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如何統率全局2(3 / 3)

太宗曾經問身邊的大臣:“創業與守成哪個更難?”房玄齡說:“建國之初,我們與群雄一起舉義,以實力相競爭,然後使之臣服,創業難啊!”魏征說:“自古以來的帝王,都是從艱難中奪取天下,在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難!”太宗說:“玄齡與我共同奪取天下,出生入死,所以知道創業的艱難。魏征與我共同安定天下,經常擔心因為富貴而生出驕傲奢侈,因為輕忽而生出災禍變亂,所以知道守成的艱難。然而創業的艱難,已經過去了;守成的艱難,正應當與各位慎重麵對。”房玄齡等人叩拜,說:“陛下這樣說,是天下百姓的福氣!”其實,創業與守成、打天下與治天下,是曆史上經常被討論的有關君道政體的一個重要話題。辯證地看,創業與守成同樣是艱難的。創業時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頑強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等到戰勝了所有的敵手建立了新政權之後,從艱苦的戰爭年代走過來的人,似乎還有想想都後怕的感慨。

太宗立晉王李治為太子,曾經對身邊的大臣說:“朕自從立李治為太子,遇到事情就趁機教誨。看到他吃飯,就說:‘你知道耕種的艱難,才能經常吃上飯。’看到他騎馬,就說:‘你知道馬的勞逸,不要耗盡它的力量,就能經常騎它。’看見他坐船,就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主就如舟。’看見到他在樹下休息,就說:‘木頭經過墨線矯正則直,君主接受勸諫才能聖明。’”

從太宗的話可以看出,以民為本的思想;廣開言路、虛懷納諫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準則;鐵麵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等等,正是成就貞觀之治的根本原因,它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唐太宗割愛立太子

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開明帝王,但遺憾的是,他選擇性情懦弱的晉王李治做接班人,結果釀成武後專權,改唐為周的悲劇。李唐皇權旁落十幾年,幾乎斷送了李唐王朝的前程。唐太宗明知李治懦弱,難當大任,為什麼偏偏要選李治當接班人呢?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為謀反獲罪,被幽禁起來。唐太宗廢了李承乾的太子位以後,魏王李泰天天跟在他身邊服侍,太宗答應立他為太子,中書侍郎岑文本、侍中劉洎等人也表示支持,而司徒長孫無忌卻堅持要立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答應立李泰為太子後,李泰躺在太

宗懷裏說:“我今天才成為陛下的兒子,這是我再生的日子啊。我隻有一個兒子,以後等我死的時候,一定把他殺掉,把皇位傳給晉王。”太宗把李泰的話

說給大臣們聽,並說:“誰不愛自己的兒子?我看到他能這樣,很喜歡他。”諫議大夫褚遂良說:“陛下說的話不合情理,請仔細考慮,不要鑄成大錯。陛下萬歲以後,如果魏王有了天下,怎麼可能殺掉心愛的兒子,傳位給晉王呢?陛下當初既然已經立承乾為太子,又寵愛魏王,給他的待遇超過承乾,所以才釀成今天的事故。臣希望陛下能以此為鑒。陛下如果今天立魏王為太子,請先處理掉晉王,這樣才能讓大家安心。”唐太宗流下淚來說:“我做不到。”說完,起身回宮。

當時太宗的第五子李祐因為發動叛亂被賜死,太宗的弟弟漢王李元昌因參與太子的陰謀也被處死,太宗心情極為不好。李泰擔心太宗立李治為太子,就對李治說:“你一向跟漢王友好,如今他出了事,你不發愁嗎?”李治恐懼不安,整天愁眉苦臉,太宗看到後感到奇怪,追問他什麼原因,李治把李泰的話講出來,太宗感到很意外,開始後悔不該說立李泰為太子的話。當太宗責問李承乾為什麼謀反時,李承乾說:“我已經當了太子,還有什麼要求?隻是因為受到魏王的逼迫,才跟手下人商議如何保住自己,結果受壞人唆使,做了越軌的事。如果立他為太子,就正好中了他的圈套。”太宗因此對李泰更不放心。

