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下屬工作的法則1(1 / 3)

相傳,龍身有鱗,而在緊挨龍須的喉頸下,長有一尺長的逆鱗,誰膽敢觸動了它,龍就會傷人。自古喻人主為龍,臣下們阿諛獻媚往往可使“龍顏大悅”,小則賞賜獎掖,大則加官晉爵,以至平步青雲;相反,也有不識時務的諍臣,在人主麵前犯顏直諫,惹得“龍顏大怒”,那就“臣罪當誅”自認倒黴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領導猶如“龍”,平時如果不慎,有時會惹得領導“龍顏大怒”,最後往往是丟了飯碗,讓人扼腕頓足,異常惋惜。相反,如果一個人善於“輔佐”上司,不僅會讓自己步步高升,而且能使自己的人生價值快速得到體現。

鄒忌巧諫齊威王

鄒忌因鼓琴遊說齊威王,被任相國,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稱成侯。鄒忌勸說威王獎勵群臣吏民進諫,主張革新政治,修訂法律,選拔人才,獎勵賢臣,處罰奸吏,並選薦得力大臣堅守四境,使齊國逐漸強盛起來。

公元前386年,齊大夫田和做了齊國的國君,兩年後,王位傳給了他的孫子齊威王。齊威王迷戀彈琴,經常獨自在後宮內撫琴自娛,不理朝政。一晃九年過去了,國家日趨衰敗。周邊國家看到齊威王如此平庸,接連起兵進犯,齊國連吃敗仗。

齊國有個賢士名叫鄒忌,不但滿腹經綸,而且琴也彈得極好。他見齊國一天天衰弱下去,心裏很著急。他知道齊威王愛聽琴,一天,他特地帶著一把琴去求見。齊威王聽說來了一位琴師,立即接見。鄒忌見了齊王之後,調好弦,做出要彈的樣子,但手指卻放在琴弦上一動不動。齊威王感到奇怪,問道:“先生為何坐而不彈?”鄒忌回答說:“大王,小民不但會彈琴,而且還知道彈琴的道理。”齊威王一愣,問道:“彈琴還有什麼道理嗎?”鄒忌回答說:“當然有了,彈琴的節奏和治國安民的道理是一樣的。國王好比是琴上的大弦,要像春天一樣溫暖;宰相好比琴上的小弦,要像潭水一樣清澈。彈琴時大弦和小弦要互相協調,和而不亂。這樣,曲子才好聽。治國和彈琴的道理是一樣的。”齊威王聽後,猛然醒悟,便留下鄒忌,和他談論國家大事。鄒忌說:“要想治理好國家,關鍵在於國王和宰相在執行政令時,要像四時運轉一樣協調。”齊威王很欣賞鄒忌的見解,便任命他為宰相,讓他整頓朝政,改革政治。

鄒忌勸說齊威王確有獨到之處。如果鄒忌直言規勸,板起麵孔,擺出義正詞嚴的態度,國君若是昏君,激怒了他,鄒忌可能被殺,又起不到效果。而鄒忌顯得高明多了,他婉言規勸,用具體的事實說明抽象的道理,變深奧為淺顯,變複雜為簡明,變逆耳為順耳,委婉而有說服力。

樂毅攻齊重賢士

在伐齊之戰中,樂毅在堅決實施軍事進攻的同時,十分重視開展爭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齊都臨淄之後,樂毅即注意約束將士,嚴明軍紀,禁止軍士擄掠;尊重當地的習俗,廢除暴政,減輕賦稅。同時他還用官爵和封地籠絡齊國當地有影響的人物,從而爭取了相當一部分齊國的地主、貴族和名士的擁護支持,博得眾多齊人的好感。

公元前284年,燕王以樂毅為上將軍,率大軍攻齊。趙王授予樂毅相國大印,由其統一指揮秦、魏、韓、趙之軍聯合伐齊。齊王集中國內全部兵力抵抗,雙方在濟水西岸作戰,齊國軍隊大敗。樂毅令秦、韓兩國軍隊回師,令魏國軍隊分兵攻打宋國,部署趙國軍隊收複河間。自己率領燕軍,向北長驅直入齊國。

