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易州的墨和剡縣的紙非常出名。五代時,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避亂到江南,改進易州製墨工藝,製成“新安香墨”。新安即徽州,這就是徽墨的起源。直到明清時,徽州製墨業廣有發展,以胡開文所製最為有名。徽墨的特點是:“落紙如漆,色澤黑潤,曆久不褪,紙筆不膠,香味濃鬱,豐肌膩理。”並在墨麵雕刻山水人物,墨錠製成各種藝術形態及繪以五彩,嵌在錦匣之中,延續至今,經久不衰,是我國高檔工藝美術品之一。
為了簡便,目前一般書畫都使用墨汁,以一得閣和曹素功所產最佳。
但講究用墨的人仍使用研磨徽墨的方法,創作書畫。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劣品。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大多是不能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隻是個別現象。
墨還是中國印刷術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因素之一。我國古代的典籍及拓片等也都靠著它流傳於世。它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內容。墨的造型中彙集了中國繪畫、書法和雕刻技巧,所以也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工藝品。
紙紙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經為曆史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績。
即使在機製紙盛行的現在,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西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已出現了麻製的紙,但很粗糙。東漢蔡倫采用多種原料和改進製紙方法,使紙的質量和產量都大為提高。由於紙的普遍應用,晉安帝才下令廢除了自古沿用下來的竹木簡,把曆史推進到全麵用紙的時代。唐代的造紙業異常發達,宣州出宣紙,江西臨川出薄滑紙,揚州出六合箋,廣州出竹箋等,均為上品。
宣紙產自宣州府(今安徽涇縣),自唐以來,曆代沿襲。起初用青檀樹皮做紙,後逐漸擴大到用桑、竹、麻等十幾種原料。宣紙的特點是:質地綿韌,紋理美觀,潔白細密,曆久不壞,並善於表現筆墨的濃淡潤濕,變化無窮。古代詩人譽為“滑如春冰密如繭”,並被稱作“紙中之王”和“紙壽千年”。宣紙的種類多達五六十種,分為生宣和熟宣。生宣書畫皆宜。生宣上礬後即為熟宣。熟宣因著水不洇,經得多次皴染,適合於畫工筆重彩。因宣紙價格較貴,學習書法可不用宣紙。用價錢便宜的毛邊紙和連史紙均可。
硯硯是用作研墨的器具,以石質最多,也有陶泥質。其形狀各異,主要有長方形、方形、圓形、橢圓形及取各種動物形貌所製的仿生硯等,有的在硯身上雕以各式裝飾紋樣。硯以質細、光滑、發墨細勻為上。名硯有端、歙之分。端硯產於今廣東省肇慶縣羚羊峽,在唐末已名聞全國。端硯有“群硯之首”的盛譽,石質細膩、堅實、幼嫩、滋潤,捫之若嬰兒之膚,溫潤如玉,磨之無聲,發墨光潤。由於石上且有鴝鵒眼等自然紋理,名之“眼”,有“鸚鵡眼"、“鵠眼"、“貓眼”、“綠豆眼”等名稱。
歙硯產自今江西省婺源縣龍尾山。因婺源古屬安徽歙州,故稱歙硯。
歙硯特點:細潤如玉,發墨如饑油,並無聲,久用不退鋒。或有隱隱白紋成山水、星鬥、雲月異象。始於唐代開元年間,南唐朝廷曾設硯務官負責監製,其硯以深青絲暈多金星者最佳。
另外,秦磚漢瓦硯、澄泯硯、紅絲石硯、洮河石硯、鬆花石硯、菊花石硯等也興盛一時。
硯除實用外,還是很珍貴的工藝美術品,為曆代文人和收藏家所喜好。一般說,凡石質細密,能保持濕潤,磨墨無聲,發墨光潤的,都是很好的硯台。
傳情達意的香包杳包,又稱香囊、佩幃、容臭。香囊造型多樣,有桃形、石榴形、雞心形、腰子形、小老虎形等。香囊有絲線錦緞製成,也有極少數鏤金的,還有透雕玉質的。雖然香囊的形製、佩掛方式及內填香料有所區別,但意義不外乎祛惡氣、避邪穢。
香包的製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說明香包早在屈原所處的戰國時期已是一種飾品了。
到了唐宋年間,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的專用品。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時幹脆把荷包懸於朝服之上。當然,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相同,香包裏主要裝的是香料,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
的。
到清代,香囊已發展為愛情的信物了。而曆史發展到近代,香包則多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作用是求吉祈福、驅惡避邪。
香包的產地很多,其中以慶陽香包最有名。慶陽香包大體有五種類型:頭戴型、肩臥型、胸掛型、背負型、腳蹬型。慶陽香包以其古拙質樸、富有原始文化遺留和手法獨特而區分於國內其他香包,其顯著特點有:
一是原始生態文化味濃。民間工藝刺繡中,很多香包中滲透著巫神文化和古代陰陽平衡的哲學理念。如:用綠布卷成盤蛇,再紮上幾朵梅花,便為龍的化身。它是龍蛇崇拜和以龍蛇為圖騰的原生態文化在民間刺繡中的遺留。
二是表現手法奇異繁多。慶陽香包刺繡手法多變,不講透視,不求比例;不講形象,隻求神似;誇張變形,突出頭身。各種動物香包,或大頭小身、有頭無尾,或有頭無足、有頭有身無腿,或身長蹄短,以爪代腿等。如:肩頭獅虎,往往頭比身大,有爪無腿,既不是真實形象,也不合形體比例,完全由刺繡藝人隨藝術思路刺成。
三是比喻象征,托物言誌。如:借老虎獅子的勇猛威武,祛除邪惡之氣,保護自身安全;借魚兒鑽蓮喻男女愛情;借葫蘆、石榴多籽,盼望多子多福;借大棗、花生、桂圓、蓮子之名,取其諧音,寓早(棗)生貴(桂)子之意。
四是避邪。傳統的鬼神妖魔思想,使人們以為要使孩子平安長大,無災無難,就得靠神靈或吉祥物避邪驅鬼,消災護身。慶陽虎、獅圖案的單體香包和五毒簸箕、五毒帽等群體香包,均屬於這一類。
獨特的化妝藝術臉譜臉譜是中國獨有的化妝造型藝術。它起源於原始人類黥麵文身的習俗。臉譜主要分為戲劇臉譜和社火臉譜。
戲劇臉譜起源於上古的圖騰。據《舊唐書》、《宋史》等史書記載:
古代打仗時戴上麵具上陣,以增加威嚴,嚇唬敵人。到了唐代就演變成為一種“代麵”的歌舞形式。由於戴麵具演出,因而觀眾對演員表情變化看不見,影響了對戲劇藝術的欣賞。後來發展為將麵具上的花紋和色彩直接畫在臉上,即塗麵化妝。塗麵化妝雖然還沒有後世戲曲中開臉的造型,但它已成為後世戲曲臉譜的前身。那時歌舞中,麵具與塗麵兩種方式都被使用著。戲曲正式形成以後,臉譜與麵具仍然交替使用。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麵具的使用呈減少的趨勢。現在除少數地方戲(如貴州的“地戲”,江西、安徽的“儺戲”,西藏的“藏戲"等)還使用麵具外,大部分劇種以勾畫臉譜為主。
臉譜根據某種性格、性情或某種特殊類型的人物分為各種色彩。紅色臉譜表示忠勇、義烈,如關羽、薑維、常遇春等;黑色臉譜表示剛烈、正直、勇猛甚至魯莽,如包拯、張飛、李逵等;黃色臉譜表示凶狠殘暴,如宇文成都、典韋;藍色或綠色的臉譜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竇爾敦、馬武等;白色的臉譜往往表示奸臣、壞人,如曹操、趙高等。
民間社火臉譜社火源自周秦時的儺舞。儺是一種遠古時期的宗教儀式。儺舞是周代在儺祭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驅鬼逐疫、祈福求祥的宗教舞蹈。“儺”的明顯特點是戴假麵歌舞。社火臉譜就是從古代假麵、塗臉發展形成的,因此是我國最古老的臉譜之一。
社火臉譜是用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點為基礎,用日月紋、火紋、旋渦紋、蛙紋等紋飾的不同組合展現人物的性格;以色彩辨識人物的忠、奸、善、惡,紅為忠,白為奸,黑為正,黃為殘暴,藍為草莽。早期社火臉譜在我國很多地方流行,其中以陝西風翔、扶風、岐山一帶的社火臉譜極為突出。
陝西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曆史悠久,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樸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繁多,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平。
