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民間傳統休閑娛樂活動(1)(2 / 3)

骰子戲骰子戲是從雙陸中分裂出來的一種遊戲活動,始於唐宋年間。在唐代稱為“投瓊”或“彩戰"。這種遊戲不像雙陸那樣需要複雜的行棋程序,隻要根據骰子戲的“彩”來決定勝負。由於其玩法簡便,又可用於賭博,所以很快就在唐代上層社會中流行開來。

後來唐代的骰子遊戲又發明出一種新的玩法,叫做“彩選”,也即是後來的“升官圖”。這種遊戲據說是唐代賀州刺史李邰發明的,主要是為了抨擊官場和朝政。彩選的具體玩法是很有趣的。在一個棋盤上繪有由賤至貴的六十八個官職,最低為縣尉,最高至宰相。玩時用六枚骰子擲彩,根據不同的彩與不同的官職相對應。其規則與現在流行的“飛行棋”有些相似。

這種遊戲傳到了宋朝以後,又發展出各種“升官圖"、“選仙圖”、“覽勝圖”、“消夜圖”等,它們都是根據唐代的骰子戲演變而來的。

升大官升大官是一種棋類遊戲,由三人對弈。三方各執一子布於自己一方的起點上,一方為“二、五、八",一方為“三、六、九’’,一方為“一、四、七”;每人另備三子,以備出握競猜。借助出握競猜,每勝一次向前走一步,按規定的線路直至中心點位置,先到者稱為升了“大官”,是為勝。出握競猜的方法是:每方所備三子,每次可出一子或二子或三子,也可空出。三方出子之和若是“一”或“四"或“七”時,則由“一、四、七”者向前走一步。“二、五、八"、“三、六、九"也依此類推。行進中,如後麵的一子趕上前一子,處在同一位置時,要壓放在前一子位置上麵,此時下麵的子,即使競猜猜中也不得前進,必須等上麵的子走了以後,才能接著前進。三子重合也依此類推。

華容道華容道遊戲源自著名的三國故事,曹操在赤壁大戰中被劉備和孫權的“苦肉計”、“火燒連營”打敗,被迫退逃到華容道,又遇上諸葛亮的伏兵。關羽為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情,明逼實讓,終於幫助曹操逃過華容道。

遊戲就是依照“曹操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隻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這一故事情節設計的。

“華容道”有一個帶二十個小方格的棋盤,代表華容道。棋盤下方有一個兩方格邊長的出口,是讓曹操逃走的。棋盤上共擺有十個大小不同的棋子,它們分別代表曹操、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和關羽,還有四個卒。“華容道”有幾十種布陣方式,如“橫刀立馬”、“近在咫尺”、“過五關”、“水泄不通”、‘小燕出巢”等玩法。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使用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幫曹操逃出華容道。這種玩具引發了許多人的興趣,大家都力圖把移動的步數減到最少。

葉子戲葉子戲是中國最為古老的紙牌遊戲,它大概也產生於唐朝時期。曆史上對於葉子戲起源問題的認識眾說紛紜。有的認為它是由唐代的禪師一行發明的,說是唐太宗曾向一行請教世數,一行創製了葉子戲獻給太宗,因為“葉子”在古代寫作“菜子”,暗喻“二十世李”。有的認為它是由唐代的婦女葉子青發明的。她寫了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紙牌書,叫做《葉子格》,後來這種紙牌就叫做葉子。盡管說法不同,但大多數人都認可葉子戲是在唐代中後期開始盛行於世的。這種遊戲後來便演變為影響很大的馬吊牌。

葉子戲的玩法是依次抓牌,大可以捉小,與西方紙牌是一脈相通的。

牌未出時反扣為暗牌,不讓他人看見;出葉子後一律仰放,由鬥者從明牌去推算未出之牌,進行競技,和撲克牌的打法基本一致。

馬吊牌馬吊牌也叫葉子戲,源自明代中葉。馬吊牌首先出現在江蘇昆山一帶,明萬曆、天啟年間流行於南北各地,並分化出北方的“京吊”和南方的“吳吊”等不同形式。由於馬吊牌變化多樣,有很強的娛樂性,因此這種遊戲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

