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冬季祛病養生宜與忌3(1 / 3)

冬季宜防腰腿痛

醫學上把“腰腿痛”稱為坐骨神經痛。人的腦子和神經是負責人體全身活動的。坐骨神經是人身上最大最長的神經,從腰部一直分布到兩條大腿、小腿和足部。人的下肢活動主要由坐骨神經支配。如果坐骨神經發炎或受到其周圍病的壓迫,就會引起腰、臀部、大腿、小腿酸痛。當彎腰、行走、咳嗽、打噴嚏或者蹲下大便時,疼痛更厲害,嚴重時可影響工作和生活。所以,冬季宜防“腰腿痛”。

坐骨神經怎麼會發炎呢?中醫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腰腿部受風、受潮、受寒等,所以這病俗稱“寒腿”。另外,得了風濕、感冒、結核等,或者受了外傷,也能引起坐骨神經痛。

怎樣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呢?

1.要適當休息

正在發病,腰腿疼痛的時候,要躺下休息,最好睡硬板床,腰間墊一個小枕頭,以保持腰和尾椎骨地方的肌肉鬆弛。發病不太厲害,也要適當休息,暫時不要扛東西,不要從事重體力勞動。

2.要注意保暖

特別是要注意不讓腰和尾椎骨的地方受風、受寒、受潮,以防病情加重或複發。另外,咳嗽、打噴嚏時不要用力過大,否則會牽動神經,加重疼痛。腰腿疼痛時,可在腰、腿上拔火罐或者用熱砂袋、熱水袋作熱敷。

可服用中藥獨活寄生湯:

獨活6克,桑寄生18克,防風18克,秦艽12克,當歸12克,川牛膝6克,白芍9克,茯苓12克,黨參12克,製附子6克,桂枝3克,水煎服,每天服用1劑。

3.體療

為了加速慢性期坐骨神經痛的早日痊愈,這裏介紹一套“一睡,二坐,三站”的自我體療康複辦法。

一睡:仰臥、屈腿,輪流伸直兩腿,接著向上輪流舉腿。一般健側下肢一下子能直舉到與床麵成90度,患側下肢開始多半僅能舉40度左右,以後可逐步增加直腿高舉的角度。

二坐:正坐在床沿或椅邊,足跟著地,足尖翹起,兩手平放大腿上,隨後逐步向前彎腰,兩手也同時推向足部。在初練時,兩手或許隻能推到小腿上,練久以後,能抵達足背和足尖。

三站:兩手叉腰直立,先輪流直腿向前舉起,接著盡量分開兩腿站立,輪流彎曲左右膝部,使身體呈弓形下蹲,這樣另一側未彎曲的下肢便受到一股伸直的牽拉力作用。

這套自我體療康複方法,應該每天進行2次,可安排在早晚各1次,每次都應一氣嗬成,每個動作可重複20遍左右。隻要持之以恒,經過幾個月後,不但坐骨神經痛的症狀會消聲匿跡,兩腿的靈活性也會大有好轉。

冬季宜防皮膚瘙癢症

冬季,皮膚常會感到奇癢難忍,而且越抓越癢。以瘙癢為症狀的皮膚疾病主要包括應變性、神經性、感染性等幾類,如神經性皮炎、濕疹、股癬、老年性瘙癢等。

癢是一種皮膚感覺,其主要由表皮與真皮交界處的感覺器官和淺表層皮膚神經叢所感覺。人的皮膚,柔軟而富有彈性,它嚴密地覆蓋著全身。冬天氣候寒冷,機體為了防止體溫的散失,使皮膚血管收縮,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隨之減少,所以皮膚缺乏水分和油脂,加上冬天風大,氣候幹燥,皮膚受寒風吹襲,因而變得幹燥粗糙,這是引起冬天皮膚發癢的根本原因。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常常有不少灰塵、泥土和細菌落到皮膚上,另外還經常有一些新陳代謝的廢物,經汗腺排泄到皮膚表麵,與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表皮脫落的皮屑混合成汙垢。如不及時將它們清除幹淨,便會聚集起來,不僅妨礙皮脂腺、汗腺發揮正常功能,而且還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引起癢感。冬天由於人們洗澡和換衣的次數減少,皮膚表麵汙垢增多,也容易引起皮膚發癢。在寒冷的冬天,人們習慣地喜歡吃一些辣椒、蔥、蒜等刺激性的食物,這樣會使人感到暖和一些;另外也有一些人常常通過飲酒來取暖。如果這些刺激性的東西吃得多了,有的人也會導致皮膚陣發性發癢。此外,冬天如穿緊身的毛織品內衣,由於毛織物對皮膚神經末梢的刺激,或由於皮膚對毛織物發生過敏反應,也都可引起皮膚發癢。

