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名是要記人家譜的,是很尊貴的。依文字記錄,古時嬰兒出生三月命名,且很注重,通常是長輩和老師取的,也是長輩和老師(包括以後的上級)稱呼的。為了表示其尊貴,在一般公開場所是不能隨便稱呼的。
名和小名、筆名是兩回事,小名(乳名)是孩子剛出生後隨便取的,為了表示親切,小名可以用“貓呀”、“狗呀”“花呀”、“草呀"等這些俗氣的字眼。有的人迷信,認為小名越難聽,孩子就越好養活;還有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就取為“墩墩”、“壯壯”等。
筆名,自清末以來,有些人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不想用真名,就取個筆名。如:老舍原名舒慶春,老舍就是他的筆名。
字也稱表字,它是按照人名中的字義另取的別名。根據我國古代禮儀,男子二十歲成人,進行冠禮並取字;女子十五歲可嫁,舉行笄禮並取字。
說明他們已長大成人,可以談婚論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僅限於士大夫和知識分子,貧民百姓則有名無字。古人的字與名有著很大的關聯,字通常是名的解釋或補充,二者互為表裏。《顏氏家訓》中有“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的提法。
字是在公眾場所使用,成人後用途最廣。如:漢人韓延壽,字長公;諸葛亮,字孔明,亮與明同義;韓愈,字退之,為反義。古代在男子“字”的前麵加“子”表示對男子的尊重,如宋代文學家蘇軾,字子瞻;趙雲,字子龍。用“德、公、元”等褒義詞起字,也表示對男子的尊重或美稱。如:劉備,字玄德;張飛,字翼德;陶淵明,字元亮等。
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是人名字以外另起的稱謂,與名、字往往沒有什麼內在聯係,可分為別號、贈號、綽號、法號、年號、諡號、廟號等。
名人雅士起的號,謂“雅號”,如諸葛亮號臥龍先生,唐代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宋代蘇軾號東坡居士,明代唐寅號六如居士,清代鄭燮號板橋等。有些另4號的使用率遠遠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自己起的,不像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局限,所以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表示鄙視利祿的意思。有用號明誌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
綽號,往往是被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稱謂,又叫諢號、混號、混名,如《水滸傳》裏梁山上一百零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如“花和尚”魯智深、“黑旋風”李逵等。“花和尚”、“黑旋風”都是綽號,且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
諡號,古代的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要根據他們的生平作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往往分為褒義的,如文、武、明、莊、景等;還有貶義的,如煬、厲、靈等;還有表示憐憫的,如哀、悼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有些人的名字又有了變化。封建社會姓劉的姑娘嫁給了姓趙的人家,結婚後,她的姓名就成了“趙劉氏”。現代人也有用此辦法取名的,但不同的是把那個“氏"字換成了自己的名字,如“李佩珠”嫁給了一個姓“王”的丈夫後名字就改成了“王李佩珠”了(香港婦奇結婚後這樣起名的人很多)。
古代取名的學問中國從古代就對取名很重視,人們把為後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來三個月後由父親起名,但也有滿月起名、周歲起名,以及在生下來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從周朝起,起名已經納入禮法,形成了製度。
古人認為,一個好名字涉及的內容多樣,有文化背景、個人信仰、社會發展走勢等,尤為重要的是與《易經》相結合,與先天八字的強與弱,先天五行的喜與忌,五格數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經》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結合。古人覺得一個好名字,不但寓意、聽感、美感和五格數理好,還要與八字強弱互補、陰陽合一,循環相生,並與先天五行喜忌相符,隻有這樣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於人的一生。
中國人在取名時,經常會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來區分同一個家族的不同輩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個字表達輩分,而用另一個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義,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樣的偏旁來表示同一輩分。
