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體溫症形成之前,一般有如下的先兆:皮膚蒼白、冰冷,而且有紫癜,麵部浮腫,肌肉變得僵硬,尤其是頸部及上下肢肌肉僵硬明顯,寒戰頻繁,有動作協調障礙和思維障礙,呼吸次數及咳嗽反射降低,心率徐緩,有突發性內髒梗塞和末梢性壞疽等。科學家發現,老年人在冷屋內靜坐不動,能誘發心髒病發作。
調查表明,冬季老年人低體溫症患者大約為10%左右,因此,提高對老年人低體溫的警惕十分必要。發現有低體溫症狀時要及時采取升溫措施,如將患者裹上毛毯或棉被,移到溫暖處,或用40℃左右的溫水沐浴,以及使用電熱毯、熱水袋等。如果出現精神萎靡甚至意識不清時,需立即送醫院搶救。
預防低體溫症需要注意:
(1)提高對體溫過低早期征象的識別能力,一旦發現,立即采取緊急救治措施。主要的緊急救治措施是迅速給予保暖。
(2)重視對老年人加強采暖、保暖措施,老年人冬季宜穿暖、軟、輕、保溫性能好的衣服。嚴冬時節限製戶外活動,必要活動時,穿著應足以保暖,戴帽子至為重要,因為有30%的熱量會通過頭部散失。
(3)禁止飲酒,要加強營養,提供高蛋白、高能量和高維生素、清淡可口易消化的食物,有足夠的能量供應,必要時兩餐間可增添牛奶等飲料。
(4)要適當活動,老年人腿腳不靈,冬季常臥床,所以要鼓勵老年人根據自己的體質情況多參加適當的體育鍛煉。
(5)要有向陽、密封暖和的居室,睡覺前關好門窗。
(6)保持安定情緒,勿急、勿躁,盡量少用或不用鎮靜藥,此類藥物容易導致血管擴張,抑製寒戰及降低對溫度的敏感性。
(7)冬季洗澡不要過頻,以每周1~2次為宜,水溫不宜過熱。
冬季宜防寒冷性蕁麻疹
每到寒冬季節,有些人在接觸冷空氣、冷水或進食冷的食物和飲料後,會出現一係列症狀,其中以皮膚“風疹塊”為最主要、也是最明顯的症狀,令人又癢又痛,痛苦不堪。這種對寒冷過敏的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寒冷性蕁麻疹。蕁麻疹有許多種類型,其中因寒冷刺激而誘發的稱為寒冷性蕁麻疹,它是蕁麻疹的一種特殊類型,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種。先天性由遺傳引起,較少見;後天性多在青春期以後發病,許多人常在咽喉炎、扁桃體炎、腎盂腎炎、中耳炎等感染或受涼後發病,也可以是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種表現。患後天性蕁麻疹的人,受寒冷刺激數分鍾內,於顏麵、手背和前臂等暴露部位出現水腫和風團,自覺瘙癢。在接觸冷物後也可發生水腫和風團。當吃冷食時,口腔和咽部也可因冷刺激而發生水腫,甚至腸絞痛。嚴重時,身體其他部位也可發病。當脫離冷環境之後,大約經過半小時至一小時,水腫就會自行消失。
在所有病人中,約1/3有遺傳過敏性背景,即其父母或家係中其他人有蕁麻疹、濕疹、哮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史。遇冷過敏常從兒童期發病,也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皮膚暴露於寒冷後數分鍾,局部有瘙癢性水腫和風團,嚴重時可泛發全身。進入溫暖的室內後數十分鍾或數小時,風團可逐漸消退,癢也減輕。能引發風團的寒冷程度有所不同,有的甚至吸入冷空氣或進食冷的食物、飲料,口唇和口腔黏膜也會發生腫脹,這樣的人不能在冷水中遊泳或淋雨,否則會發生嚴重的類似休克的全身症狀,如頭痛、皮膚潮紅、低血壓和昏厥,如果潛入冷水中遊泳則會喪失知覺,造成淹溺。診斷時,采用簡單的冰塊試驗,即用冰塊接觸前臂皮膚5分鍾,如果局部立即出現風團即為此病。
