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民間傳統工藝(2)(2 / 3)

寓人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的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龍、鳳、麒麟是人們幻想中的瑞禽祥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崇尚龍的國家,龍在我國有著特別的含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祥獸及其他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

風箏分類風箏發展到現在,種類日漸增多,花樣不斷翻新,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彩繪圖案紋樣,成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一部分。由外形看,大致可分為三種:動物,如雄鷹、鳳凰、海燕、蝴蝶、蜻蜓、蝙蝠等;人物,多為神話傳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白娘子、天女散花、孫悟空、鍾馗、七品芝麻官、胖娃娃等;物品,如宮燈、花瓶、花籃、蔬菜瓜果、日月星辰等。

從結構上看,風箏可分平麵、浮雕、立體三種。平麵風箏用料較少,製作簡便,容易普及。如:八卦、七屋、船、魚等均屬此類。浮雕鳳箏製作精良,還可折疊、拆卸,多為飛禽類,如雄鷹、蝴蝶等。立體風箏製作相對複雜,分筒式和串式兩種:筒式如宮燈、花瓶等;串式如“龍頭娛蚣”,由立體頭部和上百個腰節連接而成,長達數百米,騰空飛起,甚為壯觀。

製作方法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總結起來隻有四個字:紮、糊、繪、放。簡稱“四藝”。即紮架子,糊紙麵,繪花彩,放風箏。“紮”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

魅力四射的花燈花燈,又名“彩燈”,起源自漢代懸掛在廳堂梁上的照明燈具。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為慶賀這一功業,在宮廷裏張燈結彩,大擺宴席,盞盞宮燈,各呈豔姿。後來,宮燈的製作工藝傳人民間。“宮燈”之名,因此而生。隋煬帝大業元年(605)正月十五,在洛陽陳設百戲,遍布宮燈,飲宴暢遊,全城張燈結彩,半月不息。到唐朝時因社會升平,經濟富庶,花燈更是大放異彩,盛極一時,活動規模相當浩大。元宵佳節,華燈初上,男女老幼,傾城而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外出賞燈。數裏長街,鼓樂齊鳴,燭火衝天,到處人山人海。唐以後花燈便成為元宵節的重要標誌。

我國曆代花燈的製作十分考究,種類繁多,名稱別致,有流蘇燈、霓虹燈、宮燈、蓮花燈、紗燈、吊燈,還有滿天星、俏媳婦、一朵花、蒺藜球、金鯉魚……千姿百態,五彩斑斕。從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玩賞的走馬燈。中國的花燈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刺縫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經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

宮燈宮燈起源自宮廷,是中國彩燈獨具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它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息而聞名於世。因為長期為宮廷使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以精細複雜的裝飾,以體現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造型為八角、四角、六角形,各麵花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風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宮燈用料特別考究,大多是紅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貴重木。

材,甚至以昂貴的金銀裝飾,製作要求精細,雕、鏤、刻、畫缺一不可。

宮燈種類繁多,主要有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

走馬燈走馬燈又稱跑馬燈、串馬燈。外形呈宮燈狀。在走馬燈內中主軸上端裝一風火輪。風輪周圍或貼人物故事,或用線吊起騎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因而推動葉輪旋轉,於是剪紙隨輪軸旋轉。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燈屏上便出現人馬追逐、物換景移的影像,故名走馬燈。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工作原理是一致的,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

無骨花燈無骨花燈起源於唐朝,當時人稱無骨花燈為“唐燈”,也叫“神燈”。

相傳,唐開元年間,有一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被一仙女所救,並贈他“神燈”一盞。此燈造型另0致,工藝獨特,製作精美,小巧玲瓏。更神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部是用一種“水上漂”的繡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且輕巧能飛。它引領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後,為了紀念這一奇遇,按“神燈”的模樣進行仿製,製成後懸掛在自家門前。人們見後都深感驚歎,紛紛進行仿製。此後,這盞“神燈”的製作工藝便流傳於民間。

無骨燈是由刺有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因此製作時,首先要繪畫好底樣,然後在需要的紙片上針刺圖案,再把做好的紙片粘貼起來,最後用水質的顏料上色、裝飾。

