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冬季祛病養生宜與忌3(2 / 3)

疥蟎寄生於皮膚,直接密切接觸是傳播本病的主要途徑。疥蟎離開人體後可在襯衣、被單、枕套、被褥上存活,因此通過間接接觸也可傳染上本病。人體感染後,疥蟎叮咬、穿行皮膚時引起皮膚機械性損傷而致病,但由此引起的病情很輕,主要為免疫反應所致。疥蟎在進食過程中分泌的唾液和叮咬皮膚時產生的抗原與機體接觸後,發生遲發性的變態反應,產生丘疹、水泡、結節,伴劇癢,有時可見到風團和血管炎。

人感染疥蟎後經過一定的潛伏期才發病,第一次感染疥蟎者經4~6周出現臨床症狀,再次感染者出現症狀早,約24~48小時發病。疥蟎易侵犯皮膚薄嫩的部位,如手指縫、手腕前麵、肘窩、腋窩、乳房下、外生殖器、腹股溝、大腿內側、下背部、腰部和臀部等處。皮疹主要為丘疹和小水泡,微紅、針尖大小,散在分布。仔細觀察能發現“隧道”,其頂部有一針頭大灰白或微紅的小點,即為疥蟎。隧道為本病特有的病變。在陰囊、陰莖和大陰唇等部位有結節出現,約豌豆大小,淡紅色,半球形,有浸潤感,位於皮膚淺層,散在分布,此結節稱“疥瘡結節”,具有特征性。其他皮疹消失後,結節仍能持續數月至1年以上,可以自然消退。有的患者可有紅斑、風團、血管炎改變。

本病引起的主要症狀為瘙癢,尤以夜間為重,在進入溫暖的被窩時瘙癢更為明顯,以至難以入睡。病程較長者可出現繼發性改變,如抓痕、血痂,繼發皮膚感染如毛囊炎、膿皰瘡、癤腫,有的還可引起淋巴結炎、淋巴管炎、腎炎等。有些患者在疥瘡痊愈後瘙癢仍持續2~3周,稱疥瘡後遷延性瘙癢症,其發生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也有患者患過一次疥瘡後得“恐疥病”,雖然此類患者並無皮疹出現,但總懷疑患有此病。疥瘡患者可伴發其他性傳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等。

患者在未治愈前不要和別人密切接觸。衣服、被褥等必須消毒後再用。殺死疥蟎,本病才能治愈。對於成人來說,用含有丙體666的軟膏或霜、液體等製劑的治療通常是有效的;我國生產的製劑為“疥靈霜”,能殺疥蟎成蟲和若蟲,但能否殺死疥卵不能肯定。一般做法是:

(1)更換和煮沸衣服及床上用品,隻能幹洗的衣服必須於4天後才能用。

(2)用藥前用熱水和肥皂洗澡。

(3)從頸以下徹底地塗遍全身,讓藥物滲透於皮內,一次用藥需30克,這是覆蓋整個皮膚所需的劑量。

(4)保留12~24小時,洗澡衝洗掉藥物,更衣和更換床上用品。

(5)必要時3~7天後再重複1次,丙體666是六氯環己烷的異構體,殺蟲力強,毒性也大,是一種作用力強的神經毒物質,經胃腸、呼吸或經皮膚吸收都能引起中毒。塗到病人皮膚上的丙體666有10%被吸收。吸收後引起神經係統中毒,出現頭痛、嘔吐、昏迷、抽搐等症狀。因此,兒童、孕婦、癲癇病人和神經係統有疾病的患者以及皮膚有較大麵積的抓破者不能用。

硫磺軟膏是最早使用的殺疥蟲藥,濃度5%~10%,成人用10%的硫磺軟膏,兒童用5%硫磺軟膏。治療方法:於搽藥前先用熱水和肥皂洗澡,拭幹後自頸以下塗遍藥物,有皮疹的地方多搽些,每日早晚各1次,第4天洗澡,更衣及被單,煮沸消毒,兩周後仍不好可重複1次。在搽藥期間不洗澡不更衣,以保持藥效。但此藥有氣味,易染色,用起來較髒,患者不喜歡用。另外,本藥能經皮膚吸收,產生毒性作用,不可長期反複應用。含高濃度的硫磺不能用於孕婦疥瘡患者。疥瘡結節能自然消退,可是因為“結節”持續存在,患者往往要求治療,以促其盡快消失。可選用疥靈霜、焦油凝膠治療,每晚搽1次,連用2~3周。皮質類固醇激素外用或結節內注射也可使皮疹消退。對於疥瘡後遷延性瘙癢症患者,可口服止癢藥如撲爾敏、克敏能等,在成人可外用激素類藥物,兒童可用潤滑劑。如有繼發感染需抗炎治療。性伴侶和接觸者都應到醫院檢查和跟蹤觀察,如果有皮疹出現,應進行徹底的治療。