冬令皮膚瘙癢症的發生雖是以天氣變冷為前提,但真正的誘因卻是熱,每當從寒冷的室外進入暖和的室內,或是躺在熱被窩以及用熱水燙洗時,瘙癢就會隨之而來。冬令皮膚瘙癢症發作起來,人們會不自覺地進行搔抓,同時精神注意力也就集中在癢的地方。當癢感在一陣搔抓後不緩解時,往往會使人的情緒變得焦躁、激動和不安。這些刺激使得內分泌改變,癢感愈加強烈。另一方麵,搔抓本身不僅構成對皮膚血管神經的一種刺激,還會使某些區域發生感染或原有炎症擴散,增加刺激的強度,因此,皮膚就會產生越抓越癢的現象。

皮膚瘙癢的治療可外用0.5%薄荷腦酚甘油洗劑、2%樟腦霜或2%石炭酸軟膏,皮膚幹燥者可用15%的尿素軟膏,苔蘚化時外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軟膏。使用這些乳劑和霜劑,具有一定的止癢作用,使得機體能夠忍受而不去搔抓、燙洗,從而使得症狀緩解。此外,也可用抗組胺類藥物撲爾敏等治療。有條件者可進行礦泉浴,這對止癢去病大有裨益。

冬天皮膚發癢,隻要找到原因,采取相應的指施,避免用搔抓、摩擦和開水燙的方法來止癢,一般是可以防止的。需要預防皮膚瘙癢者應當注意不要用過熱的水擦洗身體,內衣要柔軟寬鬆,宜棉織品,最好不穿人造纖維織物的內衣。常洗澡、勤換衣是解決皮膚發癢的一個有效措施;但洗澡時不要用堿性太大的肥皂,因為堿雖能清除汙垢,也能降低皮膚的酸性,減弱皮膚的殺菌能力,給細菌造成適宜滋生的環境。值得提出的是,由於冬天的皮膚缺少油脂,過多地用溫度較高的熱水洗澡,反而會使皮膚更加幹燥而引起皮膚瘙癢。因此,冬天洗澡的次數不宜過多,除工作性質要求天天洗澡外,一般以每周1次為宜。另外,要注意飲食,不要飲酒、吸煙,濃茶和咖啡等也不宜多飲。

冬季宜防治凍瘡

凍瘡是由於皮膚局部血管痙攣,皮下瘀血、水腫造成的。一般多發生在手指、手背、足跟以及耳朵等部位。冬季寒冷刺激可使耳朵、麵頰、手腳等部位的皮下淺層血管收縮,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和瘀血,從而發生凍瘡。凍瘡開始時,局部皮膚紅腫發癢,接著顏色逐漸變成紫紅色或暗紅色,較重的就發生水皰潰爛,並有疼痛。引起凍瘡的外在因素是氣候寒冷而潮濕,但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凍瘡,而與受凍時間的長短及體質強弱有密切關係。凍瘡多在兒童、老人、青年婦女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上發生。

預防凍瘡,首先要注意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寒冷的能力。隨著天氣的變化,注意身體的保暖。冬天,手足要加強防護,注意保暖和保持幹燥。鞋襪要寬鬆,勤換襪子。手足暴露於嚴寒後,不要馬上烤火或在熱水中泡,可以在溫暖的地方休息,並將受凍部分摩擦發熱。容易患凍瘡的人,應從天氣剛轉冷時就注意保暖,天氣轉暖後不要馬上減脫鞋襪。因為凍瘡往往是在天氣突然變冷,防護不好或溫度稍微上升馬上解脫防護時產生的。其次,不要長時間地站立或臥下不動,以免影響血液循環。第三,要注意營養,保證冬季身體所需要的足夠熱量。第四,經常患凍瘡的人在冬天來臨之際按摩易生凍瘡的部位,可起到預防作用。臨近冬天時,要多活動手腳,經常用溫水洗泡,摩擦手足,增加對寒冷的適應能力。

凍瘡初起時不易覺察,當感覺到局部刺癢灼痛時,輕微的凍瘡已經形成。這時如及時采取措施,加強保暖,尚能使其逐漸好轉,症狀不再加重。凍瘡早期的皮膚呈紫紅色,有不同程度的硬結和紅腫,症狀加重後可出現水泡或潰爛,潰爛後引起感染。生凍瘡後宜馬上用火烤或用熱水浸泡,因為凍傷的皮膚已經缺氧,如果溫度突然升高,細胞就需要更多的氧氣,使皮膚細胞缺氧更為嚴重,導致細胞變性和死亡。

