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傳統曆法節氣(1 / 3)

曆法曆法是按一定法製,組合年、月、日等計時單位,構成單位之間換算的方法,以供計量時間之用。

從遠古到現在,世界各國通用的曆法,種類繁多,諸如:古埃及曆、古巴比倫曆、古希臘曆、猶太曆、儒略曆、格裏曆、伊斯蘭曆、印度曆以及中國曆朝頒行的多種曆法。按其著重點的不同,它們大體可以歸納為三類:以太陽回歸年為主要依據的曆法叫做“陽曆”,以月亮朔望月為主更迭的曆法叫做“陰曆”,同時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的曆法叫“陰陽曆”。

回歸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從春分點再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即四季更迭的周期。一回歸年長365天5時48分46秒。陽曆就把它作為“曆年”

的標準。朔望月是月亮和太陽會合的周期,也是月亮盈虧圓缺變化的周期。一朔望月長29天12時44分03秒。陰曆把朔望月作為“曆月”的標準,規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

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曆;陰陽合曆,便是俗稱的農曆。

曆法的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年輕人叫萬年。有一次,他上山打柴,因為天氣炎熱,便坐在樹蔭下休息。忽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用幾天時間研製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時,由於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準確性。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發了他的興趣,於是他又動手製做了一個五層漏壺。日久天長,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便要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風雲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悶。萬年知道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祖乙,對祖乙講解日月運行的道理。

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認為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同時在天壇前修築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個童子服侍萬年。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研製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冬去春來,年複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測,精心推算,終於製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現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麵銀須。國君大為感動,為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陽曆和閏年陽曆是依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而定的曆法,也稱公曆。它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回歸年)為一年。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

因為這個數不是日的整數,為了便於使用,就將365天作為一年,這就是陽曆的一年。因此,每年就多出5小時48分46秒,每4年就多出一天。於是,每4年加1天,為366天,就是閏年。這一天加在2月份的末尾。

那麼,為什麼公曆裏獨獨2月在平年是28天呢?傳說在公元前46年,羅馬統帥愷撒著手製定陽曆時,本來規定每年12個月,逢奇是大月,31天;逢偶是小月,30天。2月份逢偶,也應該是30天。但這樣算下來,一年就不是365天,而是366天。所以必須想法在一年中除去1天。從哪一個月裏扣去一天呢?

因為在古羅馬,執行死刑都在2月,因此人們認為2月是不祥的月份。

所以就在2月份裏扣去了一天,2月份就成了29天。後來,屋大維繼愷撒之後做了羅馬皇帝。屋大維發覺愷撒是7月生的,7月是大月,有3l天,而自己是8月生的,8月份是小月,隻有30天。為了和愷撒表示同樣的尊嚴,屋大維決定把8月也改為31天。還將下半年的10月和12月都改為大月,9月、11月兩個月改為小月。這樣就多出來一天,隻好又從不吉利的2月內扣掉。於是,2月就變成28天了。2000多年來,人們一直沿用著,逐漸地形成了一種習慣。

所以現行的公曆: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3l天,4月、6月、9月、11月30天,2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能被4除盡的年份為閏年。

農曆和閏月農曆是我國使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曆、舊曆,民問也有叫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周期來定月,又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似,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所以實際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的日期當作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日12小時46分3秒,因此農曆大月是30天,小月29天。

農曆基本上以12個月為一年。但12個朔望月為354.3667天,和回歸年相差l1天左右。因此每3年就多出33天。為把多餘的日數消掉,每隔3年就要加一個月,這就是農曆的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叫閏年,為13個月。至於閏哪一年,由節氣決定。農曆平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383天或384天。

四季劃分我國古代是以二十四節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為四季的開始。

民間一般用農曆的月份來劃分四季:春季為農曆一月到三月,夏季為四月到六月,秋季為七月至九月,冬季為十月到十二月。

在天文上,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四季的開始。

氣象上一般以陽曆的3月到5月為春季,6月到8月為夏季,9月到11月為秋季,12月到第二年的2月為冬季。為了盡可能全麵地反映一個地區季節變化的物候情況,氣象部門是用五天平均氣溫的高低作為劃分四季的標。準:平均氣溫穩定在100C以下,為冬季;平均氣溫穩定在220C以上,為夏季;平均氣溫在lO。C~220C之間是春季和秋季。

天幹地支天幹地支簡稱幹支,是農曆中用來編排年號和日期用的,包括十天幹和十二地支。

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幹地支還有陰陽之分:甲、丙、戊、庚、壬為陽幹,乙、丁、己、辛、癸為陰幹;子、寅、辰、午、申、戌為陽支,醜、卯、巳、未、酉、亥為陰支。天幹和地支排列起來,共有60個組合,叫做“六十甲子"。我國人民舊時便是以六十甲子循環起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

60輪甲子表

甲子乙醜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醜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醜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醜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醜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幹支紀年法

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組合成對,組成方法是,以天幹的單數對地支的單數,天幹的雙數對地支的雙數,從“甲子"開始,然後依次是“乙醜”、“丙寅”、“丁卯”、“戊辰"……“癸亥”。從“甲子”到“癸亥”,共60對,稱60輪甲子。這60對於支,每一對代表一年。假如某一年是甲子年,則以後依次是乙醜年、丙寅年……癸亥年(見上表)。然後又從甲子年開始向後推,60年一個輪回,如此循環往複不斷。

“幹支紀年”在到東漢元和二年(即公元85年)以政府命名的形式頒行全國,一直延續到現在。

幹支紀月法如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年,正月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月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為甲寅。正月之幹支知道了,其餘月可按六十甲子的順序推算。

幹支紀日法甲子第一日,乙醜為第二日,丙寅為第三日……60日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複始,循環往複。例如農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