預防疥瘡要注意個人清潔衛生,避免和疥瘡患者直接接觸或共用衣物等。要注意個人和環境衛生,如不要和病人同睡一床,不要與病人握手,不穿病人的衣襪及經常一起洗澡,同時搞好室內外衛生。發現患者應行隔離治療。家庭中、集體宿舍內有人患病,或性伴侶等有類似疾病時,都要同時治療,以免反複感染。

冬季宜防小兒佝僂病

佝僂病是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小兒多發病。本病是因攝入不足、少見陽光、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代謝障礙等導致體內缺乏維生素D,從而使鈣、磷代謝失常,嚴重者可發生骨骼畸形,活動性病例在冬春季較常見。嬰幼兒時期生長相對較快,所需要的維生素D也多。未成熟兒或多胎兒更因先天不足,肝腎機能發育不完善,再加上後天不能科學地喂養,維生素D及鈣、磷的攝取,貯備不足或吸收不良,不能很好地利用,或因食譜麵窄,食物中鈣、磷比例不當,均可導致佝僂病的發生。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病因主要是日光照射不足,則身體內缺乏內源性維生素D3;含維生素D的食物攝入不足,如少食魚肝油、蛋黃、人乳等食品;嬰兒骨骼生長速度過快與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成正比,維生素D需要量大;胃腸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及鈣、磷的吸收和利用。維生素D缺乏時鈣、磷經腸吸收減少,血鈣、血磷下降。同時骨髓軟骨細胞的正常增殖、變性過程,毛細血管對軟骨細胞的侵入以及軟骨與骨樣組織的正常鈣化都發生障礙。並且,骨樣組織的形成則繼續進行,骺幹連接處原來的鈣化預備區遂被較寬的中間區所代替。中間區缺鈣質軟,受壓時向四周凸出,使產生畸形。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營養品,所含的熱量很高,所含的蛋白質、脂肪及糖類也都適合於小兒的消化能力及生長需要。鈣、磷比例為2∶1,適合於吸收利用,使小兒不易患佝僂病。若無其他疾病而過早斷奶(8個月以前),又未能及時地在斷乳前逐漸加以輔食,不能保證各種營養素的供應,造成鈣、磷的吸收和利用相對不足。因此,斷乳時間以8~12個月為宜,在斷乳前逐漸加輔食,炎熱季節和小兒患病時不應斷乳,以春秋季斷乳為宜。另外,在斷乳後切忌盲目大量喂食嬰兒,因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大量進食易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等消耗性疾病。

佝僂病雖很少直接危及生命,但因發病緩慢,易被忽視,一旦發生明顯症狀,機體的抵抗力低下,容易並發肺炎、腹瀉等嚴重疾病,對小兒健康危害較大。佝僂病早期的骨骼變化尚不明顯,常有食欲減退,性格改變、不活潑、易激怒、易興奮、好發脾氣,睡眠不安、經常於睡眠中驚跳,或輕微刺激即驚醒並常常哭鬧,多汗,吃奶或哭鬧時出汗尤甚,汗為酸味,或有尿臭,易發生骨折。由於多汗刺激枕部,經常摩擦形成環形脫發區,即枕禿。由於肋、胸骨軟化內陷,可使胸骨柄前突,形成雞胸。由於肌肉和肌腱鬆弛,肌張力低下,可見腹部膨脹。下肢早期可見膝內翻呈“O”形,而1歲以後可因肌肉牽引而形成膝外翻呈“X”形。臨床以顱骨軟化、出牙遲、肋骨串珠、O形腿、X形腿等骨骼症狀為特征,多發生於6~24個月的小兒,未成熟兒較多見。