家族性冷蕁麻疹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女性多見,常自嬰兒期開始發病,並持續終身,但病情的嚴重程度可隨年齡的增長而減輕。一般在受冷後半小時至4小時出現反應,損害為直徑不超過2厘米的紅斑丘疹,而非真正的風團,不癢,但有燒灼感;同時伴有發熱、頭痛、關節痛、白細胞增多等全身表現,可持續至48小時,暴露於冷空氣比冷水容易發病。如果用冰塊試驗即刻反應為陰性,即不出現風團,但在冰塊試驗後9~18小時,局部可發生紅斑和深部腫脹。
患者要堅持避免受到寒冷刺激,外出時應注意麵部和雙手的保暖,並逐漸進行冷適應的鍛煉。皮膚損害處避免搔抓、摩擦、熱水燙、肥皂洗及濫用不適當的外用藥;禁食濃茶、酒、海鮮及一切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易引起過敏的食物,以免加劇病情的發展。如果蕁麻疹是由某種疾病引起的,應積極治療病因。在治療中應避免使用青黴素、巴比妥類、解熱鎮痛藥及磺胺類藥物。
治療寒冷性蕁麻疹,主要是使用抗組胺藥物,對獲得性冷蕁麻疹的效果要優於家族性蕁麻疹。一般認為,賽庚啶對獲得性冷蕁麻疹有顯著療效,但該藥有嗜睡副作用且藥物持續作用時間短,每日需服藥2~3次,不易被病人接受。目前,有很多新一代無嗜睡副作用的抗組胺藥物問市,如息斯敏、敏迪、新敏樂等,它們對這種慢性蕁麻疹都有一定的療效。其中以息斯敏作用持續時間最長,對於整個冬天都易反複發病者,每天口服0.5~1片息斯敏,可作為一種防治的手段加以選擇。
冬季宜防白喉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主要特點是致病菌在侵入部位產生的外毒素使局部形成灰白色假膜、黏膜充血、腫脹等,主要發生於喉部。同時外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部分病兒可並發中毒性心肌炎或末梢神經麻痹,伴有發熱、頭暈、嘔吐、咽痛、口臭、軟弱無力等。
早期隔離和治療患兒,預防和接種“百白破”三聯疫苗,對密切接觸者隔日做咽試培養1次,並觀察症狀及體征1周。患兒應臥床休息,宜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果出現呼吸困難等梗阻體征,須立即搶救,及時做氣管切開。
預防白喉應做好以下幾點:
(1)杜絕傳染源。一經發現有白喉患者就應立即進行隔離,及時進行治療,直到局部症狀消失。白喉病人、白喉帶菌者、密切接觸白喉病人的帶菌者,都應隔離至細菌培養連續3次陰性,這樣才能有效地杜絕傳染源。
(2)嚴格消毒。有白喉病人的家庭、醫院,應嚴格消毒。特別是病人的鼻咽分泌液、痰液要用紙包好燒掉,病人用過或接觸過的物品可用5%煤酚皂液或石碳酸處理1小時,也可用煮沸、曝曬的方法消毒。
(3)注射精製白喉抗毒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每次1000~2000單位,可起到預防作用。
(4)白喉流行時,不要帶孩子到商場、公園、娛樂場所,以避免感染。
冬季宜防會厭炎
急性會厭炎多發生於冬季,常見的有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等混合感染。也可繼發於喉部外傷、灼傷、刺傷、異物擦傷,或受鄰近器官炎症的波及。會厭就是在人的舌根後方呈帽舌狀的結構,由軟骨作基礎,外麵包被黏膜。會厭和舌根之間有左右對稱的凹窩(會厭穀),是骨刺容易落入的部位,其後方是喉的入口;吞咽食物時,喉上移會厭遮蓋喉的入口,防止食物進入喉內。由於受細菌或病毒的侵襲,會厭容易發生急性炎症,急性會厭炎就是會厭和凹窩組織的急性感染。因為會厭的靜脈血流受到炎症的浸潤壓迫,使靜脈回流受阻,所以會厭能很快發生水腫,引起呼吸困難,如果不及時治療,病情發展迅速,可堵塞呼吸道,使人窒息死亡。因此,急性會厭炎是喉科急重症之一,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急性會厭炎的症狀比較明顯,一般喉部劇烈疼痛、吞咽困難,小兒會很快發生呼吸困難和紫紺,同時發高燒、咳嗽、唾液分泌增加、張口流涎、全身酸痛,嚴重者會發生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患急性會厭炎,應該把患兒爭分奪秒送往醫院治療。對於急性會厭炎,一般靜脈點滴抗生素、激素進行對症治療。如果治療及時,不會有什麼危險,幾天時間就可以痊愈。
