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支紀時法一天中時辰的地支也是確立的,所以二十四小時配十二地支,每一地支表示兩個小時。
幹支計時與現在時刻列表對照:
時辰用地支作名稱,從夜間11點算起,第一個時辰是子時,半夜11點到淩晨1點。
【子時】夜半(23t,3j至Ol時),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據說老鼠是深夜裏最活躍的動物,所以子時屬鼠。
【醜時】雞鳴(01時至03時),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據說牛是最早耕地的家畜,所以醜時屬牛。
【寅時】平旦(03時至05時),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寅字解析為害怕的意思。古人最怕的動物是老虎,所以寅時屬虎。
【卯時】日出(05時至07時),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據說此時為“大陰”(即月亮)的時間。
傳說月球中有玉兔,所以卯時就屬兔。
【辰時】食時(07時至09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傳說此時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所以辰時屬龍。
【巳時】隅中(09時至11時),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據說蛇最愛在此時利用青草作掩護,所以巳時屬蛇。
【午時】日中(11時至13時),又名日正、中午等。午時陽氣到頂,陰氣始生,正是駿馬馳騁的時候,所以午時屬馬。
【未時】日昳(13時至15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傳說羊在未時吃過的草,草根再生力很強,所以未時屬羊。
【申時】哺時(15時至17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天快晚了,猴要呻叫,所以申時屬猴。
【酉時】日入(17時至19時),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此時正當日沒月出之際,古有“太陽金雞”的傳說,所以酉時屬雞。
【戌時】黃昏(19時至21時),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夜的開始,犬守夜,所以戌時屬犬。
【亥時】人定(21時至23時),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據說晚上9點、10點時天地最混沌,而豬愛睡覺,混沌不清,所以亥時就屬豬。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祖先長期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相互關係而創造出來的。它反映寒暑變化和農時季節,在全國特別是在農村中可說是家喻戶曉。在國外華僑集居的地區,也廣泛流傳。
二十四節氣源自黃河流域。早在春秋時期,就製定出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而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全部確立。
太陽從黃經零度開始,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其中表示四季更替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表示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和霜降。表示降水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表示物候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處暑。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等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子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等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麵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梅、伏、九九梅、伏和九九是我國傳統曆法中24節氣之外的雜節氣。
梅
夏初我國江淮流域會連續出現空氣潮濕、陰霾多雨或雷陣雨天氣,稱為“梅雨”期或“黴雨"期。實際上梅雨的開始(入梅)和結束(出梅)要看當年氣象條件的變化而定,比較複雜。我國傳統曆法上梅季的確定是根據江淮地區長期的經驗,規定用幹支紀日來推算。按照規定,芒種後逢第一個丙日為人梅,小暑後逢第一個未日為出梅。這樣,梅雨期即從人梅到出梅大概有一個月左右。
三伏三伏標誌著一年裏最炎熱的時期。俗話說:“熱在三伏。”伏的日期也是按照幹支紀日來推算。從夏至日算起,第三個天幹為“庚"的日子叫“初伏”,過十天逢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總的叫“三伏”。夏至之後為小暑、大暑、立秋。夏至到立秋共45天,如果這期間有四個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是五個庚日,中伏就是20天。
三伏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兩個庚日之間是十天,初伏與夏至之間天數不一定,最少是21天,最多是三十天。末伏的末一天距夏至最少50天。
每年三伏大概在公曆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間,這時太陽正直射地球北半球,晝長夜短,地麵吸熱量大於散熱量,積儲熱量增多;加上我國東南地區常處在副熱帶高壓控製下,天氣晴朗少雨,溫度升高,因此就有“熱在三伏”之說。
九九數九是從冬至日數起,冬至日為一九第一天,到九九結束,共八十一天,為一年之中最為寒冷的時期。“春打六九頭”,因為五九四十五天,六九的頭一天是從冬至數起第四十六天,兩個節氣相隔平均為十天,從冬至到六九頭相隔四十五天,所以冬至後的三個節氣,第一個是小寒,第二個是大寒,第三個是立春,故立春日一定在六九的頭一天。
人說“冷在九、熱在伏”。數九雖冷,但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冷也冷得不一樣:
黃河中下遊的《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開河,八九雁來;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