馬勺臉譜為陝西三秦民間所獨有,由中國民間社火臉譜演化而來。由於當地民眾將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描繪於馬勺之上而得名。馬勺采用樹材,製作簡便,曆代農家鄉民必備。彩繪簡繁皆宜,人們把它懸掛廳堂居室用於扶正驅邪,鎮妖降怪,表達祈福納祥、招財進寶的美好願望,因而馬勺臉譜深得人們喜愛和推崇。經現代民間藝術工作者的完善,馬勺臉譜已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珍品.放飛希望和夢想的風箏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北方叫做“紙鳶”,南方則稱“鷂子”,是由於風箏像鷂鷹那樣展開翅膀在天空盤旋,因此得名。風箏最早起源於中國。關於風箏的來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發明的。墨翟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隻飛了一天就壞了。傳說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二是由春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的。據說魯班因看到鷂鷹在天空盤旋飛翔受到啟發,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漢代發明造紙術後,風箏改用紙糊製,俗稱“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加以完善,在紙鳶頭上裝了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所以取名“風箏"。
風箏發明後,很快被用於傳遞消息等軍事需要。到了唐代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作用開始由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造紙業的進步,風箏由絲絹改為紙糊,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多樣起來。到了宋代,放風箏已成為城鄉居民流行的娛樂活動,不僅市井小兒、布衣平民喜愛,甚至帝王將相、王公貴胄也樂此不疲。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的文人親手紮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一種特別風雅的活動。清代曹雪芹曾是製作風箏的高手。他撰寫了《南鷂北鳶考工誌》一書,集中國古代風箏紮、糊、繪、放四藝之大成,對南北各地風箏繪以彩圖,並配有歌謠。曹氏這部著作成為京津地區製作風箏的指導,對風箏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風箏的發展階段中,具有悠久曆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與風箏工藝結合起來,將神話故事、花鳥瑞獸、吉祥寓意等展現在風箏上,從而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
山東濰坊是風箏發明人之一墨翟的故鄉,是我國有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紮製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盛行,風箏藝術也達到鼎盛階段。鄭板橋有詩日:“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清末,濰坊已形成了特定的風箏市場,全國很多地方的商賈都來采購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同時還出現了一大批技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著名。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成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型、色彩也不盡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豐富、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等。可謂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多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一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一行,各持兵刃,隨風舞動。這時你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動,仿佛它們正要出發,去攻打敵軍……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指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花樣不斷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一"的美稱。
吉祥寓意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的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主題,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達方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的良好祝願。它因物喻義,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此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鮮明的民族色彩。例如:一雙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形,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表達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多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種類。
求福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佳,但人們通過充分美化,還是把它當做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翅膀上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他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等。與“魚"和“如意”相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非常多:有萬古長青的鬆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和色彩繽紛的綬帶鳥,還有食之能夠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寫法,變化極為豐富。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表現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囂”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囂”字風箏等,與此相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有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