有一天,太宗對身邊幾個大臣說:“我的三個兒子、一個弟弟竟做出這些事情,朕心裏真是痛苦極了!”於是轉身撞向床頭,大臣們都上去阻攔。太宗又抽出佩刀來想自殺,褚遂良奪下刀交給李治。長孫無忌等人問太宗有何不快,太宗說:“我想立晉王為太子。”長孫無忌說:“遵命!誰敢反對,讓我去砍他的頭!”太宗對李治說:“你舅舅已經同意了,你應該拜謝他。”太宗又說:“你們幾位已經同意,不知外麵輿論如何?”長孫無忌說:“晉王仁慈孝順,天下人早就歸心了。請陛下去問百官,如有人反對,就是我對不起陛下,罪該萬死。”太宗就登上太極殿,召集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對大家說:“承乾大逆不道,魏王居心不良,都不能當太子。我想在其他兒子中選一個接班人,誰最合適?請大家公開表態。”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晉王仁孝,應當接班。”太宗很高興。當天,李泰率領一百多名騎兵到永安門,太宗敕令守門的官員攔住他的騎兵,帶李泰進入肅章門,把他幽禁在北苑。4月,太宗下詔,立李治為太子。太宗對身邊的侍臣說:“今後凡是太子無道,而藩王想取代的,就把他們一齊罷免,這要成為子孫後代的一個製度。況且如果立了李泰,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立了李治,承乾和李泰都能平安無事。”

從唐太宗這段話看,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他是出於不得已,他自己為了當上皇帝,兄弟之間兵戎相向,結果導致兄弟被殺,父子關係不和,他不希望自己身上發生過的悲劇在兒子們身上重演。

張柬之驅武複李唐

武周時,張柬之曆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宰相,以主謀迫使武則天退位而聞名於史。公元704年,武則天染病,寵臣張昌宗、張易之侍疾在側,弄權用事,張柬之與另一宰相崔玄暐等人密謀除二張。公元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率羽林兵五百餘人,迎太子李顯由玄武門入宮,斬易之、昌宗,迫武則天傳位太子。2月,恢複唐國號。

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病得很重,麟台監張易之和春官侍郎張昌宗在宮中弄權,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中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以及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策劃誅殺張易之和張昌宗。當初,張柬之接替荊州都督府長史楊元琰的官職,二人一起在長江裏劃船。到江心的時候,談到武則天以周代唐的事情,楊元琰慷慨激昂,大有匡複唐室之意。張柬之做了宰相以後,就引薦楊元琰擔任右羽林將軍,對他說:“你還記得你在江心時說的話吧?今天的官職,可不是隨便給你的。”張柬之還任用桓彥範、敬暉與右散騎侍郎李湛,讓他們都擔任左、右羽林將軍,掌握禁軍的兵權。張易之等人懷疑恐懼,張柬之又任用他們的黨羽武攸宜為右羽林大將軍,張易之等人才安心。

不久,靈武道安撫大使姚元之從靈武入朝,張柬之和桓彥範把計策告訴姚元之。當時太子李顯在北門居住,桓彥範和敬暉前去拜見,偷偷地告訴太子他們的計策,太子李顯表示同意。張柬之、崔玄暐、桓彥範與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到玄武門,派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李湛與內直郎附馬都尉王同皎去東宮迎接太子李顯。太子猶疑,不肯出來,王同皎說:“先帝把社稷交給殿下,殿下無故遭幽禁廢黜,人神共憤,已經二十三年了。現在上天引導人心,大家同心協力,誅滅凶惡小人,恢複李氏社稷,希望殿下暫且去玄武門滿足大家的期望。”太子說:“凶惡的小人的確應該誅滅,但是聖上正在生病,不會驚擾到她嗎?請各位以後再計劃。”李湛說:“將相們不顧家族,為社稷獻身,殿下為什麼要把他們推進火坑呢?請殿下親自去製止他們。”太子於是出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