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美名的夜光杯夜光杯出產於甘肅酒泉等地。因倒酒入杯對月映照,色呈雪白,反光發亮。它抗高溫,耐嚴寒,盛燙酒不炸,斟冷酒不裂,碰擊不碎而聞名。
夜光杯造型優美,風格獨特,有傳統的喇叭形、仿古齊口平底杯、金絲邊杯、銀絲邊杯等。其色白似羊脂,黃如鵝絨,綠如翡翠,黑如烏漆。
據西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載:西周(約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國王姬滿應西王母之邀赴瑤池盛會。席間,西王母饋贈姬滿一隻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日“夜光常滿杯”。姬滿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從此夜光杯名揚天下。到了唐代,夜光杯更是聞名遐邇。唐人王翰詩雲,“葡萄美酒夜光杯",詩以杯名世,杯因詩增輝。
風格獨特的唐卡繪畫唐卡,就是彩緞裝裱而成的卷軸畫,是在鬆讚幹布時期興起的一種新的繪畫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厚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曆來被藏族人民視為瑰寶。唐卡的品種和質地豐富多樣,但多數是在布麵和紙麵上繪製的。此外也有刺繡、織錦、緙絲和貼花等織物唐卡。有的還在五顏六色的花紋上,將珠玉寶石用金絲綴在其間,珠聯璧合。唐卡繪畫藝術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餘年來影響深遠。
隨著藏傳佛教的興起,唐卡藝術的發展逐步達到頂峰。唐卡色彩鮮豔,構圖完美,各種形象栩栩如生,表現手法多樣,形成了幾個風格各異的畫派,按地區劃分為:藏中地區,深受印度和漢地書風的影響,構圖嚴謹,筆力精細而遒勁,專色凝重,風格華麗;藏西地區,受尼泊爾書風的影響較大,常“三折式”的美妙動人的體態,不用山水,而用許多聖眾圍繞主尊;藏東和康區,則大膽地吸取漢地繪畫風格和技藝,講究筆墨情趣和人物的內在神韻,重視經營位置,留下一定的空白,普遍設色比較淡雅而富於變化。而青海省東南部以吳屯藝術為代表的唐卡,卻設色豔麗,頗具裝飾性,深受人們喜愛。
依使用的材質來劃分,大致可以分為筆繪唐卡、刺繡唐卡、貼花唐卡、緙絲唐卡、織錦唐卡、版印唐卡等。筆繪唐卡多數繪在畫布上,少數是在絹框和紙麵上繪製的。這種唐卡是先將白布繃在木框上,塗上一層膠質白灰,再用滑石磨平,然後勾勒作畫。刺繡唐卡是運用鎖繡、網繡等方法,以各彩線繡成,分為高繡和平繡。高繡是用多種顏色綢緞剪成佛像、景物等形狀,充塞羊毛或棉花,使中間凸起,然後用絲線繡製,頗有立體感。平繡就如一般漢地的刺繡,成平麵圖畫,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樓閣等,都可刺繡。貼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緞,剪裁成各種人物和圖形,粘貼在織物上,因此又稱‘‘堆繡”。緙絲唐卡是采用“通經斷緯”的方式織成的,而且顏色正反兩麵相同,但圖案左右相反。人們看上去猶如雕鏤之象,風貌典雅。織錦唐卡也是使用織布機器,是以緞紋為地,用數色之絲為緯,間錯提花而織造。版印唐卡是一種印刷著色唐卡,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版,用墨或朱砂為顏料印於薄絹或細棉麻布上,然後著色裝裱而成。
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上疏密參差,以虛濟實,活潑多樣。畫法上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兩種,最初按照造像量度標準起稿,麵部五官、頭、胸、腰等各個部位的比例都有嚴格的要求。然後著色。著色上強調對比,重視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並用點金和其他中和色統一畫麵。最後線描。線條勾勒,一種線粗細一致、剛柔相濟,另一種運筆有粗有細,頓挫變化,隨畫麵的區別而運用,有的線條粗獷有力,有的圓潤流暢,均可達到傳神動人的效果。佛像的眼睛要到最後再畫,點睛之後一幅唐卡正式完工。
寓意深刻的中國結“中國結”全稱叫“中國傳統裝飾結”。它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手工編織工藝品,具有悠久的曆史。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都是用一根絲線編結而成,每一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互相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具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寓意深刻、內涵豐富的中國傳統吉祥裝飾物品。