預防急性會厭炎要注意以下幾點:
(1)科學營養,睡眠充足。孩子科學營養,睡眠充足,能使身體健康,增加抗病力,不生病或少生病。
(2)鍛煉身體。經常進行戶外鍛煉,是增強孩子身體素質的重要一條。孩子小,神經係統的發育還不十分完善,因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較差,對於變化的環境或氣候不適應,容易患急性會厭炎。如果經常進行戶外活動或鍛煉,能增強神經係統的敏感性,以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從而增強身體素質,產生抗病力。
(3)隨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冬季氣溫不穩定,應該隨著氣候的變化增減衣服。如果天氣寒冷,衣服穿少了,身體素質下降,細菌、病毒就會乘機而入,引起感冒,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會波及會厭。
(4)預防鄰近器官炎症。咽炎、喉炎、扁桃體炎等,也會波及會厭,發生急性會厭炎。如果咽炎、喉炎、扁桃體炎等鄰近器官發生炎症,應該及時用抗生素或其他藥物控製,這些部位的炎症消失,自然就不會波及會厭了。另外,還要防止咽部外傷、灼傷、刺傷、異物擦傷,如果咽部發生傷害,應該及時治療。
冬季宜防小兒久咳不愈
由於冬季天氣寒冷,孩子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咳嗽並不斷加重,服用抗生素仍不見好轉,相反出現了氣急、咳嗽、鼻翼煽動、點頭樣呼吸、口唇青紫、發熱等肺炎等症狀。一些醫生認為,冬季小兒久咳不愈與孩子自身狀況及家長對孩子的照看及飲食有關。中醫認為,魚、蝦、蟹、肉等葷腥油膩食物會生痰,過敏體質的孩子食用這類食物會出現過敏反應。而生薑、蔥、胡椒、辣椒等辛辣調料,對小兒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使咳喘加重。
對經常患有呼吸道感染、咳嗽、食欲不振的孩子,除了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外,還可采用健脾養肺的食物,如粳米、白木耳、黑木耳、白蘿卜、百合、銀杏、蛤蚧、玉竹、薏苡仁等。當孩子咳喘伴有發熱時,體內水分消耗過多,應注意補充水分,可多喝開水、米湯及鮮果汁,還需要補充雞蛋、蔬菜,保持營養均衡,提高免疫力。
冬季宜防肛腸病
進入冬季後,天氣逐漸轉涼,人體一時還不能馬上適應氣候的變化,此時正是肛門部疾病好發的季節。除氣候因素外,此時人們戶外活動減少,還經常喜歡吃火鍋、燒烤等美食,要知道這些都是引發和加重肛腸疾病的一些主要原因。
肛腸疾病主要的症狀有大便出血、腫物脫出、疼痛、流膿、滲液及便秘等,其中尤以大便時出血最為常見,一般顏色鮮紅,出血量可多可少,如長時間出血,極易導致人體貧血。引起便血的常見病變主要有痔瘡、肛裂、息肉、結直腸炎症、潰瘍等,當然肛腸部癌症也經常會出現便血,因此應請專業醫師協助鑒別。
要預防肛腸疾病,平時應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堅持每天進行提肛鍛煉,久坐久立後,適當變換一下體位;積極治療便秘,保持大便通暢,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排便後應及時用溫水清洗;配合合理的飲食,多飲開水,多食易消化及粗纖維食物,如新鮮的蔬菜、水果和黑芝麻、胡桃仁、蜂蜜等,避免嗜食煎炸、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