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奇鬥豔的名窯陶瓷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陶瓷的國_家。早在原始社會,先民們就已經在陶器上裝飾各種花紋和圖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彩陶文化。新石器時期陶器的製作就從最早的手工捏塑、泥條盤築發展成轉輪成型,夏商周時陶器逐漸朝精工細作轉變。西漢發明各色釉藥並施在坯上,燒成明亮的低溫釉陶器。東漢時首次燒製成功高溫青釉瓷器。到了唐朝,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進步,促進了製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形成“北白南青”的兩大窯係。同時唐代還燒製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品種。
宋代是我國瓷器空前發展的時期,呈現了百花齊放、百花爭豔的局麵,瓷窯遍及南北各地,名窯迭出,種類繁多,除青、白兩大瓷係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繪瓷紛紛出世。舉世聞名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的產品為世之珍品。還有耀州窯、湖田窯、龍泉窯、建窯、吉州窯、磁州窯等產品也是風格奇異,此時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
元代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並第一次成功地燒製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裏紅及樞府瓷等。特別是元青花的燒製成功,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明代燒製出眾多的高、精、尖產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銅紅釉、成化的鬥彩、萬曆五彩等都是稀世珍品。景德鎮的青花、白瓷、彩瓷、單色釉等品種,繁花似錦,五彩繽紛,成為全國的製瓷中心。還有福建的德化白瓷產品都非常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發展臻於鼎盛,達到了曆史tz~j最高水平,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高峰。景德鎮瓷業盛況空前,維護了中國瓷都的地位。康熙時燒製出色澤鮮明翠碩、濃淡相問、層次鮮明的青花。郎窯還恢複了失傳200多年的高溫銅紅釉的燒製技術,郎窯紅、缸豆紅獨步一時。還有天藍、豆青、嬌黃、仿定、孔雀綠、紫金釉等均是成功之作。此外康熙時創燒的琺琅彩瓷也馳名海內外。
清後期,由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日益衰落,導致我國陶瓷發展每況愈下,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逐漸回升。
如今,瓷器製造主要分布於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廣東楓溪、山東淄博等地,耀州窯、龍泉窯、建窯、定窯、磁州窯、德化窯也逐漸恢複發展起來。
江西景德鎮瓷我國著名瓷都。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麵有青花、釉裏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瓏等,其中特別是青花、粉彩產品為大宗,顏色釉為名產。釉色種類繁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係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霽紅和玫瑰紫等,都用“還原焰”燒製。還有青花裝飾與鏤雕結合,形成獨特的青花玲瓏器皿。
河北定瓷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地址在今河北省曲陽澗滋村及東西燕村,在宋代屬定州,所以稱定窯。北宋定窯以燒製白釉瓷器為主,裝飾手法有劃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紋飾以蓮花、牡丹、萱草較為常見。定窯除燒白釉外,還兼燒黑釉、綠釉和醬釉。造型以孩兒枕、獅子枕、梅瓶、雲龍盤、雙鳳碗等較多。常在器底刻“奉華"、“聚秀”、“慈福"等字。盤、碗因覆燒,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淚痕之特征。