中國結滲透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蘊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初期階段,曾經崇拜過繩子。據文字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而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因此,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期是以繩結的變化來體現的。
“結”字也是一個體現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同時“結"與“吉”諧音,“吉”有著豐富多彩的內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於吉的範疇。“吉”便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流傳至今。
中國結與現代生活相融合,已發展成為多個種類,其中主要有兩大係列:吉祥掛飾和編結服飾。每個係列又擁有多個品種,如吉祥掛飾有大型壁掛、室內掛件、汽車掛件等;編結服飾有戒指、耳墜、手鏈、項鏈、腰帶、古典盤扣等。
中國結的編製,要經過編、抽、修的過程。各種結的編法是特定的,但是抽可以決定結體的鬆緊、耳翼的長短、線條的流暢與工整,可以充分展現出編者的藝術技巧和修養。修則為繩結最後的修飾,如縫珠、上漿等。因為結飾變化繁多而雅致,編用的線材除了棉、麻、絲、尼龍和皮線之外,還有金銀等金屬線材可以搭配,更增強中國結裝飾的效果和適用的範圍。不論是各種首飾、衣服配件和禮物包裝的美化,還是室內各種陳設物品的裝飾,均可以搭配中國結來添加美感。
各類用途的麵具麵具,古稱魈頭,又稱假麵、代麵和大麵;在民間則叫臉殼、臉子或鬼臉。麵具源自原始巫術儺祭儀式或原始樂舞。商周時期,青銅製造工藝高度發達,社會各階級祭祀盛行,儺祭活動興盛於世,麵具發展迎來第一個高潮。這時期出現了我國傳承時間最長、輻射地域最廣的方相氏麵具。
秦漢時期使用麵具最多的領域是儺祭和百戲,其次是喪葬和狩獵。
隋唐時期是麵具發展的第二個高峰。這時期木、竹、布、綢代替了青銅、獸皮等材料。麵具在樂舞中普遍使用,此時出現了蘭陵王麵具。麵具的審美功能開始占據首位。宋元時代是我國麵具發展的第三個高峰,宮廷儺戲和民間儺戲流行。明清時代,邊遠地區的麗具蓬勃發展。麵具向以西藏為源頭的藏麵具和以四川為起點的儺麵具發展,到近代沒落。
麵具作為一種古老文化,曾普遍地進入中國各民族的社會生活領域,並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式。它所蘊涵的文化積澱,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是各民族曆史的一麵鏡子。
按形製可分為假麵、假頭、麵飾、麵罩、畫像、臉譜、變臉等類型。
假麵最為普遍,人們平常所說的麵具大多指假麵。假麵大多大如人臉,戴在人的麵部,嘴巴和眼睛留有孔眼,以便說話、歌唱和朝外觀物。其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大多為平麵浮雕,外凸內凹,略呈弧形,少數為平板狀,采用彩繪、編結、剪鑿等手法製作。假麵用途也極為廣泛,舞蹈、戲劇、戰爭、驅儺、祭祀以及各種民俗活動均用它進行化裝。
假頭指套頭式麵具,佩戴時大多將整個頭顱罩住,留出眼睛和嘴巴位置,以方便說唱表演。曆史上假頭的出現比其他各類麵具均要早,原始社會大多數麵具屬於假頭一類。宋代以後,假頭在麵具中的重要地位逐步被假麵取代。
麵飾係佩在身上當做裝飾和辟邪的小型麵具。係佩位置一般在胸前、臂上或腰間。其頂部或兩側鑽有小孔,以供穿係之用。形狀可分為人麵和獸麵兩種,而以人麵形居多。人們經常在麵飾上雕刻故去親人的肖像,戴在胸前寄托自己的哀思。麵飾製作多為平麵浮雕,也有的為陰刻線雕或采用其他手法製成。
麵罩又叫“死麵”,是蓋在死人臉上的麵具。大小與人麵相仿,或略大於人麵。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在死人臉上覆蓋麵罩的習俗,原由有五點:使死者遊蕩的靈魂易於辨認他的肉體,免得迷失方向無所依托;讓後人永遠銘記死者活時的威儀;延緩屍體腐爛,對屍體起到保護作用;防止死者靈魂逃逸並留在人間作亂;保護死者麵部,使死者在走向黃泉的旅途中避開惡靈的傷害。由於前兩種原因,麵罩一般都是按死者生前容貌製成,麵罩大多以金、銀、玉、銅等貴重物為原料,少數用陶土廉價材料製成。