樂毅率燕軍乘勝追擊齊軍至齊都臨淄。齊王見都城臨淄孤城難守,遂率少數臣僚逃往莒城(今山東省莒縣)固守。樂毅用連續進攻,分路出擊的戰法,陷城奪地,攻入齊都臨淄後,盡收齊國珍寶、財物、祭器運回燕國。

樂毅聽說晝邑人王蠋賢良,下令圍繞晝邑三十裏,外人不得進入,又派人請王蠋,王蠋辭謝不去。燕國人威脅說:“你要是不來,我們就屠盡晝邑城!”王蠋歎息說:“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國破君亡,我無法保護國家,與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於是自盡而死。燕國軍隊乘勝長驅直入,齊國其他城邑都望風潰逃。樂毅修整燕軍紀律,禁止擄掠,尋訪齊國的隱士高人,以禮相待,減免人民賦稅,革除苛刻的法令,恢複齊國舊政。他還親至城郊祭祀齊桓公、管仲,把賢良人才的房屋裝飾一新,賜封修治王蠋的陵墓。齊國人接受燕國所封君號、領取俸祿的有二十餘人,接受燕國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個月之內,燕軍攻下齊國七十餘座城,都設為郡縣。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本來就猜疑樂毅,又經過田單的挑撥,於是下令派騎劫為大將去齊接替樂毅。樂毅拒絕回燕而西向去趙,趙王封樂毅於觀津,十分尊重寵愛他。燕惠王便派人批評樂毅,並說:“樂將軍你過於聽信傳言,因為與我有矛盾,就拋棄燕國歸附趙國。你這樣做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是又怎能報答先王重用將軍的情意呢?”樂毅回信答複道:“從前伍子胥的建議被吳王闔閭采納,吳國的勢力擴展遠至鄒地,而繼任吳王夫差卻把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進江中。免去自身災禍,成就功業,以表明先王的英明,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別人毀謗,從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恥辱,是我最害怕的。我聽說古代的君子,與人斷交而不說別人的壞話;忠臣被迫離國,也不洗雪自己的名聲。我雖然不才,也曾多次從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希望大王理解我的心意。”於是,燕王又封樂毅的兒子樂間為昌國君,而樂毅也為修好睦鄰而往來燕國,最後死於趙國,號望諸君。

樂毅既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統帥,又是一位極富謀略的政治家。他能夠充分意識到人心向背對於戰爭勝負的決定性作用,善於處理軍事打擊與政治攻心的相互關係,做到雙管齊下,事半功倍。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樂毅文武兼備、智勇雙全的大將風範。

聖人之後孔伋

孔伋,字子思,為孔子嫡孫。孔伋二十歲之前,跟隨祖父的弟子曾參等人學習儒家著作,二十歲以後的孔伋,學識已相當淵博,曾先後到過宋、齊、衛等一些國家,以儒家治國講究仁政、德治的思想遊說諸侯。雖然他的主張沒有得到各國統治者的認可,甚至與其祖父一樣多次受挫,但他不僅對自己所堅持的儒家思想從未動搖,而且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維護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嚴。

孔伋向衛國國君推薦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可以任命為將的人,然而苟變為官時,有一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孔伋對衛侯說:“聖人任命官員,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即使有幾處朽爛的地方,高明的工匠也不會扔掉它。現在國家處在戰亂頻繁的時代,要任用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位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再三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衛侯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而大臣們卻隨聲附和。孔伋說:“我看衛國,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說:“你為什麼會這樣說?”孔伋說:“君自以為是,便聽不進眾人的意見。即使事情處理正確,也未采納眾人的意見,更何況現在眾人都附和錯誤見解而助長邪惡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歡聽別人讚揚自己,是無比的昏暗;不判斷事情是否有理而一味阿諛奉承,是無比的諂媚。君昏暗而臣諂媚,這樣居於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若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國家就不像國家了。《詩經》上說:‘都稱頌自己是聖賢,烏鴉雌雄誰能辨?’不也像你們這些君臣嗎?”