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民間傳統休閑娛樂活動(1)(1 / 3)

動物遊戲

鬥午據北宋李昉《太平廣記·成都記》記載,蜀太守李冰要殺惡龍,為民除害,便變成了一頭牛與惡龍搏鬥。鬥牛便由此發展而來。到漢代的時候,人們便頭戴牛角互相抵觸,做角抵戲,來紀念李冰勇鬥惡龍。

鬥牛日期多在農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四月初四、五月初五等日。

為使鬥牛強健,各村寨集資購買,並精心喂養。鬥牛之前,雙方派代表檢查牛身是不是藏有利器,然後燃放鞭炮,牽牛繞場一周,爾後以甜酒喂牛,用樹葉遮住牛眼,牽牛到場中央,使兩頭牛角相接,快速取開樹葉,使兩牛互相接觸,交角搏鬥,周圍觀眾呐喊助威。鬥勝之牛給予掛紅。有時,為不讓牛受重傷,裁判員一聲笛鳴,雙方便各走出數十名青年,以繩套住本方牛的左後腿,奮力後牽,此時,牛與牛鬥已變為人牛過招,先拉開者,表示體力強壯,獲得勝利。

鬥雞鬥雞是中國古代流行的一種遊戲。鬥雞是把兩隻性情凶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引誘它們互相啄咬爭鬥,以此來尋求快樂的一種遊戲活動。此種遊戲在先秦時期的王侯貴族府邸中經常可以看到。貴族們為了讓自己的雞能夠鬥贏對方,還各自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方法,有的在自己的雞身上披上一件特製的鎧甲,有的在自己的雞爪子上套上金屬製成的套子。這樣兩雞爭鬥起來便更加凶猛。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鬥,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鬥雞的場麵是非常熱烈的,兩隻雞鬥得難分難解,不相上下,鬥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鬥蟋蟀鬥蟋蟀源自唐代,盛行於宋朝。當時這種遊戲主要流行在京師的宮廷、貴戚和豪富之家,但到了南宋時,鬥蟋蟀已風行朝野,市井平民乃至僧道尼姑都好此戲,而且還出現了專營蟋蟀的專業戶。清朝時,活動越發講究:首先,蟋蟀要求無仰頭、卷須、練牙、踢腿等毛病;外觀顏色還有尊卑之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體形雄而矯健。過去城鎮、集市,都有鬥蟋蟀的賭場,今已被廢止,但民間仍保留此項娛樂活動。

鬥鳥鬥鳥,就是以鳥相鬥為戲,是漢族民間遊戲,盛行於江南地區。八哥、畫眉等都是善鬥的鳥。鬥鳥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隔籠相鬥,就是將兩隻鳥放入一隻大鳥籠裏,中間是隔開的,幾個回台下來,勝者高聲鳴叫,敗者不聲不響。另一種為滾籠相鬥,就是將兩隻鳥放入一隻中間不隔開的大鳥籠裏,任其搏鬥,最後一般鬥得羽毛脫落,頭破血流,有的當場死去。仍活著或後死去的鳥為勝利者。

鬥鵪鶉鬥鵪鶉相傳始於唐代。唐玄宗時,西涼人供獻的鵪鶉能夠隨著鼓點的節奏互相搏鬥。於是,宮中開始飼養,供觀賞娛樂。膏粱子弟也用此戲來賭博,賭金常重達千金。

鬥鵪鶉多在每年的秋末冬初進行,因此亦作“冬興”。鬥鵪鶉時,要把雙方的鵪鶉放在木圈內,貼標頭,分籌碼,每鬥一次叫做一圈,所以鬥鵪鶉又稱“鵪鶉圈”,數圈後決出勝負。

放鴿會放鴿會是漢族民間賽鴿集會,盛行於廣東各地。每年五六月份起放鴿,主持者將鴿子作好標記,編號、列冊,並付一定的款額,作為對優勝者的獎勵。然後由鴿主帶往指定地方放還。主持者在佛山市內,初賽場為清遠東林寺,二場為飛來寺,三場為英德橫石驛。三場皆中並最先歸者,“以花紅纏係鴿頸,而觴鴿人以大白。演伎樂相慶。越數日。分所貯金。”此俗等同於今日之信鴿比賽。