馬吊牌由四十張紙牌組合而成,牌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十字、萬字兩門的紙牌上畫的是《水滸傳》梁山群雄的肖像,索字、文錢兩門則畫錢索圖形。

玩時由四人打,每人先拿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央。四人輪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擊小。打馬吊牌有莊家、閑家之分。莊無定主,可輪流坐。因經三個閑家合力攻擊莊家,使之下莊。

骨牌牌九牌九是中國傳統骨牌遊戲的一種,據說始於宋朝。舊時牌九主要用來賭博,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將其取締。牌九每副為32張,用骨頭、象牙、竹子或烏木製成。每張呈長方體,正麵分別刻著以不同方式排列的由2到12的點子。

玩法是根據兩扇骨牌點數的不同組合,來比較大小,決定勝負。骨牌牌九還分大牌九與小牌九,大牌九是每人四張牌,分為大小兩組,分別與莊家對牌,全勝全敗為勝負,一勝一敗為和局;小牌九是每人兩張牌,勝負立見,由於節奏明快,小牌九流傳最廣。

麻將牌麻將牌是在馬吊牌結合默和牌和東、西、南、北四將張後而演化出的一種牌類遊戲,源於明萬曆年問。原屬皇家和王公貴胄的遊戲。在長期的曆史演變過程中,麻將逐步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到清中葉基本定型。從清朝同治到光緒年間,麻將經江浙閩粵沿海地區傳人北京、天津,隨即擴展到全國。由於它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刺激性,既可用於玩樂又可進行賭博,所以很快成為我國最具影響力的一種牌類遊戲方式。

玩法是把牌反扣過來,使牌麵朝下。玩家雙手搓動洗牌,洗均勻後碼牌。莊家擲骰,三顆骰子的總和所得的點數就是開牌的基數。以莊家為第一位,按逆時針方向順序點數,數到點數的位置為開牌的牌牆。從右到左依次數到與點數相同的那一墩,由莊家開始抓下兩墩牌,下一家也按順時針方向順序抓牌,直到每個人抓3次共12張牌,再由莊家跳牌(隔一墩)抓上層兩牌,其他人依次各取一張。莊家共有14張牌,其他人均有13張牌。分類整合手中的牌,整齊排列,觀察牌勢。由莊家打出第一張牌開始,此過程包括抓牌、出牌、吃牌、碰牌、開杠(明杠、暗杠)、補牌至和牌或荒牌。

比試類遊戲相撲是一種近似摔跤的體育運動,古稱素舞,起源自中國的漢朝,唐宋一直流行,直到清朝消失。大體在唐代傳人日本,成為日本的國技。作為專業競技項目,在日本稱作大相撲。

相撲運動員不僅要有力氣,而且還要有嫻熟的技巧,技巧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關鍵。技術大致分為推、摔、捉、拉、閃、按、使絆等。運動員主要用頸、肩、手、臂、胸、腹、腰、膝、腿、腳等部位,靈活使用各種技術互相進攻。在比賽時可以互相抓腰帶,摟抱頭頸、軀幹和四肢,可以用腿下絆,可以拍打對方胸部,但不許踢對方胸腹,不許抓襠和生殖器,不許抓頭發、擊雙耳、卡咽喉,不許傷害對方眼睛、胃門等要害地方,不許用拳頭打人或使用反關節動作。比賽時,能讓對方身體任何一部位著地(除兩腳掌外)即為勝利。比賽沒有時間限製,如果雙方經過長時間爭鬥,筋疲力盡而勝負未分時,裁判員可以宣布比賽暫停,休息後再重新開始比賽,直到決出勝負。

摔跤相撲發展到明清演化為摔跤。在清代的宮廷和民間盛行兩種摔跤形式,一種是“官跤",又叫官腿,摔跤的人稱作“布庫"。當時宮廷專門建立了一個管理機構叫“善撲營”。善撲營的布庫分一、二、三等,每年依等級領取錢糧。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養心殿前舉行摔跤表演。