患兒由於骨質疏鬆,加之肌肉韌帶的牽拉和重力的影響,可發生骨骼畸形,如雞胸、膝內外翻,脊柱後突等。故活動期患兒應臥床休息,衣服應鬆軟,褲帶不要束得太緊。不要過早地讓嬰兒坐、立和行走,以避免畸形的發生。當患兒發現出牙遲緩、囟門晚閉、雞胸、四肢畸形,O形腿或X形腿等症狀明顯時才求醫治療,此時已為時太晚,給治療和矯正帶來極大困難,故對嬰兒要注意觀察,發現病情應及時求治。佝僂病患兒抗病能力低下,易受外部侵襲。患兒易患呼吸道、消化道急性傳染病,其中並發肺炎為本病病症的主要原因。重症佝僂病因胸部畸形、狹小,致使吸氣性擴張不足,易引起呼吸、循環障礙,因此防止感冒、防止各種感染,尤其預防並發肺炎甚為重要。在補充維生素D時,忌用苯巴比妥類的鎮靜藥,因為這類藥物可影響維生素D的吸收。另外,在患兒合並其他疾病時,盡量避免使用對肝、腎功能有損害的藥物。

防治本病應注意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陽光中紫外線可使皮膚中的7脫氧膽固醇生成維生素D3,患兒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給嬰兒增加日光照射,每日1次,每次15分鍾,15個月以上的嬰兒可延長到1~2小時,冬季要做好保暖,不要隔著玻璃曬太陽,還要注意保護眼睛,避免陽光直接刺激。要提倡母乳喂養,6個月後要及時增加輔食,多食含維生素D及鈣、磷豐富的食物,如魚肝油、肝髒、蛋黃、牛奶;患兒不要久坐或久站,以防止發生骨骼變形;小兒不宜係褲帶,可穿背帶褲,以防止肋骨外翻。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於預防本病也很重要。佝僂病患兒多數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狀,各種營養吸收障礙,形體虛弱,易感外邪。小兒飯前便後不洗手,經常吸吮手指或喂被蚊蠅汙染的食物,未經煮沸的蔬菜及水果等均可增加感染的機會,引起長期腹瀉,使維生素D缺乏,而加重了病情。

冬季宜防口角炎

口角炎是冬季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其發生原因在於冬季氣候幹燥,使人的嘴唇及嘴角皮膚黏膜幹裂,在這種情況下容易使細菌乘機侵入,引起感染發炎和口角糜爛等。再則,冬季食用的副食品品種單調,新鮮綠葉蔬菜和瓜果少,人體內維生素B2攝入不足。此外,經常舔舌、流口水、感染、發燒等也是患口角炎的重要誘因,因為口角外流出的唾液過多,會形成適合白色念珠菌繁殖生長的溫暖而潮濕的環境,而白色念珠菌正是口角炎的感染源之一。

預防口角炎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洗臉時最好不要用有刺激性的肥皂,洗完臉後在口角和唇部塗抹一點護膚油脂。平時不要用舌頭去舔唇部,進食後要擦幹淨口角,在飲食上要吃新鮮綠葉蔬菜和水果,特別是富含維生素B2的菠菜、雪裏蕻、胡蘿卜和動物肝髒、蛋黃、牛奶、豆製品等。口角炎發生後應及時治療,可口服維生素B2片,或複合維生素B2片,一日3次,連服7天。發生口角局部潰爛者可用龍膽紫或中成藥冰硼散塗抹;無滲出物的口角炎,可塗膚輕鬆軟膏;屬於白色念珠菌感染者,需要用克黴唑軟膏塗抹患處。

冬季宜防低體溫症

發熱容易被病人和醫生發現與重視,從而得到及時治療,而低體溫則不易被人注意。低體溫症是指體溫降到35℃(肛溫)以下的狀況,多在室溫降至10~18℃時發生,隨著體內熱能的不斷散失,患者開始出現定向力障礙、思維混亂、運動失調。人體在正常狀態下是保持恒溫的。人的體溫並不隨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發生明顯的變化,因為位於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具有調節人體體溫的功能,使人的體溫恒定,但超過一定限度時,產熱與散熱之間的平衡會被打破,體溫應會上升或下降。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體內的各種機能均會起退行性變化,大腦的生理減輕、功能衰退、血管硬化,使得老年人的體溫調節功能減退,體內的溫度常常低於37℃。還有,老年人食欲不振,飯量減少,因而攝入的糖類能量不足,這也是老年人容易發生低體溫症的原因之一。另外,某些藥物如氯丙嗪、苯巴比妥等鎮靜安眠藥,也可促使低體溫症的發生。飲酒對任何年齡的人都會增加“體溫過低”的危險性,這是因為酒精妨礙血管收縮這一保暖的天然防禦機能,同時又減低了人體對寒冷的感知,從而耽誤采取預防措施。因此,對持久暴露在寒冷環境中的任何人,比如滑雪者、狩獵者、野營或徒步旅行者,都一律禁止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