棋牌類遊戲下五道下五道是“下五道棋”的簡稱,流傳於華北北部和東北大部地區。它的基本玩法是:在地麵或紙上畫出橫、豎(連同邊框在內)各五條直線的正方形格圖,然後隨便取兩種能區別出的石子、小柴棍等小物件各五顆,作為遊戲雙方的棋子。先把棋子擺在五條邊線上,一次走一步,橫、豎、直走均可,但不能越子走。當一方的兩子走在一直線上,而對方有一子在同一直線上時便被吃掉。但這條線上無論哪方若有四子以上時,便不能吃子。最後以剩子多者為勝。這種遊戲沒有場地限製,隨處可下,多見於田間地頭,裏巷庭院,老少都可參與。

鹿棋鹿棋是蒙古族的棋類遊戲,產生於7~8世紀以前。鹿棋的棋盤呈正方形,由橫豎各五條線和六條斜線組成25個交叉點。另外,在中間豎線的兩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語叫“烏拉”),一個呈尖頂形(有四個點);一個呈平頂形(有六個點)。棋子共26枚,除兩枚鹿外,其他為狗。

鹿棋由二人對弈。一方執二子,這二子叫“鹿”。另一方執二十四子,這二十四子叫做“狗”。對弈之前,先把鹿放在中心豎線的兩旁,同時把八隻狗放在內層呈方形放好。對弈時,執鹿子的一方先走,跳過一隻狗,就算將這狗跳殺了。但遇到有兩隻狗橫在麵前,鹿就不能跳殺,隻好向空點移動。執狗子的一方每次可在棋盤中添入一子。想辦法造成兩狗相連的局勢,阻止鹿跳殺,並限製鹿的移動。直到手中的16個子用完後,才可移動棋盤上的子。鹿盡可能跳殺狗。狗盡可能圍死鹿。最後如果鹿被圍死,則執狗的一方獲勝,反之,執鹿的一方獲勝。

彈棋關於彈棋的由來說法很多。有說是漢武帝侍臣東方朔所製,有說是漢武帝時劉向仿蹴鞠而製,也有說是由魏文帝時的宮妝奩演變而成。彈棋是西漢末年開始盛行的一種古代棋戲,最初主要在宮廷和士大夫中間流行。

到了漢獻帝時代,由於曹操加強政治管理和嚴格執行軍事紀律,因此彈棋等遊戲活動受到了禁止。但是到了魏文帝時,這種遊戲又開始在皇宮中盛行起來。魏文帝曹丕便是個彈棋迷,而且精通此道。

起初彈棋用12枚棋,雙方各6枚。兩人對局時依次以石箭彈對方棋子,以彈中對方棋子者為勝。如果雙方互相彈中,中者多的為勝。魏時改用16枚棋,唐代又增加至24枚棋。宋代以後因象棋流行而漸趨衰落。

六博六博在中國有非常悠久的曆史,相傳是夏桀時的大臣烏曹發明的。

六博的行棋方式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兩種。大博是西漢及其以前的博法。玩時,兩人在各自棋盤的曲道上排列好6枚棋子,其中1枚為大子,叫“梟”,其餘5枚為小子,叫“散”;骰子有6枚,分正反麵,行棋時,把6枚骰子一起扔下去,叫做博采,然後根據擲得的“籌”的數量決定行棋方式。數越大,走的棋步越多。“梟”一得便可吃掉對方的“散”,同時,“梟”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調兵遣將,爭取時機殺掉對方的“梟"。

對博的勝負以殺“梟”來決定。

東漢時,出現了小博。棋局為長方形,窄麵畫6格,寬麵畫12格,正中間一格叫做“水”,水中放幾枚“魚”。玩時,兩人對局,一方拿6枚白棋,另一方拿6枚黑棋,擲骰行棋。棋子走到水邊就豎立起來,稱作“驍棋”,可以入水吃魚,又叫“牽魚”,每吃一魚得兩籌,以多者為勝。

雙陸雙陸,又叫握槊、長行,相傳是由天竺(今印度)傳人中國的;一說認為是三國魏時曹操所製。在三國魏晉時期,雙陸已開始在社會上盛行。

雙陸的棋盤呈長方形,共有左右2門、24路;有30枚馬子,分黑白二色,兩人對局,每人有棋子15枚,棋子呈塔狀;有骰子2枚。因為雙陸的棋盤共有24路,每邊12路,12路又分為左右6路,故稱為雙陸,即兩個6之意。

玩時,先將馬子按一定格式擺在盤上,然後依次擲骰子,根據骰子擲出的點數行棋。白馬從右向左行走,黑馬從左向右行走,同一方的兩枚馬子或三枚馬子連在一起,叫做“一梁”,對方不能動,如果落單,同對方相遇時就會被打下。以先出盡馬子的一方為勝。