少年康熙皇帝捉拿鼇拜,就是他所訓練的一群布庫的功勞。另外,在當時的軍隊中,摔跤也被當做一種練兵的方式。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的一幅名為“塞宴四事圖”的繪畫,其中描繪的四事之一就是摔跤。盡管畫麵大力渲染其中的藝術色彩,但也難以掩蓋其中的一些競技氛圍。除了“官跤”,在民間還有一種叫“私跤”或“私練”。當時在北京東四、西四、東單、西單、日壇、月壇、地安門等地都有“跤窩子”,也就是老百姓的摔跤場所。每到相關節日、集會、休閑的時候,幾對大漢便在跤窩子裏摔跤。

摔跤分為古典式摔跤和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禁止摟抱對手腰以下地方、做絆腿動作以及主動用腿做動作。自由式摔跤允許抱對手的腿、做絆腿動作,允許積極地用腿做動作。在女子摔跤中嚴禁采用雙腋下握頸動作。

拔河拔河是曆史久遠的團隊運動,又稱“牽鉤”,源自春秋時代的楚國。

當時拔河的用具是竹索,隋唐時代改為繩索。在現在的各種運動會中,仍然可以看見此項活動。這種遊戲除了主要依靠手臂力量外,也講求全身肌肉和整個團隊的配合,務求全體隊員共同協作使力,是典型的角力團隊型遊戲。

堵力堵力是鄉村老百姓喜愛的一種民間角力遊戲。多在閑暇無事時進行。

比賽用具簡單,僅需一條扁擔(或竹篙)即可。

遊戲規則是:找一塊空且平的場地,場地當中畫一直線,直線上擺一扁擔,但須使扁擔中點與該直線平齊,比賽雙方各站直線一側。

堵力分單手堵單手、單手堵雙手、單手堵肩和雙手堵肩四種。先說單手堵單手。比賽雙方各用單手(無論左手或右手)握住扁擔一側,撐住扁擔,繼續使扁擔中點與該直線平齊。一旦裁判宣布開始,雙方就用盡全身力氣堵住扁擔,阻止對方將扁擔中點撐向己方或對方直接越過中線,步入己方。如扁擔中點過甲方一側,或乙方越過中線步入甲方,還不能判輸贏。而是要等甲方完全支持不住,或是沒有任何退路,或是甲方扁擔脫落等情況時,才能判乙方贏。其他三種玩法與此類似,隻不過把一方的單手換成雙手,或換成肩而已鬥草舊時民間遊戲。源於漢。南北朝時稱“踏百草”,唐代稱“鬥草”或“鬥百草"。盛行於中原和江南地區。鬥草用草作為比賽對象,分武鬥和文鬥。用草作比賽對象,或對花草名,如用“狗耳草”對“雞冠花”;或鬥草的品種多寡,多則勝,兼有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把葉柄相勾,抓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鬥。

兒童多玩武鬥。玩法是:比賽雙方先各自采摘頗具韌性的草,最好是車前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向自己一方拉拽,結果是以草不斷方獲勝。這種以人的拉力和草的韌性的強弱來決定輸贏的鬥草,叫“武鬥”。

所謂“文鬥”,就是對花草名。女孩們采來百草,以對仗的形式互報草名,誰采的草種多,對仗的水平高,堅持到最後,誰就贏。所以玩這種遊戲沒有植物知識和文學修養是不行的。《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就有文鬥場麵的描寫。

對台對台,也叫“對棚”、“卡戲”、“鬥台”。漢族民間傳統娛樂活動。盛行於東北與南方部分地區。古代有錢有勢的人家在結婚、喪葬、還願或廟會上,為了吸引觀眾,炫耀財富,就雇用兩個戲班或兩夥鼓樂,同時演出一樣內容的戲或吹奏同一支曲牌。在南方,一般在廟會或節日時雇請兩個甚至三個戲班在廣場上演出,舉行比賽,看誰贏得的觀眾多,誰就獲勝。

射箭射箭運動起源很早,原始時代就成為人們狩獵和戰爭的手段。古代作為一種獵鳥的工具。

現代射箭是一項體育運動。借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以比賽射準或射遠的運動。現代國際射箭比賽有射準射箭比賽、射遠射箭比賽、室內射箭比賽、野外射箭比賽、環靶射箭比賽等多項。比賽方法和規則各不相同,多數是在不同距離內射中箭靶的環數計算成績,命中靶的箭越靠近靶心,得到環數越多。射箭運動員準備發射時,用執弓手握住弓,並伸直執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後拉弓弦,直到滿弓點,瞄準然後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