龍燈在我國城鄉,特別是南方地區,均有舞龍燈的習俗,為節日添加了喜慶氛圍。龍燈的形象各有特點,多用竹、木、布、紙等紮成。龍身每節長一米五左右,每一節稱一檔。組成龍身的節都是單數,如九節、十一節和十三節。表演的形式上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南方各地夜間舞龍燈,在每節上均點起燈,舞動時巨龍翻飛,氣勢不凡。

麵燈麵燈,就是用麵做的燈。正月十五前,家家用各種麵食製作燈彩,用豆麵做的叫“銀燈”,用玉米麵做的叫“金燈”,用蕎麥麵做的叫“鐵燈”。

麵燈凹處放油插撚點燃,節日過後吃掉。

麵燈的形狀多種,有碗燈、龍燈、勺子燈、屬相燈、動物燈等。一般麵燈要做成碗狀,稱為碗燈。勺子燈,是孩童們最喜歡的,是大人專門為孩子製作的燈。勺子燈的做法是把麵捏成勺子的形狀,並捏一個小老鼠趴在勺子沿上,小老鼠的眼睛用花椒粒代替。到了晚上,在勺子裏倒人植物油,用一根火柴梗纏上棉花,而後把棉花浸濕了油後點燃,寄托著長輩對孩子健康成長的殷切祝福。

常見的動物燈有狗、雞、魚、龍、豬等。按傳統習俗,它們被擺放在相應的地方。點亮的狗形麵燈要放在家門口,使它保家護院;點亮的雞形麵燈放在雞柵邊,祝願家雞們不生病、多下蛋;魚燈要放在水缸上,祝願合家幸福、財源順水來;豬燈被放在豬圈旁,祝願家畜興旺;龍燈要放在糧食囤上,祝願新的一年五穀豐登。

河燈亦稱放水燈,是一種流傳於全國的習俗,大多在上元、中元和中秋進行,有超度亡魂、祈福娛樂等多重含義。河燈普遍做成荷花狀,固定在木板上,入夜在河中施放。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晚,江蘇等地的群眾用各色彩紙做精巧玲瓏的船形燈,裝上蠟燭或少許豆油、燈草,由老者架小船燃放。河燈漂浮水麵,隨波逐流,五光十色,十分美觀。

色彩斑瀾的傳統刺繡刺繡,又叫針繡。是用繡針引彩線按設計的紋樣和色彩在麵料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花紋、圖像或文字的工藝手段。中國刺繡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繡”,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代得以發展。從出土的早期刺繡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致精美,這時期的刺繡用的均屬辮子繡針法,也叫辮子繡、鎖繡。湖北江陵馬山矽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有對鳳、對龍紋繡、飛鳳紋繡、龍鳳虎紋繡禪衣等,均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誌當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十分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融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到漢代,刺繡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其發達;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繡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繡製作也走向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繡殘片來看,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繡工精巧,圖案多樣,精美絕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現代的繡工們都汗顏。

由此可見刺繡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流行了。

刺繡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區的不同特點。刺繡已不僅是繡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裝飾發展為純欣賞性的刺繡畫、刺繡佛經、刺繡佛像等。相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繡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繡佛像已極為盛行。唐以前之繡品,多為實用和裝飾之用,刺繡內容與生活上的需求和風俗相關。

宋代刺繡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繡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形式。至宋更及於絲繡。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繡之風格。

明代刺繡以灑線繡最為新穎著名。灑線繡用雙股撚線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繡製,以幾何紋為主,或輔以鋪絨主花。

清代中期,國家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刺繡工藝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地方性繡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著名的有蘇繡、粵繡、蜀繡、湘繡“四大名繡”。