象棋象棋是我國一種古老的遊戲,源自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創製了象戲,但是象戲實際上是一種類似六博之類的遊戲,與中國象棋的形製相差甚遠。真正稱得上中國象棋之祖的還是唐代的“寶應象棋”。一些古人還認定寶應象棋就是唐代的牛僧儒發明的,如《續藏經》雲:

“昔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儒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棋矣。”這種說法現在已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到了宋代,象棋的形式已經與現在完全一致了。李清照《打馬圖經》中所載的象棋盤,與今相比已無二致。

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棋類運動。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步,直到分出勝、負、和,對局結束。輪到走棋的一方,將某個棋子從一個交叉點走到另一個交叉點,或者吃掉對方的棋子並占領交叉點,都算走一步。雙方都走一步,叫做一個回合。

圍棋我國最早關於圍棋起源的傳說是“堯舜以棋教子”的故事。西晉人張華在他寫的《博物誌》中說:“堯造圍棋以教子丹朱。”還提到,舜覺得兒子商均不甚聰明,也曾製作圍棋教子。當然這些都隻是傳說,說明圍棋的起源十分久遠。圍棋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特別流行。

下圍棋是非常不風雅的活動。它不需要特定的場地,隻需要一個棋盤和黑白棋子。棋子有黑白各一盒,每盒有一百八十個子。對局時,執黑一方先行,棋子要放在交叉點上。放下以後是不能移動的。接下來,該白棋下一個子,以後雙方輪流下子,直到結束(切記,棋子不能放在方格內,隻有放在縱橫的交叉點上才能代表棋子所在的位置,棋子下定後,不得移動,輪流下子是雙方的權利,但允許任何一方放棄下子權)。

計算勝負使用數子法。先將雙方死子全部清理出去,然後對一方的活棋(包括活棋圍住的點)以子為單位進行計算。雙方活棋之間的空點各占一半,一個點即為一子。勝負的標準以棋局總點數的一半180.5點為歸本數。凡一方活棋與所屬空點的總和大於此數者為勝,小於此數者為負,等於此數者為和。采用貼子方式的棋局,勝負標準另有規定。

格五格五是在六博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先秦時期的六博行棋時要用骰子擲彩,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不用骰子的棋戲,稱為“塞"。

“塞”就是格五的雛形。由於格五已經取消了用骰子擲彩的形式,主要是靠行棋的技巧來戰勝對手,這就擺脫了僥幸取勝的可能,因此已同六博這種帶有一定賭博性的遊戲分開,成為漢代貴族和士大夫中流行的一種雅戲。如西漢時的吾丘壽王、東漢時的梁冀等都是格五的高手。吾丘壽王還由於擅長格五而被任命為專職陪皇帝下棋的“棋待詔”。

樗蒲樗蒲是在六博遊戲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類似後來的擲骰子(色子),隨機性強,主要靠運氣,但樗蒲的遊戲規則比擲骰子要複雜很多。

樗蒲大約是在西漢時期從西域流傳到中原地區的。到了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在上層統治集團中流行起來,成為當時的皇帝和達官貴人們非常喜愛的遊戲活動,如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周文帝宇文泰以及桓溫、桓玄、袁耽、溫嶠、顏師伯、韋官、王獻之等人都長於樗蒲。

握槊“槊”指棋子或者棋盤,是南北朝時期的棋戲活動,盛行於北朝。它原是一種西北少數民族中流行的遊戲,後來流傳到漢族的貴族之中。傳說它是由胡王的弟弟發明的。此人犯了罪要被斬首,臨刑前關押在監獄中。

他在獄中研製了握槊這種遊戲,並把它獻給胡王。按這種棋的規定,一梁中單立一馬,則別的馬可殺死此馬,此意是告訴胡王如果殺了兄弟,那麼自己也將招來殺身之禍。於是胡王就把他釋放出來。此後握槊這種遊戲便開始廣泛流傳起來了。

與六博、雙陸、長行可能有相似之處,也擲骰子行棋以賭輸贏。

由於其比較高雅,又具有一定賭博性,所以深受揮金如土的貴族們喜愛。

五子棋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曆史還要久遠,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遊戲。棋子分黑、白兩色,形狀為扁圓形,有一麵凸起或兩麵凸起等形狀。一副棋子總數為225枚,其中黑子113枚,白子112枚。在古代,五子棋棋具與圍棋棋具通用,但規則不同。對弈時,二人各執五子布於底線,每人每次走子一步,當本方的兩個子走在同一線上,咬住對方一子時,即可吃掉對方一子。一子鍥人對方二子間稱“挑擔”,吃掉對方二子。直到一方少於兩子時為負。現在廣泛流傳於城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