大熱及海腥類的食物,不吃過膩過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