臉譜又被稱為“軟性麵具”。臉譜可分為戲劇臉譜和社火臉譜兩大類。戲劇臉譜作為一種戲劇的化妝方法,是在唐宋塗麵化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麵像是懸掛、置放於神廟、社壇、門戶、墓室等場所的麵具。與假麵相類,但大多皆比假麵大,眼睛和嘴巴多不留空。造型分人麵和獸麵兩種,用途各異。人形麵像大多置放於寺廟或社壇,是供人們祭獻、膜拜、祈禳的英雄、祖先或神靈的偶像,具有納吉驅邪的功效。獸形麵像俗稱“吞日”,因置放場所不一樣,而有“鎮墓吞口”和“鎮宅吞口”之分。鎮墓吞口是懸掛於墓室四壁或棺木之上,普遍用青銅或滑石製作,作用是保護陵墓主人,使其不受魑魅魍魎侵擾。鎮宅吞口又叫“天口”、“噴口”和“虎頭牌”,放在門首厭勝辟邪,以使妖魔鬼怪不敢侵擾豪宅。
美倫美奐的麵塑麵塑,俗稱“捏麵人”。各地稱呼不一,也叫“麵人”、“麵羊”、“花饃”。它用糯米麵為原料,調入不同色彩的顏料和防腐劑,然後用手指和簡單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針等,塑造的各種形像栩栩如生,主要出現在嫁娶禮品、殯葬供品中,也用於壽辰生日、饋贈親友、祈禱祭奠等方麵。它是一種起源於民間的傳統工藝。
據文獻記載,漢代已有麵塑的記錄。現存最早的麵塑是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古墓出土的唐代麵製女俑、男俑和小豬。明清時代,麵塑技術已相當完善,“捏麵人"成為麵塑藝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光緒年間,天津出了一位“麵人張”。他捏麵人的技術精深,可惜其技藝在晚年失傳。
近現代麵塑名家,以“麵人湯”湯子博、“麵人曹”曹儀策、“麵人郎”郎紹安最出名。湯子博的作品生動傳神,曹儀策的麵人精細素雅,郎紹安的麵人色彩濃重。故宮博物館現在藏有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玩過的一些人物麵塑,便是出自著名的麵塑名家湯子博三兄弟之手,至今仍然色彩明豔。
就捏製風格而言,黃河流域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獷、樸實、簡練,並富有雅拙的美感,並且有著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點;長江流域卻是細致、優美、精巧。麵塑藝術的特證是“一印、二捏、三鑲、四滾”(泥塑的步驟),還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麵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麵塑,一般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麵塑,是用澄粉、生粉等製成。
山西麵塑山西民間有個風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他喜慶之日,均要捏製麵塑以示慶賀。這些麵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家庭婦女之手。
特別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以麵粉為原料,經過揉麵、造型、籠蒸、點色製成比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種類繁多的麵塑。這些麵塑大都造型誇張、簡練、質樸,民間和地方特色明顯。
隨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經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幹裂、易存放的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製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內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麵塑藝術品。山西麵塑主要分為霍州麵塑、忻州麵塑和絳州麵塑。
霍州麵塑當地人稱為“羊羔兒饃”。羊含有吉祥之意。每逢節日來臨,巧手的農婦便按當地習俗捏小貓、小狗、小虎、鴨、魚、蛙、葡萄、“佛手”、“滿堂紅”、“巧公巧母”等麵塑作品,以預示萬事如意,多福多壽,發家致富,和睦友愛。霍州麵塑造型質樸,不多修飾,著色通常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麵塑流行於忻州一帶。由於春節期間要敬神蒸供,節前把和好的麵團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菊花、馬蹄等各種形狀的供物,通稱它為“花饃"。忻州花饃,中間往往加入紅棗,既有裝飾性,又是營養品、調味品,備受歡迎。當地還有一種大型供品為“棗山”。這種棗山以麵卷紅棗組成等腰三角形,角頂往往塑一層如意圖案,在上麵再加上麵塑的“小元寶”三個到五個,同時還塑上一個供咬“銅錢”的“錢龍”。棗山蒸出後可以用顏色點染,成為一種鮮豔的民間藝術品。
絳州花饃,花色絢麗,造型比較誇張,尤以走獸花饃最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