蘇繡蘇繡的起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早在三國時期便有了關於蘇繡製作的記載,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據說,三國時代,吳王孫權曾命趙達丞相之妹手繡《列國圖》,在方帛上繡出五嶽、河海、城邑、行陣等圖案,有“繡萬國於一錦’’之說。在宋朝已具一定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繡衣坊、繡花弄、滾繡坊、繡線巷等生產集中的坊巷。明朝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局麵。江南已發展為絲織手工業中心。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可謂流派繁衍,名家倍出。皇室使用的大量繡品,差不多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民間更是多姿多彩,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麵、枕袋帳幔、靠墊、鞋麵、香包、扇袋等方麵。這些蘇繡作品不僅針法多樣、繡工精細、配色秀雅,並且圖案花紋含有喜慶、長壽、吉祥之意,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一種“畫繡",屬於高檔欣賞品,稱之為“閨閣繡”。清末時沈壽首創“仿真繡’’,享譽海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20世紀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繡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繡,豐富了蘇繡針法。蘇州刺繡,素以精細、雅潔聞名。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繡工細致,形象傳神。

湘繡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曆史。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發現的一幅“龍鳳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便有很多婦女進行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因其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因此馳名全國。

湘繡的特征是用絲絨線(無撚絨線)繡花,劈絲細致,繡件絨麵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特別強調顏色的陰陽濃淡,體態生動,風格豪放,享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粵繡亦稱“廣繡",是產自廣東地區的刺繡品。與黎族所製織錦同出一源。明中後期形成風格。其特點是:一是用線多樣,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撚縷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二是用色明快,對比強烈,講求華麗效果。三是多用金線作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四是裝飾花紋繁縟豐滿,熱鬧歡快。常用百鳥朝鳳、海產魚蝦、佛手瓜果一類有地方特色的題材。

五是繡工多為男工。繡品品種豐富,有被麵、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繡服、鞋帽、戲衣等,也有鏡屏,掛幛。

粵繡始於唐朝。關於廣繡有一段真實的故事。唐代一個叫盧媚娘的14歲廣東姑娘在一幅一尺見方的絲絹上繡出一卷佛經《法華經》,字體比粟米還小,而且點畫分明。這個故事表明廣繡的曆史是如此悠久綿長,技藝是多麼的卓越超凡。廣繡發展到明朝,已經成為民間重要的手工業之一。

明正德九年(1514),一個葡萄牙商人在廣州購得龍袍繡片,回國獻給國王而得到重賞,從此廣州繡品名揚海外,每年都有不少產品輸出國門。嘉靖三十五年(1556),葡萄牙人克羅茲看到珠繡花鞋等一些廣繡工藝品而發出“絕妙的工藝品”的驚歎。那時廣州刺繡藝人已經達到極高水準,能夠嫻熟地和創造性運用絨線繡,用孔雀毛、馬尾作線縷和勒線,用金線和銀線刺繡。

明末到清朝中期是廣繡業的繁盛時期。英國商人開始來樣加工。由於來樣設計色調豐富,突出了西洋畫的藝術特點,運用了透視和光線折射原理,故對廣繡產生深遠的影響。廣繡開始從民間小作坊小批量生產逐漸向商品生產轉型。室內裝飾和日用衣飾的廣繡產品大量生產,使之出口進入了全盛時期。到了清朝中期,由於粵劇和粵曲的繁榮,使廣繡又增加了一類新品種——粵劇戲服。當時廣州狀元坊製作的戲服已享譽國內,連宮廷戲班也慕名前來定製。乾隆年間廣繡業已成行成市,繡坊、繡莊多達50家,從業人員3000多人。

清末民初時期,廣繡業仍然保持發展勢頭。1929年在廣州舉行的四省市繡品展覽競賽中,廣繡以“孔雀牡丹”、“番獅”、“雪地風景”等作品參展,被評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

蜀繡又稱“川繡”,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統稱。據晉代常璩《華陽國誌》載,當時蜀中刺繡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均被譽為蜀中之寶。五代十國時期,四川先後建立了前蜀和後蜀兩個王朝。當時中原一帶戰爭頻繁,唯獨四川能偏安一方,為刺繡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同時,繡品需求量極大,也刺激了民間刺繡的發展。到了宋代,天下重回統一,蜀繡有了更大的發展。據《全蜀藝文誌》記載:“蜀土富饒,絲帛所產,民製作冰繡等物,號為冠天下。”可見當時蜀內刺繡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