中國古代因為宗法製的影響,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諱的製度。講究為尊者諱——在交談和書寫時,遇到君父長輩的名字就要回避;取名時也避免取他們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現在雖然不再講究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時盡量不取和父輩或祖輩同名或同音的字。由於避諱的原因,現代的中國人還是認為直呼長輩的名字為不尊重。
幾千年來,許多學者對姓名的筆畫也進行了研究,並與《易經》相結合形成一門獨立的測字學。後來,曆經各代學者補充整理、詳加說明,但並沒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視。19世紀初,日本學者雄崎健翁對中國姓名學進行了比較係統的整理,並稱為“聖學”。隨後,又傳人新加坡、香港、澳門、台灣、韓國等地區,形成現在的姓名學,並沿襲至今。
現在,姓名學已經風靡中國,出現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網站,並出現很多所謂起名大師或起名專家。其實要想取一個好名字,並非起名大師一方麵的工作,需要收集與整合多方麵的資料。
取名注意事項多數父母給孩子取名,通常寄托了對子女的期望。取名要按照性別、生日時辰、家庭成員的曆史,族譜、家譜的傳承’社會的現實情況,以及父母的願望等,綜合取舍,再決定。下麵介紹幾種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區分男女取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按照其性別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習性不同而決定。
男性取名特點:依據男子勇猛、堅韌、豁達、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難、勇於鬥爭、敢於嚐試的特征,選用鷹、虎、彪、豹、鵬、大鵬、萬《裏、高山、山、海、川、河、大幹、長空、宏偉、飛、升、騰、達等字取名;依據男性有理想、有抱負、有宏偉目標、要建功立業的特點,選用保國、進帥、國柱、棟梁、向前、為民、建功、建勳、弘業、知遠等字取名;依據謀求一生平安、發財進寶的特點,選用進財、進寶、財旺、金寶、富貴、四吉、喜財、升財等字取名;還有選用不俗的字、表達誌願的字、表達操守的字、表達長壽的字取名,甚而選用外國譯音字取名等,層出不窮。
女性取名特點:選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見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姍等;選用花草這類字來表示女子名字,這種形式表達出女子像花一樣美麗、嬌豔、動人,聽了名字就讓人喜歡,如芝、蘭、芋、芍、菊、薌、芯、蘆、芙、芽、苓、蓯、花、芬、芳、芹、蓉、蘋、茉、莉、苗、英、芨等;選用玉石珍寶一類字取女子名,象征女性的高貴,如玉、瑪、瑙、環、玨、珀、珍、珊、珠、琪、琳、瑚、瓊、瑛、寶、金、銀、鈺、釧等;選用豔美一類字取女名,表達女性的美麗、可愛,如美、麗、娜、倩、俊、娟、花、豔、妍、鮮、豔等;選用柔情、柔景一類的字取女名,表達女性溫柔可愛的性格,如雲、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選用有關女德這類字取女名,表達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靜、嫻、淑、秀、俊、閣、釵、釧、香、文、雅、真等,色彩繽紛。
崇尚聖賢取名法古往今來,人們取名時,也以聖賢的名字來取名,表達出對聖賢的崇慕,如選用堯、唐、舜、虞、禹、湯、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顯的例子。
引經據典取名法截取經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變化,作為名字,表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賀方,來自《詩經·大雅·下武》“四方來賀”;侯朝宗,來自《詩經·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於海”;詡字,來自《禮記·少儀》“會同主詡”,鄭玄注:“詡謂敏而勇。”
五等爵位取名法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冊封貴族的等級,象征貴族的權勢與地位。人們取名選用公、侯、伯、子、男是表示對權勢的尊崇。
崇尚道德取名法中國人因受儒家思想和傳統文化的熏陶與影響,有一種崇尚道德的傳統美德,在取名方麵也能體現出來。如:取名時選用德、道德、敬德、仁、義、禮、智、忠、孝、節、忠恕、守敬、誠、忠誠、實、誠實、德潔、德行、恒節、德福、建德等。
崇尚吉祥取名法很多人取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選用吉祥、幸福方麵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祿、壽、喜、禧、有福、幸福、慶、吉慶、瑞、祥瑞、竹瑞、嘉、興、利、興利、勝、勝利、天、天勝、壽、鶴壽、偉、大偉、安、平安、進喜、煥發等。
崇文尚武取名法文、武是人們建功立業的兩種途徑。有人崇尚文,如文、文學、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華、翰、翰林等;有人崇尚武,有關的字有武、威、縱、天縱、震、強、加強、力、大力、鎮、鎮武、振武、虎、彪、豹、鷹、鵬、雲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