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民間傳統工藝(2)(3 / 3)

清代道光年間,蜀繡已形成專業生產,成都市內有許多繡花鋪,既繡又賣。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含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多種吉慶寓意,富有民間色彩。品種有被麵、枕套、繡衣、鞋麵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

祈福納祥的傳統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自“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門上已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版年畫。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經過幾百年的完善,到了清中晚時期,民間年畫達到了全盛時期,內容題材異常豐富。它由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的節日習俗,體現了民眾向往美好生活的願望。

年畫產地眾多,著名的有: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等地。其中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曆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起源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稱集曆代門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采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而成,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時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在藝術特點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豔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在人物造型、刀法及設色上,擁有樸實、稚拙、凝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點,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均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流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藝術特點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豔,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體。

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特點,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樣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式,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而後用墨印在上麵,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所以,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鬱,富於中國氣息。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合稱“南桃北柳”。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起源於明代,興於清代,盛行於黃河下遊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象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獨具匠心: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便年畫顯得生動自然。

四川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著名。構圖講究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豔麗,強烈明快;線條講求洗練、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富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征、有寓意的造型,更有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豐富: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使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用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種以中常、條屏居多。

朱仙鎮木版年畫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千米,雖然是個小鎮,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尤其是北宋末年嶽飛曾率軍在此大敗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嶽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嶽王廟,現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征: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豔麗,對比強烈;五是門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門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門神,門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活靈活現的傳統泥塑泥塑始於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漢代應召力《風俗通》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為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女媧摶土造人,這大概是中國神話故事中最具影響的泥塑創造活動。經過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泥塑在民間已經演變為與普通生活相關的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具有很深的中國地方特色。

天津泥人張“泥人張”是北方民間彩塑的代表,它創始於清代末年。“泥人張,,創始人叫張明山,生於天津,家境貧寒,自小跟父親以捏泥人為業,養家糊口。他心靈手巧,富於想象,時常在集市上觀察各行各業的人,在戲院裏看多種角色,偷偷地在袖口裏捏製。他捏出來的泥人個個逼真,一時傳為佳話。他繼承傳統的泥塑藝術,從繪畫、戲曲、民間木版年畫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他的泥人,有民間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說戲曲中的角色,有表現勞動人民現實生活中瞬間的形象,有正麵人物,還有反麵人物,具有濃厚的趣味性。老百姓都喜愛他的作品,親切地送給他一個稱號——“泥人張”。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淨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入棉絮反複砸揉製成為“熟泥”,其特點是黏合性強;輔助材料還有木材、竹藤、鉛絲、紙張、絹花等;塑造好的作品置於爐火周圍或是自然風幹。

“泥人”徹底幹燥後要人窯烘燒,溫度要達700攝氏度左右,出窯後經打磨、整理即可著色。彩塑的用色,現在比過去有了巨大的進步。過去的顏料為水粉色,覆蓋力差,容易爆裂、脫落、褪色,不易長久保存。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使用丙烯色。盡管丙烯色價格較貴,但優點很多,覆蓋力強、不爆裂、不脫落、不易褪色,幹後不溶於水,可以用水衝洗。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30天的時間。

鳳翔泥塑陝西鳳翔彩繪泥塑,始於先秦西周時期,流傳民間3000年之久,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點的泥塑類手工製品。其彩繪紋樣與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不盡相同。以花鳥魚蟲、祥鳥瑞獸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國古代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神靈崇拜的遺留,反映出圖騰時代的文化特色。

陝西鳳翔彩繪泥塑,造型優美,生動形象,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泥塑內容有人物、動物,也有植物,大多是空心的圓型塑,也有浮雕式的掛片。其製作方法簡單易行,將黏土和紙漿攪拌成塑泥,先做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幹,上白色底粉,隨後塗彩、繪畫和上光。

鳳翔泥塑的色彩別具一格,非常豔麗,對比強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紅、大綠和黃色為主。以黑墨勾線和簡練的筆法塗染,給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覺。

近年來鳳翔彩繪泥塑主要分布在城關鎮六營村及周邊地區。相傳在明代的時候,朱元璋軍隊中的第六營兵士紮營於此,這個村便命名為“六營”。六營中那些來自江西的兵士有製陶手藝,閑著沒事,就和土為泥,捏製各種形態的泥活兒當做玩具,並且彩繪示人。後來軍士轉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舊業,利用當地黏性很強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製模做偶,然後到各大廟會出售。當地老鄉購泥塑擺放家中,用以祈子、護生、辟邪、鎮宅、納福。六營村的脫胎彩繪泥偶因此聞名,並世代相傳,成為我國民間美術中獨具特色的精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惠山泥人與北方“泥人張"相呼應的是江蘇無錫的惠山泥人。