福建德化瓷明代德化瓷有很高的藝術水準,沿襲了傳統浮雕紋及貼花的特點。德化白瓷的胎骨細柔堅致,俗稱“糯米胎”,含有晶瑩的亮澤,釉水潔淨勻厚與胎骨結合緊密渾然一體,成色溫潤如玉,剔透光滑,器體在光線照耀下,可映見指影,敲之聲音清悅悠揚,猶如敲擊金屬,鏗然作響。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製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麵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裏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品。
河北磁州瓷磁州窯地處河北磁縣的彭城鎮。早在南北朝時期,這裏就開始生產青瓷器。北宋時期,磁州窯成為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基地,是北方民窯的代表,有“南景德,北彭城”的美譽。到了明代,磁州陶瓷發展到鼎盛時期。像高檔細瓷象牙黃,具有質地細膩、淡雅素淨、凝似霜脂、輕若浮雲、胎薄透明、質如象牙的特點。翡翠瓷則質地晶瑩,如瑪瑙玉石;裝飾上以黑白對比為特點,白、黑花裝飾極為突出,並創造性地運用繪畫的技法把人物、鳥獸、蟲魚、山水等景物描繪在瓷器上。不論是畫花、刻花、雕花,都造型優美,色澤典雅,形象生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陝西耀州瓷耀州窯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耀州窯始於唐代,那時燒黑、白、青瓷,宋代青瓷得到很大發展,北宋末為鼎盛期。耀州窯宋代晚期以青瓷為主,胎薄質堅,釉麵光潔勻靜,色澤青幽,呈半透明狀,俗稱“薑黃色”。裝飾有刻花、印花,結構嚴謹豐滿,線條自由流暢。紋飾多滿布器內外,種類繁多,有牡丹、菊花、蓮花、魚、鴨、龍、鳳等,風格粗放健美,生動自然。器型有碗、盤、瓶、罐、壺、香爐、香熏、盞托、缽等。小口、短頸、豐肩,通體刻畫纏枝花卉的梅瓶,以及風首提梁、獅子流,通體刻畫纏枝蓮花的倒流壺等,則是耀州窯獨具特色的產品。耀州窯為我國“六大窯係"中最大的一個窯係,其產品成為北方青瓷的代表。
風格各異的剪紙剪紙,又稱剪花、窗花、刻紙,是中華民族曆史悠久的民間工藝,早在西漢司馬遷《史記》中就有記載。漢晉時,民間婦女就有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鳥,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唐詩中有關剪紙的詩句很多,李達《剪采》詩雲:“剪采贈相親,銀釵綴鳳真。”到了宋代,剪紙更加流行,這時有了專業藝人和專門的剪紙手工業。到了明清時期,剪紙在民間廣泛用作窗花、團花,象征吉祥喜慶。另外,還做鞋花、枕花、傘花,梳妝鏡上的喜花,少婦背上嬰兒背帶的巾花、陶瓷器具上的邊飾等。
剪紙藝術發展到現在,種類繁多,有黑白剪紙、套色剪紙、分色剪紙、刻金彩襯等樣式。就創作者和表現內容來看分為兩個體係,一個是傳統民間剪紙,一個是表現新題材的新剪紙。民間剪紙的作者除少數專業性剪紙藝人外,大多是農村心靈手巧的婦女。她們從日常生活中選擇題材,花鳥飛禽、瓜果、蟲魚、民間故事、曆史人物、戲劇臉譜、吉祥圖案,無不入畫,富有生活情趣。民間剪紙輕寫實,重神似,結構簡潔,風格明快。新剪紙則在傳統民間剪紙的基礎上,借鑒中國畫與西洋畫的技巧,線條挺拔流暢,色彩明快鮮豔,既含傳統寓意,又閃耀著現代光芒,獨具藝術魅力。
我國剪紙藝術頗具民族特點,其最為流行的地方:北方有河北蔚縣,河南靈寶,山西浮山縣、靜樂縣,陝西千陽和山東蓬萊;南方有廣東佛山,江蘇邳縣,福建漳州等地。各地各民族剪紙風格各異,剪紙作品異彩紛呈。陝西的剪紙,粗獷奔放;河北的剪紙,善於點色;山西、山東的剪紙,淳樸厚重;廣東剪紙,善用金紙襯托;江蘇的剪紙,剪工精細;浙江的剪紙擅長邊飾圖案;福建的剪紙,形態自然。剪紙藝術直接影響了中國眾多造型藝術,如葬禮使用的“糊紙紮”,皮影戲的道具、粘貼畫、麥稈畫、農民畫等,都可以說是剪紙藝術的延伸與發展。剪紙藝術在我國民間盛行不衰,不愧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品。
河南靈寶剪紙每年過了臘月二十三以後,姑娘和媳婦們“放下鋤頭上炕頭,拿起剪子剪虎頭”,開始剪紙,用來布置房屋。裝飾農舍的窗花、頂棚花、門箋等,都要在年前剪好。“二十八,貼花花”,臘月二十八是個約定俗成的貼年畫、貼窗花的日子。那些慶祝豐收、六畜興旺、延年益壽、吉祥美好的剪紙,體現著農家的希望,使樸素的農舍麵貌煥然一新,不僅渲染了隆重熱鬧的節日氛圍,也促使屋子的主人喜氣洋洋、精神煥發。
到了正月初一這天,鄉民們成群結隊,呼朋喚友,串門拜年,互表問候。當然,欣賞窗花剪紙,也是拜年的一項內容。大家指指點點,品頭論足,姑娘、媳婦們嬉笑逗趣。如若誰的剪紙受到眾鄉鄰的誇獎,剪紙的作者就會感到無比榮耀。