治療凍瘡主要是改善局部微循環,提高組織抗寒能力,使患者能度過寒潮的侵襲,不發生凍瘡。凍瘡的治療可分為全身治療和局部治療,全身治療主要是口服阿托品等興奮交感神經、擴張血管類藥物和維生素E等,提高血管對寒冷的應激力。局部治療較為常用,可采取藥物浸泡療法和局部塗抹敷貼各類霜劑、軟膏、酊劑、搽劑、硬膏等,也可采用一些簡、廉、便的驗方等。

(1)用熱鹽水泡洗患處。

(2)每晚用花椒適量煎湯,趁熱洗患處。

(3)取醋適量,置火上煮熱,用布趁溫熱洗敷,每日2~3次。

(4)取生薑1塊,在熱灰中煨熱,切開搽患處。或將生薑50克搗爛,加入白酒50毫升中浸泡,攪勻後外擦患處。

(5)取陳皮烤焦研末,豬油調敷患處。

(6)取豬油10克、蜂蜜30克,調勻塗患處,每日2次。

(7)取花生衣炒黃研碎,過篩成粉末,每50克加入醋100克,調成糊狀,放入樟腦粉1克,用酒精少許調勻,藥糊厚厚地敷於患處,然後用紗布固定,一般輕症2~3天可愈。

(8)取螃蟹1隻,燒焦存性,研成細末,加入蜂蜜適量,調勻使成膏狀,塗於患處,每日換藥2次。

(9)取生薑、辣椒、白蘿卜各適量,水煎熏洗患處,每日1~2次;生薑60克,搗爛,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後,每日3次外搽患處,連用7天。

(10)取尖紅椒10克,洗淨切細,以60度燒酒50克,浸泡10天,去渣過濾,製成辣椒酊,外敷患處。

(11)取山藥適量,去皮搗爛敷於患處,用紗布包紮,幹後即換藥。

(12)取大白菜500克,洗淨後煎濃汁,睡前洗患處。

(13)取橄欖核數個,燒炭研末,用熟豬油調塗患處。

(14)取蘿卜1個、橘皮9克,加水煎湯洗患處,再取螃蟹殼2個焙幹研成細末,加入香油調勻塗患處。

(15)取山楂適量,燒熟去核,搗爛趁熱攤在布上,外敷患處,每日1次。

(16)取花椒15克研為細末,大蒜15克去皮搗爛,加入熟豬油70克,混合攪勻成膏狀,外敷凍瘡未破處,用紗布包紮,每日用藥1次。

(17)為防止凍瘡冬季複發,在夏季,將大蒜頭搗爛、曬幹後,常搽在易患凍瘡處,有預防效果。

冬季宜防疥瘡

疥瘡俗稱“瘌疥瘡”,是由於疥蟎寄生在人體皮膚表層而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好發於冬季,男女老幼都可發病,主要通過接觸傳染,也可通過性接觸傳播,常在家庭和集體中流行。疥蟎俗稱疥蟲,肉眼尚可察覺,分為雌雄兩種。雄性成蟲比雌性成蟲小,約為雌性成蟲的一半。卵呈橢圓形,淡黃色,殼很薄,常4~6個卵聚集一處。卵位於表皮的隧道內,在人體或動物的體溫作用下,經2~3天孵化成幼蟲。幼蟲爬出隧道到皮膚表麵,以後躲藏在毛囊口內,吸取分泌物作為食料。幼蟲形態似成蟲,3~4天即蛻皮成為若蟲,雄性若蟲再蛻皮兩次成為成蟲。雄性成蟲和雌性若蟲在體表交配後,雄性成蟲立即死亡,雌性若蟲受精後鑽入皮膚角質層內,形成隧道,不久即蛻皮為成蟲。雌蟲產卵後死於隧道內,一個雌蟲平均產卵約40~50個,平均生存6~8周。由卵演變為成蟲約7~14天。

疥蟎離開人體後在室內可存活2~3天,在50℃的溫度下10~20分鍾能被殺滅。疥蟎的種類很多,有動物疥蟎和人型疥蟎,動物疥蟎不能在人皮膚上長久定居,即使感染症狀也較輕。引起人患疥瘡的是人型疥蟎。疥瘡患者身體表麵疥蟎數量不多(除挪威疥瘡外)。雄疥蟎少見,雌性疥蟎平均隻有10~15個,分布於廣闊的皮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