在這裏,一到農閑季節,差不多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戶戶繪彩”的說法。每到過年,在廟會和集市上,人們托個盤子,盤子裏放著自己做的泥人四處叫賣,這也是農家的一份收人。在清代,彩塑師王春林製作五盤泥孩兒進獻,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賞識。清同治到光緒年間,出現大量以戲劇為題材的戲文泥人,這也是惠山泥人曆史上最興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惠山有作坊、店鋪40多家,專業匠師30多人。慈禧太後60大壽時,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戲文泥人“蟠桃會”供獻內廷,從此惠山泥人成為貢品。

惠山泥人題材多為戲劇人物,如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壽星等。惠山泥人造型豐滿、簡練,誇大頭部,重點刻畫表情。匠人尤其重視彩繪,有“三分坯子七分畫"之說。常用的色彩有大紅、綠、金黃、青等原色,對比強烈,主次分明。

在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人們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在惠山還流傳著這樣的民間故事。在很久以前,惠山一帶野獸橫行,危害孩童。有個叫“沙孩兒”的小孩,勇鬥猛獸,為民除害。為了紀念“沙孩兒”,人們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兒”形象。後來,經過曆代藝人不斷地加工完善,這個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藝術形象,就在人們心中永遠地紮下根來。

高密泥塑山東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曆史。在明朝隆慶、萬曆年間,這裏的農民就自己設計用泥製成一種叫“鍋子花"(也稱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後來又把裝火藥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過以後,再當玩具或裝飾品擺放。以後泥塑的種類逐漸增多,有老虎、獅子、猴子、小狗、小貓、雞、鴨等動物,也有“白蛇傳”、“西遊記”、“牛郎織女”等經典故事,並且塗以各種色彩,使其生動形象。

從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屬品,而發展為一種獨立的手工藝術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間,聶家莊泥塑又借鑒了楊家埠年畫的藝術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和著色上進行改革,並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動作,使聲音、色澤、動作合為一體。每逢集市,都有賣泥玩具的。民間流傳著“孩子哭,找他媽,他媽買個泥娃娃,逗得孩子樂哈哈”的民謠。可見當時泥玩具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古色古香的蠟染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印染手工藝,古稱為蠟纈,與“夾纈”

(鏤空印花)、“絞纈”(紮染)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蠟染古時候稱為蠟纈,是用蠟把花紋點在麻、織、棉、毛等織物上,而後放入染料缸中浸染,有蠟的地方染不上顏色,除去蠟便會現出漂亮花紋。這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防染工藝,曆史非常久遠。

我國發現最早的蠟染文物是新疆“於田屋於來克”古城遺址出土的北朝藍色蠟纈毛織物。它出土時顏色是深藍色的,麵上有白花紋,紋樣光潔清晰,古樸典雅。時間在公元396~581年。

蠟染工藝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代代相傳,特別是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繼承和發揚了傳統的蠟染工藝,而且廣泛流行,已成為少數民族婦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藝術。這裏的少數民族以蠟染為主要裝飾,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的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均由蠟染製成,其他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背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背帶,點染得精巧細致,l塗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

目前的蠟染大體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民間工藝品,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民間藝人和農村婦女自織自繪自用的蠟染製品。一類是工藝美術品,是工廠、作坊麵向市場生產的蠟染產品。第三類是蠟染畫,是以藝術家為中心製作的純觀賞型的藝術品。這三大類蠟染共存,相互影響,爭奇鬥豔。這樣複雜的、多元化的現象,在藝術界是不多見的。

繪製蠟染的織品通常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的也摻加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人們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把它作為蠟染的防腐劑。使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

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由於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利於蘸蓄蜂蠟。依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製作比較複雜。製作蠟染前先將布料處理好,用白芨或魔芋煮成糨糊,給布料上漿,幹後磨平備用。先在布上確定畫的位置,作好紋樣的整體構圖。如丹寨苗族蠟染民間藝人開始作畫時,先用指甲大體畫一個草樣,然後用稻草或竹片量好距離,即可隨意畫出各樣花紋,紋樣多數是古老的傳統紋樣。畫蠟時,要將蠟放在小鍋裏用木炭細火烤溶,以銅刀沾蠟,在畫布上畫出紋樣;將畫好紋樣的布放在藍靛染缸中浸染。初染後,顏色很淺,要反複多次才能達到深藍色,一次周期為五天至六天。要想在同一圖案中出現深淺兩種顏色,可先染好淺藍,待晾幹後,在淺藍部位用蠟封住,再置入缸中浸染成深藍,煮去蠟,最後便得深、淺兩種藍色;一幅蠟染製成後,要在水中煮沸脫蠟;將脫蠟後的畫布置於水中漂洗,然後晾幹便成蠟染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