春節需要剪紙,其他節日同樣也要剪紙。在河南靈寶,正月十五過後,人們要用黃表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以提醒人們備耕就要開始,要愛護耕牛,做好春耕的準備。也有人說,這是為了驅邪除病。相傳,春秋時的老子在函穀關令尹喜的住宅潛心撰寫《道德經》時,函穀關附近發生瘟疫,人們的生命危在旦夕。一天,老子的青牛吐出一個大肉團,當地人把它抱回鄉裏。結果,肉團驅走了瘟神,使人們轉危為安。大家都說老子的牛是頭神牛,擁有鎮邪除魔的作用。由於春天經常流行瘟疫,所以人們就在正月十五之後,用黃表紙剪個金牛貼在大門上。金牛的下麵掛一條紙帶,紙帶上用朱砂寫上四句話:
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煉仙丹。
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在二月初二龍抬頭節、五月初五端陽節、七月十五鬼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節,女子們也紛紛用剪紙來表達自己的心願。伴隨著剪紙,還有一些有趣的民謠在民間廣泛傳唱。盛行在六月初六剪扇子時的民謠是:
六月六汗水流,剪把扇子插墳頭。
晚輩都應盡孝道,死者九泉樂悠悠。
這些與剪紙、民俗相依的歌謠,使剪紙充滿了如詩、如畫、如歌、如舞的情趣。
在豫西,剪紙還是姑娘出嫁時特殊的嫁妝。新婚的頭一天,新娘要把自己準備好的剪紙送給婆家人。三天回門後,新娘還要把剪紙送給婆家的親戚鄰居。人們會根據這些剪紙來品評新娘是否心靈手巧。所以,準備剪紙是姑娘們結婚之前非常重大的事情。
中國人喜歡紅色,結婚大禮更以紅色為吉祥色。所以,結婚用的頂棚花、窗花、喜字花、嫁妝花等禮花,往往都是用紅紙剪成的,且都用整張剪裁,不用碎紙拚湊。人們認為,拚湊起來的禮花是不祥之物,新娘和新郎很難白頭到老。因此,人們用連綿不斷的回紋圖案,剪出了喜鵲登梅、鴛鴦戲水、連年有餘、雙喜臨門、鸞鳳和鳴等作品,表達夫妻百年和好的美好祝願。
江蘇揚州剪紙揚州是我國剪紙盛行最早的地區之一,揚州剪紙曆史悠遠。隋煬帝三下揚州,廣築離宮別院。每到冬天,園苑中花樹凋零,池水結冰,隋煬帝令宮女們仿照民間剪紙,用彩錦剪為花葉,點綴枝條,懸於樹上,同時剪成荷花等物,去掉池中冰塊,逐一放置水上,這就像春夏之交的豔麗景色,讓人心曠神怡。唐代,揚州已有剪紙迎春的風俗。立春之日,民間剪紙為花,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賞為樂。剪紙還有一些特殊用處,民間剪紙人、紙馬及紙錢等,用來祭奠鬼神。大詩人杜甫寫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吾魂"詩句,即謂此用途。明清時,揚州剪紙加強了裝飾性,欣賞結合實用,既用於婦女兒童的裝飾,作為刺繡的底樣,剪製鞋花、枕花、台布花、床單花等;也用作民間風俗裝飾,如年節圖案、喜慶圖案、門前花飾、燈彩花、龍船花、鬥香花之類。民間剪紙藝人憑借一把剪刀、幾張彩紙,百般變化,寓意多樣,剪出象征吉祥、如意、福壽、財喜等花樣來。直到清末民初,揚州仍有不少民間藝人以剪紙手藝謀生。
如今揚州剪紙的品種已達1000多種,銷售到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為國內外的文化藝術交流作出了貢獻。
廣東佛山剪紙源自宋代,盛於明清時代。從明朝起佛山剪紙已有專業作坊批量生產,產品銷往省內及中南、西南各省,並遠銷南洋各國。
佛山剪紙按其製作原料和方法分別有銅襯、紙襯、銅寫、銀寫、木刻套印、銅鑿、純色等大類。使用當地特產的銅箔、銀箔,用剪、刻、鑿等技巧,套襯各種彩紙和繪印上各種圖案,形成色彩鮮豔、金碧輝煌,富有南方特點的剪紙。佛山剪紙既有纖巧秀逸,又有渾厚蒼勁的表現手法,按用途而選材施藝。
福建剪紙福建各地的剪紙都有不同的特證:山區的南平、華安等地以刻畫山禽家畜的作品最多,表現較為粗獷有力、淳厚質樸;沿海的閩南、漳浦一帶則屢見水產動物形象,風格細膩,造型生動;莆田、仙遊一帶以禮品花為主,傾向於華麗纖巧的味道。
剪紙的作用非常廣泛:作歲時節日的窗花、燈花、儀禮花及刺繡的稿樣;也應用在家具上;作複印漆畫的底版。
最具特點的樣式應為莆田的禮品花。賀生賀喜賀壽,祭神祭鬼祭祖,不管是饋贈還是設供,也不管是禮薄還是禮厚,都要貼上一枚鮮紅的剪紙花。就連豬頭、豬腳、豬肚兒、雞爪,也都如此。中國有句俗話叫“禮輕情意重”,禮物本是情意的表達,而禮物上的花兒,更能表明人際交往中的情意凝結。
陝西剪紙陝西剪紙被民俗專家們喻為“活化石”。因為它較完整地沿襲了中華民族古老的造型紋樣,如魚身人麵,獅身人首,與周文化相近的“抓髻娃娃”,與漢畫像所相似的“牛耕圖"等,傳承了中華民族陰陽哲學思想與生殖繁衍崇拜的觀念。
陝西剪紙藝術中,首推陝北民間剪紙。這一地區由於近百年來交通閉塞,地處偏遠,外來文化較難傳人,古代的文化藝術被農家婦女延續下來,世代相傳。如一些剪紙繼承漢代畫像石風格,外輪廓極其簡練、飽滿,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如農家春節門上貼的《瓜子娃娃》,其四肢用紙剪出,頭用瓜子代替。因為作者都是農民,麵廣人多,年齡各異,所以剪紙的題材豐富多樣。蔬菜花木、放牧紡織、婚喪嫁娶、民間傳說等是老年作者表現的題材。關中剪紙以其造型優美、細膩逼真而廣受人們的喜、愛。陝南剪紙人數較少,但以其誇張中略帶精巧、細致中隱藏真情的特點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